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樹榮
企業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就是對企業的文化進行診斷分析。我在輔導企業建立哲學文化體系并編制《企業哲學文化手冊》的過程中,基于成熟的SWOT分析法,開發出企業文化診斷SWE分析法工具,簡潔、有效?,F整理加工有關課件和實踐案例,分享給大家。
從SWOT到SWE
三維文化(SWE)分析模型,是基于SWOT架構的文化戰略分析方法,即“企業文化SWOT模型”,具有戰略分析的意味。(見圖示一)
S(Strength )——文化優勢,即文化上的優點,是導致企業發展和進步的文化,在西方戰略分析領域,通常稱為“關鍵成功因素”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W(Weakness)——文化劣勢,即文化上的缺點,是阻礙企業發展和進步的文化,在西方戰略分析領域,通常稱為“關鍵失效因素”CFF(Critical Failure Factors),也可翻譯為“關鍵阻礙因素”。E(Environment)——環境分析,分析環境的機遇O(Opportunity)與威脅T(Threat),進而分析出其所要求的文化要素EBC(Environment Based Culture),或稱為戰略性文化因素SCF(Strategic Cultural Factors )。
于是,形成了“三維文化分析SWE模型”,(見圖示二)。所謂“三維”,即表示SWE三個維度。
S優勢分析
優勢分析,采取“歸因”方法,先列出自身優勢現象,然后進行文化歸因(見表1)。如:某餐飲企業,優勢為“員工流動率低”,可歸因為“關愛”和“公平”等文化要素。而“待遇好”,仍是現象,屬歸因不到位。如:“飯菜好吃”是某餐飲企業的優勢,可歸因為“有愛心、敬業”等文化要素。對某些明顯的文化優勢要素,可越過歸因,直接填入分析表,如:“團結、敬業”。
企業自身優勢與劣勢分析主要有:一般經營(組織管理)、人力資源、產品(技術/生產)、營銷(服務)、財務(會計)五大維度。
為便于開展文化優勢分析,提出了“文化優勢分析輔助問題表”:
(1)企業發展到今天,是什么導致了成功或較好發展?
(2)企業的經營管理,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或較好?
(3)企業讓員工舒服的氛圍和現象是什么?
(4)員工能來企業工作,并留在企業,圖的是什么?
(5)顧客(供應商)對咱企業有哪些肯定、贊揚?
W劣勢分析
劣勢分析,仍采取“歸因”方法,先列出自身劣勢現象,然后進行文化歸因(見表2)。如:某餐飲企業,劣勢是飯菜質量不穩定,表現在咸淡、冷熱、新鮮度等方面,歸因為認真、敬業、標準化不夠。未來文化建設的對策,是建設“認真、敬業、標準化”的文化要素,文化提煉上屬“逆向提煉”。
為便于開展文化劣勢分析,提出了“文化劣勢分析輔助問題表”:
(1)企業發展到今天,本可以做得更好,是什么阻礙了發展?
(2)企業的經營管理,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或較差?
(3)企業員工感到不舒服的氛圍和現象是什么?
(4)如果員工可能離開企業,是企業出現了哪些方面的問題?
(5)顧客(供應商)對咱企業有哪些批評、不滿意?
E環境及對策文化分析
企業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宏觀環境,經典的是PEST,即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技術。中觀環境,主要是宏觀環境之下的行業市場環境。微觀環境,主要是顧客、競爭對手、供應商、渠道商等。
上述環境要素,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度和敏感性是不同的,要分析出對本行業產生影響(機遇或威脅)的環境因素。如:某包裝印刷企業,面對國家日益強化的生態文明政策,需要建立“環保、可持續、生態、綠色”的戰略性文化。某制造型企業,面對“市場蕭條、可供客戶選擇的競爭對手增多”的中觀環境,提出的戰略性對策文化是“完美主義,精益求精,強化危機意識,加大產品研發,打造核心競爭力”。(見表3)
為了便于進行環境及相應的文化分析,提出了“核心環境分析輔助問題表”:
(1)政治、法律環境對本行業——企業產生哪些機遇或威脅?需要哪些文化要素對應?
(2)經濟環境對本行業、企業產生哪些機遇或威脅?需要哪些文化要素對應?
(3)社會文化環境對本行業——企業產生哪些機遇或威脅?需要哪些文化要素對應?
(4)技術環境對本行業——企業產生哪些機遇或威脅?需要哪些文化要素對應?
(5)行業環境對本行業——企業產生哪些機遇或威脅?需要哪些文化要素對應?
(6)顧客需求及變化對本行業——企業產生哪些機遇或威脅?需要哪些文化要素對應?
(7)競爭者動態對本企業產生哪些機遇或威脅?需要哪些文化要素對應?
總結
綜上所述,可將三個要素進行匯總(見表4)。企業可以清晰認知自身文化的優勢、劣勢及需要導入的文化,并產生文化自覺。
在匯總的同時,進行邏輯梳理,挖掘核心關鍵要素,最終將SWE每項簡化到10項之內,使之真正成為關鍵文化要素。
期待SWE能成為企業文化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個文化診斷分析的備選工具。
(作者系青島大學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