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峰
前幾天,經營服裝的表姐愁眉苦臉地跑來找我,說自己有一批牛仔褲滯銷,眼看著就要虧本兒,求學過市場營銷的我指點迷津。我不從事此行業多年,又推脫不過,只好硬著頭皮到表姐的服裝店看了看。
服裝店無可挑剔。地理位置絕佳,店面整潔大方,售貨員漂亮熱情,就連那批滯銷的牛仔褲質地也不錯,才78元一條,絕對的質優價廉。
無計可施的我,只好給經商多年的老同學打電話求助。“小事一樁,包在我的身上,絕對給你解決得妥妥的。”老同學夸下海口。
第二天,我陪老同學光臨了服裝店,還沒了解完情況,街道的王阿姨就來了,她動員表姐向貧困災區捐衣物,場面有些尷尬,表姐費了一番唇舌才把王阿姨送出門。轉身一看,老同學已揮筆在店門口的宣傳牌上寫下:舊褲子加78元換購新牛仔褲一條,庫存有限。
“本就沒人買,還讓我再白搭一條新褲子,豈不是……”老同學擺擺手,示意表姐不要質疑,自信地說:“放心吧。”
我和表姐一頭霧水,因實在沒別的招,只好將信將疑地順從了老同學。誰知道,次日服裝店竟出現了久違的火爆銷售場面,僅一周時間,積壓的牛仔褲就銷售一空了。表姐忙登門道謝,更主要的是想問個究竟。
“其實是利用了人們愛占小便宜的心理——大家只注意到能將舊褲子廢物利用,而忽略了商品本身的價格。”老同學一席話讓表姐佩服得五體投地,她激動地說:“這招一舉兩得,我不僅大賺了一筆,還把收集到的舊褲子送到街道,王阿姨感激得還要為我申請先進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