張飛翔
(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江蘇 無錫 214031)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總會對一些問題在理解上感到困難。教師應根據以學定教的理念,在實際教學中,需要認真思考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這些難點的途徑。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理解物理學的本質。這就要求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不拘泥于思維定勢,不能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涉及力的動態平衡問題時,學生普遍感到力不從心,難以把握動態變化中各力的制約關系。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數字化實驗系統(DIS)設計相關實驗,實現思維的可視化,通過形象生動的實驗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力的動態變化的本質,有效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
例1:如圖1所示,用兩根繩子系住一重物,繩OA與天花板夾角θ不變,當用手拉住繩OB的B端,使繩由水平緩慢向豎直方向移動過程中,OA、OB繩所受拉力如何變化?

圖1
解析:傳統教學中先對小球在繩子OB處于水平位置時進行受力分析,如圖2所示,通過這一靜態分析,得出各力之間的制約關系,再根據動態變化中,確定不變量、隨著繩方向的變化(角度α)而變化的量,進而根據數學分析出對應力的變化情況。

圖2
教學中這樣處理,雖然條理清楚,但不太直觀,運算繁瑣,數學要求高,當學生遇到更難的動態力的平衡問題時,三角函數運算要求更加高,大部分學生難以掌握。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多數情況均采用作圖法,即用矢量圖的動態作圖來求解,如圖3所示,由于OB繩移動過程中,兩個繩的合力大小不變,始終等于重物所受重力、方向豎直向上。而且OA繩與豎直方向夾角θ始終不變,這樣可以把動態過程用圖3中的多個矢量三角形表示。三角形三邊長度分別代表兩根繩的拉力和重力大小,從該圖能夠看出繩OA的拉力FA是一直在減小的,OB繩的拉力FB則是先減小后增大,最小值出現在OB繩與OA繩相垂直時。

圖3
這種方法形象直觀、簡潔明快,但矢量三角形作圖法對學生來說難度大,學生很難一下掌握,運用時常常會出錯。
為了讓知識更好地生成,我們在教學中增加了一個課堂實驗,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繩子拉力及其變化過程,這對于學生理解力的動態平衡過程具有很大的幫助。
借助DIS實驗系統,我們設計了下列實驗:如圖4所示,用兩根繩吊住一個鉤碼。在兩根繩中各連接一個力傳感器,然后通過數據采集器連接到電腦,可以把兩個繩拉力的變化表示出來。

圖4
在實驗中,選用圖形作為繩中拉力的輸出模式,固定OA繩方向不變,當把OB繩從水平位置緩慢轉動到豎直位置,這時兩拉力的變化圖線可以在電腦屏幕上呈現(圖5),可以看出一根繩的拉力確實一直在減小,而另一根繩的拉力則先減小后增大。

圖5
對這一實驗結果,還可以作為課堂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討論以下3個問題,加深他們對三力平衡問題的透徹理解。
(1) 當OB繩水平時,哪根圖線表示繩OB拉力?


圖6
(2) 圖5中紅線和藍線相交,交點表示什么意思?對應的兩線之間的角度應為多少?
兩線相交,對應的是兩根繩中拉力相等,根據力的合成知識,可知,此時兩根線間夾角為120°。
(3) 圖線中兩繩拉力的變化范圍為多少?
OA繩中拉力一直減少,OB繩中拉力先減小后增大。OB繩中拉力最小值出現在OB繩與OA繩垂直的位置;OA繩中拉力最小值為0,此時對應的情形是OB繩沿豎直方向,OB繩中拉力等于重物所受重力mg。
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分析,學生對力的動態平衡會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回頭再運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動態作圖,就會順暢許多,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剛才的問題中,兩繩中拉力不同。如果同一根繩拉著重物,固定一段,移動另一端,情況又如何?這也是力的動態平衡的典型問題,在教學中也是需要重點解決的。
例2:如圖7所示,穿過掛有重物的動滑輪的繩子兩端分別固定于兩堵豎直墻上的A,B兩點,已知B點在A點之上.當把B端緩慢向下移動的過程中,繩中拉力的變化情況是( )。

圖7
A. 不變
B. 先變小,后變大
C. 先變大、后變小
D. 不斷變小
解析:在學習了力的平衡后讓學生討論這一問題,受例1的影響,學生選B或C較多,選A最少。在教學中我們可先讓學生選擇,然后一起來做如下實驗。
與例1一樣,也可借助DIS設計如圖8所示的實驗。考慮到圖中兩邊繩拉力應該相等,為簡單起見只用一個傳感器測繩中拉力。實驗中有傳感器的一段保持不動,另一端沿著框架邊逐漸下移,每下移一個位置,通過電腦讀出繩中拉力。

圖8


圖9
學生恍然大悟,對例1與例2中物理模型的本質區別有了深刻的理解,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較大提升。
追求物理教學問題的情景化,讓物理課堂“動”起來,是廣大物理教師的追求。教無定法,但教要得法,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物理課堂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