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櫻寧 韓晶 管素梅 董明雪 楊佃會



[摘要] 目的 比較耳穴綜合療法與針刺治療偏頭痛的效果。 方法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收治的80例偏頭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治療組采用耳穴綜合療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治療。治療以30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判,評估頭痛積分。 結果 兩組治療后頭痛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耳穴綜合療法治療偏頭痛較針灸治療有一定的優勢,值得積極推廣。
[關鍵詞] 耳穴綜合療法;耳背放血;針灸;偏頭痛;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4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20)08(c)-0146-04
Effect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and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SUN Yingning1 ? HAN Jing2 ? GUAN Sumei1 ? DONG Mingxue1 ? YANG Dianhui2
1.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 250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 2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and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Methods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80 patients with migrain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hirty days w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and headache score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headache scores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linical efficacy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has certain advantages over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igraine, which is worthy of active promo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uricular point therapy; Bloodletting on the back of the ear; Acupuncture; Migraine; Curative effect
偏頭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頭痛發作類型,常因光線、聲音刺激、情緒波動、月經周期等誘發。發作時常表現為偏側劇烈的、搏動樣、或壓榨樣、緊縮感疼痛。常持續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發作時可伴有惡心、嘔吐、畏聲、畏光、活動受限[1]等表現。環境安靜,休息時常可得到緩解。偏頭痛發作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為1∶(2~3)[2]。偏頭痛為致殘性相當高的一類疾病,可引起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等,還可與諸多如焦慮、抑郁、躁狂等精神類疾病相關[3]。
目前,臨床針對偏頭痛的治療方法多采用口服藥物,副作用明顯且易反復。而針灸和自體血注射屬于傳統療法,非人工合成化學物質介入,不破壞體內平衡,除患者感受疼痛之外,無其他不良反應,是目前療效較好且安全性較高的一種治療偏頭痛的方法。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針灸科經多年的臨床實踐,在耳穴綜合療法治療偏頭痛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相較口服藥物與傳統針灸,治療效果更加明顯且鞏固,是目前治療偏頭痛的非常值得采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分析耳穴綜合療法和針灸治療偏頭痛的效果,探討偏頭痛治療的前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針灸科收治的偏頭痛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診斷及納入標準參考李舜偉等[4]的《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中無先兆性偏頭痛診斷標準。①頭痛呈單側性,搏動性,惡心嘔吐或畏光畏聲,日常生活會加重頭痛。②至少5次發作持續4~72 h,頭痛發作呈中度或重度。③患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治療書。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精神分裂、躁狂、嚴重抑郁等相關嚴重精神類疾病。②經顱腦CT檢查排除大腦器質性病變。③合并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④有嚴重暈針反應或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⑤近期使用過藥物、針刺或其他針對偏頭痛的治療。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以耳穴綜合療法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準備工作:一次性1 mL注射器,10 mL注射器,肝素鈉注射液(河北常山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530425064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803T05),氯化鈉注射液(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9G84B1),無菌手術刀,無菌手術包。抽取利多卡因0.5 mL備用。用10 mL注射器抽取肝素0.2 mL,再抽取生理鹽水到2 mL備用(肝素與生理鹽水比例為1∶10,用以采血時防止凝血)。手術操作:觀察患者耳背靜脈,醫師要用拇指、示指、中指夾持患者耳朵,找一靜脈明顯處選取一點在其上掐一“十”字型記號作為切割點。在其點進行常規酒精,碘伏消毒。用1 mL注射器抽取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在耳背上1/3處皮膚小靜脈上注射一個小皮丘。等3~5 min后用刀尖點刺其上皮膚確定患者沒有感覺時醫師用手術刀在皮丘處皮膚上切一個0.2~0.3 cm的切口,深度以剛好割破耳背靜脈為宜,需掌握好深度以防刺穿耳背。這時助理醫師迅速用備有肝素溶液的10 mL注射器迅速抽吸流出的血液,抽吸間隙輕輕搖晃注射器防止凝血。抽至注射器8 mL處(采血6 mL)。抽完血后用無菌紗布對傷口處進行包扎。如果一側出血不暢可以同法在另一側耳背靜脈放血。兩側耳背可交替使用。耳穴點刺:耳廓常規消毒。在交感、神門、內分泌、肝、顳、耳尖、皮質下用一次性注射針頭快速點刺,以患者感受到針刺為度,使其微泛潮紅。自體血注射:將抽好的血液注射入雙側的風池、足三里,每處穴位注入2 mL液體。10 d做1次治療,連續治療3次,即每個月為1個療程。
對照組予以常規針刺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囑患者取端坐位暴露背部皮膚,常規酒精棉球消毒后快速點刺雙側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風池、風府、天柱、完骨,進針深度約為5 mm。點刺完畢后囑患者取仰臥位,暴露手部及腳部皮膚,用酒精棉球在患者穴位上常規消毒,采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3 mm×40 mm)進針。取穴太陽、頭維、率谷、懸顱、百會、合谷、太沖、外關、足臨泣。囑患者取仰臥位,醫者手持針柄,左手押手,右手刺手,雙手配合快速進針,其中百會平刺進針約10 mm,率谷、懸顱沿膽經方向平刺約10 mm,頭維沿胃經方向平刺進針約10 mm,太陽向垂直于床的方向平刺進針約10 mm,合谷、太沖直刺進針約10 mm、外關直刺進針約15 mm,足臨泣直刺進針約8 mm。百會行捻轉補法,其余穴行平補平瀉。同時配合神燈照射,每隔10 min行一次針,每次留針30 min。隔1 d治療1次,每周3次,每個月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評分參照孫增華等[5]的《偏頭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意見》。①頭痛發作頻率與頭痛發作時間:發作頻率以月為單位,發作2次及以下者記為2分,月發作3~4次者記為4分,5次及以上者記為6分。發作持續時間<12 h者記為2分,持續12~48 h者記為4分,持續>48 h者記為6分。②伴隨癥狀: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3項或以上者,記3分;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2項者,記2分;伴有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1項者,記1分。③發作時不影響工作記為2分,影響工作者記為4分,發作時活動受限者記為6分。頭痛綜合評分:嚴重頭痛,積分≥19分;中度頭痛,積分為14~<19分;輕度頭痛,積分為8~<14分。
1.6 療效評判標準
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判,分為控制、顯效、有效和無效。控制:療程結束后無發作性偏頭痛,停止治療后1個月不發病;顯效:療程治療結束后積分減少50%以上;有效:療程結束后積分減少20%~50%;無效:療程結束后積分減少20%以下。積分計算公式: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值-治療后積分值)/治療前積分值×100%。
1.7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1.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頭痛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頭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治療后的頭痛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偏頭痛在臨床非常常見,是一種高發的頭痛類型。其誘因多種多樣,如精神心理因素、人體激素分泌水平、天氣變化、飲食睡眠等均可誘發或加重偏頭痛。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偏頭痛為世界壽命損失常見疾病的前20位[6]。研究結果顯示,偏頭痛患病時間較長(≥20年)的患者腦出血概率會增加[7],并且發生不穩定型心絞痛和短暫性腦缺血的概率較無偏頭痛人群明顯升高。其可以引發多種精神疾患,如抑郁、焦慮、狂躁等,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偏頭痛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目前醫學尚未給出完全確切的發病原因。現認為偏頭痛的主要發病成因與神經血管病變、多巴胺分泌異常、大腦皮質抑制等因素有關[8-9]。目前西醫的防治手段為鎮靜止痛止吐,常使用的藥物包括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如曲坦類藥物、麥角胺類藥物)[10]、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受體拮抗劑、非甾體類抗炎藥[11]等。多年來,偏頭痛患者常聯合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特異性藥物(如巴比妥類和麥角胺類衍藥物等)治療急性期發作,甚至造成過度使用,如曲普坦類藥物,已被證實為是藥物過度使用類頭痛的罪魁禍首[12]。這些藥物在短時期內可以起到鎮痛作用,但從長遠來看效果欠佳,某些藥物副作用明顯,且給藥時間不好確定,甚至有藥物依賴的情況出現。因此,長遠來看并不能成為治療偏頭痛的上好選擇。
頭其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位于人體最高位,是五臟六腑之經血上行輸注的地方。頭痛一證最早載于《內經》的《素問·風論》篇中[13]。其記載癥狀與現代頭痛癥狀相似:“首風之狀……頭痛不可以出……。”而“偏頭痛”一詞最早出現在金元時期張從正的《儒門親事》一書中,曰:“偏頭風者,少陽相火也……。”[14]中醫認為本病多由風火痰濁隨肝膽經上沖頭部所致,治宜疏瀉肝膽,通絡止痛。針灸鎮痛作用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應用和認可。透過針刺可使其經絡暢通,調和陰陽,以期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針刺治療偏頭痛是通過刺激局部穴位以調節神經、血管功能的失調或神經遞質的分泌失衡[15]而發揮治療效應。針灸治療偏頭痛的效果已得到廣大臨床醫師的認可,但對比單純針灸與耳穴綜合療法的臨床效果,耳穴綜合療法的效果顯然要更好一些。
耳朵與各經脈都有極為廣泛的聯系。早在《靈樞·口問》中便有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六陽經中有三條經脈都別行過耳,而陰經的經脈雖不直接入耳中,卻也因與陽經經脈相屬絡而與耳產生著聯系。因其與經絡、臟腑之間的關系密切,可作為全身診斷與治療的重要載體。《靈樞·無邪》中就記載:“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16]近代的耳穴診斷系統在20世紀50年代由一位叫諾吉爾的法國外科醫師啟始,其后傳入中國,在此基礎上不斷精進,在20世紀90年代初,“耳針學”發展為一門獨立學科[17]。本研究中所采取的耳穴綜合療法是在前人對于耳穴耳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結合了耳背放血、針刺與自體血注射。根據全息理論,耳朵是人體倒立的縮影,耳穴的分布猶如“倒置的胎兒”,可以反映全身的疾病并對其加以調節[18]。因此耳穴綜合療法對偏頭痛狀態的調節與治療作用也尤為顯著。在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采取耳穴綜合治療,其中耳背放血可疏通其經脈,從而對偏頭痛起到調節作用。據目前醫學研究可知,血液中含有豐富的補體、免疫因子、激素等各類物質,可調節自體的免疫功能[19]。自體血穴位注射可以對穴位有長久的刺激作用,緩解機體缺血缺氧的狀態,促進β-內啡肽分泌增加[20],降低P物質的生成,從而起到鎮痛作用[21]。而由于是自身所含物質,一般情況下不會引起像注射其他異類物質所引起的變態反應,安全性高[22]。耳下分布著豐富的神經、血管、淋巴管。從脊神經叢而來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當刺激耳部穴位時可刺激到其神經組織,調節偏頭痛狀態。其中,神門、皮質下可治療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神志病,交感穴可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偏頭痛好發于側頭部與少陽膽經循行吻合,刺激肝、顳可緩解偏頭痛。耳尖具有消炎清熱止痛的作用,臨床上可改善肝陽上亢的癥狀[2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頭痛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 < 0.05)。由此可見耳穴綜合療法在改善偏頭痛狀態以及總體有效率上更為明顯,具有一定優勢。耳穴綜合療法操作簡便,且費用低廉,非常適于臨床推廣,在臨床治療偏頭痛時可優先考慮。
[參考文獻]
[1] ?舒慧敏,周冀英.偏頭痛誘發因素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2,41(22):2323-2326.
[2] ?于生元.最新偏頭痛分類及診斷標準[J].醫師進修雜志,2005,28(7):1-3.
[3] ?馬穎.偏頭痛中西醫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2):157-159.
[4] ?李舜偉,李焰生,劉若卓,等.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2):65-86.
[5] ?孫增華,楊玉金.偏頭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意見[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5,12(2):47.
[6] ?聶玲輝,伍志勇.偏頭痛發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18,26(14):106-108.
[7] ?許新煒,李云.偏頭痛與缺血性腦卒中關系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35):28-30.
[8] ?李大年,李思云.偏頭痛及緊張性頭痛的發病機理[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1,4(2):118-121.
[9] ?林咸明,姚旭,狄忠.四關穴配合膽經穴針刺治療偏頭痛: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10):947-950.
[10] ?林燕,張文武,陳濤,等.偏頭痛患者腦血管病一級預防證據評價[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5,15(1):33-38.
[11] ?于生元,陳敏.成人偏頭痛的藥物治療策略[J].中國新藥雜志,2014,23(14):1631-1636.
[12] ?蔣仙國.偏頭痛發病機制及治療新進展[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9,15(2):80-88.
[13] ?毛燕,李立華.活血通絡法治療血瘀型偏頭痛85例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藥,2017,12(2):348-351.
[14] ?張為風,盧宏明,楊佃會.從證素辨識偏頭痛探賾[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11):2731-2732.
[15] ?魏韜,魯凌云,孫路強,等.針刺治療偏頭痛的三叉神經血管機制研究新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7,28(11):2726-2729.
[16] ?秦小永.耳穴的起源與發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5):122-123.
[17] ?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74.
[18] ?楊佃會,單秋華.耳穴綜合療法治療偏頭痛心得[J].山東中醫雜志,2003,22(10):610-611.
[19] ?仙晉,王玲,楊佃會.耳穴綜合療法對偏頭痛血瘀證患者血流變指標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5,33(7):166-168.
[20] ?王燕,劉艷艷,崔建美,等.自血穴位注射療法臨床應用概況[J].江蘇中醫藥,2005,26(12):71-73.
[21] ?楊佃會,馬祖彬,韓晶,等.自血穴注陽陵泉對偏頭痛模型大鼠血漿5-羥色胺、β-內啡肽和P物質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5):768-769.
[22] ?張慧葉,張衛華.自體血穴位注射結合電針治療原發性痛經30例[J].現代中醫藥,2019,39(1):39-41,44.
[23] ?藍竹梅,鮑利利,楊佃會.耳尖穴臨床應用概況[J].湖北中醫雜志,2010,32(6):80.
(收稿日期:2019-11-29)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1503502)。
[作者簡介] 孫櫻寧(1993.8-),女,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7級針灸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學理論與臨床應用。
[通訊作者] 楊佃會(1966.5-),男,博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針灸學理論與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