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子“種”理想
洋女婿種花栽草的小院,因為中國丈母娘的到訪而換了模樣,花花草草不少被換成了香菜、大蔥——為什么很多中國人喜歡種菜?這個新聞讓“種菜”的話題再次引發網友熱議。
四處觀察一下,一小片土、幾粒種子、些許清水和肥料,悉心照料下就能收獲數捧新鮮蔬菜、幾盆鮮美瓜果;再仔細回想,在手機屏幕,在網頁游戲,在數字農場……輕點鼠標、擺弄鍵盤,就能體驗一份作物養成的樂趣。
事實上,種菜在中國不僅有著歷史演進的邏輯,也兼具現實因素的作用。從狩獵采集時代到農業種植時代,華夏大地上早早就出現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重視農桑的歷史傳統,勤勞肯干的民族稟賦……正是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點亮了種菜這個技能,幫助中國先民抵御災荒、戰勝饑餓。
對中國人來說,種菜是一種生存需求,也是一種精神情結。“耕”被擺到了和“讀”一樣高的位置,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狀態之一種。
白衣青春芳華
疫情當前,柳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一名男護士奔赴一線,默默扛起作為醫務人員的責任——父親筆下的“90后”大男孩,成為眾人眼中的英雄。
其實,哪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柳峰的背后,是心懷牽掛、默默支持的家人:護士節當天,父親寫下“鞭敲金鐙響,高奏凱歌還”的詩句,為他慶功;當兒子再上戰場,父親又寫下“抗疫歸來剛消停,又聞鼓響號角聲”,記錄下疫情防控中這段特殊的親情與溫情。
在父母心中,孩子始終是割舍不下的牽掛。對“90后”“00后”而言,他們已獨立長大:不論是為節約防護服,上班時不喝水的湖北醫生葉黎文,還是新婚燕爾便一頭鉆進寒風里防控疫情的遼寧社區工作者邢展,從當代年輕人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將熱血青春書寫在大地上的赤子之心。
“不畏艱險、沖鋒在前、真情奉獻”,他們展現的,正是當代中國青年的責任與風采:“90后”“00后”正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堪當大任,他們綻放出的,是更加絢麗的青春之花。
35歲一道關
“35歲以后還能干什么?被公司辭退了,做點兒小本生意,還是開滴滴、送外賣?”這樣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出現,戳一戳當代職場人緊繃的神經。再配合層出不窮的社會新聞,好像時刻提醒,35歲是一道人生難關。
可當真正處在35歲時,你會發現,這些消息根本嚇不到自己的防彈玻璃心,反而會覺得異常欣慰,因為“還好,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
作家許知遠曾在一次采訪中回答:“中年危機的說法是很蠢的,它是在制造不同的年齡部落,給中年人提供避風港。真正可怕的不是年齡,而是期望躲在中年危機背后,掩蓋自我矛盾的人。”
中年危機確實描述了一個群體的普遍現狀,但也印證了一個道理:人活在痛苦里面,比去解決問題要容易。
人對自身存在意義感到迷茫,不夠自信時,才會去尋求群體安慰。這樣的想法能讓自己減壓、放下包袱。不過,如果人活成了一臺機器,從未想過提升自己的能力,跳出現有的舒適圈,那就不是中年危機,而是年年危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