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學校到處流淌著奶和蜜,這樣的幸福感受主要來自六個方面:價值引領的方向感,追求事件的內在意義和人生的終級價值;全面發展的整全感,讓師生全體、全面、全過程得到充分整全的發展;學習過程的幸福感,學習是和諧的、主動的、適合個性的、隨處存在的;人際關系的愉悅感,師愛普照,美德養成,要素平衡,“幸福在他人”;專業發展的豐盈感,從“我們”走向“我”,從經師走向人師,從普通教師走向專業領袖;物態環境的生命感,物質建設指向精神性成長,物質環境有生命氣質,人的活動融入環境,創造著校園文化的詩情畫意。
關鍵詞:幸福學校;幸福感;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9B-0013-07
我曾經和校長、老師們分享過一則《圣經》故事:在創世紀的時候,上帝答應給亞伯拉罕及其后代一塊土地,這塊土地非常非常好,到處流淌著奶和蜜。在為幸福學校尋找意象時,我借用了這則故事,提出讓學校到處流淌著奶和蜜,并得到了校長、老師們熱烈的回應。在“到處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人們不僅得以生存,而且有生活的快樂,有幸福感。在學校這個特定的機構和空間,這種幸福感主要是有以下六個“感”融合而成。
一、價值引領的方向感
幸福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一生,是超越欲望、走向內心,超越當下、走向長遠的,是對終極價值、精神境界的追求。正如黑格爾所說,必須經過一定階段,抽掉欲望、沖動、意愿的具體利害之情,達到無所需要的需要,成為純粹的思維時,才是精神的存在[1]。在學校,就是要在教育的本質意義上進行思考、探尋。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這種思考、探尋的表達形式,往往是提煉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和學校的意識形態系統。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貫通學校所有人群、貫通學校歷史的根本理念。在為什么做、誰來做、做什么、怎樣做、做得怎樣的實踐框架中,核心價值觀是回答為什么做的。它統馭著學校的意識形態系統,內在地引導著學校各部門、各方面的工作,可以謂之學校文化之魂。學校文化有了這個靈魂,師生員工的組織行為以至生活方式就有了方向感,就有了終極價值的追求,就明確了教育實踐就是努力探索有意義的人生。以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為例,學校的前身是民國初年創辦的匡村中學,唐江澎校長的團隊從1927年匡村中學的訓育目標中受到啟發,結合現有學校的功能定位和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高舉“人”的旗幟,以培養“生命旺盛、精神高貴、智慧卓越、情感豐滿”的時代新人為核心的價值追求,以一馭多,統領各方面工作,努力讓核心價值觀照亮、照遍、照透校園。這樣的學校就是有靈魂的,這樣的工作和學習就是肩負使命感的,這樣的人生就是朝向幸福出發的。
二、全面發展的整全感
1.面向全體的“全面發展”
面向全體是“全面發展”的大前提。建設幸福學校,是不能不言及校長和老師的。校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近些年來大都是能力本位。能力本位必然是以兩種模式為主:匱乏模式,缺什么,補什么;提優模式,培養技術骨干和能手。從校長的“全面發展”來說,薩喬萬尼提出的校長之心(情懷)、校長之腦(思想)、校長之手(本領)就很有價值,因為只有內在完整了,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底氣、信心和幸福感。從教師的“全面發展”來說,強調與工作結合的學習,與信息高速公路貫通的學習,與公民精神相融合的學習。領導層和教師還有差異發展的問題。當然,我們說的“全體”主要指向學生的每一個個體,我們說的“差異”也是主要指向學生群體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滿足每個活潑潑的生命的需求,真正做到位,讓學生幸福得像花兒一樣,這樣學校才能萬紫千紅總是春。
2.時空結合的“全面發展”
校長和教師的“全面發展”前面已經說到,這里主要說說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空間維度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間維度是朝向未來的“新人”特質,比如交往與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等。在學校現場,“全面發展”經常“跑冒滴漏”,就是因為功利化而使教育異化,我們需要在純粹意義上思考,永遠懷揣初心。
我每每看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總是感動不已、感慨萬千,因為他的出發點就是一個:要讓學校生活成為孩子的“真正的、光彩奪目的一段獨特的不可再現的生活”[2],把孩子們培養成精神世界豐富的現代公民。所以他為有些教師“把教育看成是盡可能多地往孩子頭腦里灌輸知識,而扭曲了孩子們的正常生活”[3]而痛心,他的教育實踐是真正的五育并舉,以文化人。對最有可能喪失地位的勞動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給予了高度重視,他和全體老師經常討論“怎樣讓勞動成為學生的精神需求”,系統地設計了學校的勞動教育。他說:“勞動成為我們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給他們帶來團結友愛的快樂,促進鉆研精神和求知欲的發展,能在克服困難之后產生激動人心的歡樂,能在周圍世界里不斷發現新的美好事物,能喚起初步的公民義務感——人類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感情。”“勞動的樂趣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一個孩子都應當在童年時代深深體驗這種高尚的情感。”[4]他的勞動教育實踐在今天仍然是楷模,他的真知灼見在今天仍然振聾發聵。
3.全方位、全過程的“全面發展”
學校育人有四個基本要素:課程、教學、活動、環境。“全面發展”要落實,四個要素缺一不可。總體上看,這四個要素中,“活動”受到的重視,比之其他三個要素差之甚遠。“活動”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活動往往使學校教育向四面八方打開,社會參與度高;活動內容與個性、喜好匹配度高,自主性、選擇性強;自組織程度高,主體性得到更好張揚;等等。校友對母校的記憶,常常不是想起某幾節課,而是想起某次經典性的活動。好在不少學校對此有所認識,圍繞培養目標,系統地設計校園活動。比如南京師大附中在創建高品質示范高中過程中,設計了“青春是美麗的”校園生活行動。“青春是美麗的”是南京師大附中校友巴金的題詞。青春文化校園生活行動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下,特別關注“社會責任、強健體魄、審美情趣、實踐創新”四大素養,分類開發活動主題和項目,再按照全體、年級、班級分層設計,繼之以必選、任選的組織形式實施,讓青春文化校園生活成為撬動學生整個教育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支點,使活動與課程、教學、環境等要素相互支撐、相得益彰,有效促進“全面發展”的全面落實。
當然,“全面發展”的落實還需要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四位一體共同努力,很多學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表明校長們的認識還算到位。
三、學習過程的幸福感
學生對學校教育的幸福感受,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因此,我們要提倡:
1.和諧的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把“和諧”這個概念融入教育之中。他那里的“和諧”,一是指“五育并舉”的“五育”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促進;二是指間接經驗(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生活實踐)有機結合;三是指引導學生把在成長過程的關鍵事件中獲得的成就感、自豪感遷移、轉化到其他事件中,把在優勢領域中產生的自信心遷移到其他領域。以五育的交融來說,他教孩子們學語言,把孩子帶到藍天下的學校,帶到思維和語言的源頭。“我們向葡萄園走去,在一個遮蔽在樹蔭下的僻靜角落里,葡萄交錯展開,攀在鐵架上形成綠色帳篷。帳篷里滿地都是嬌嫩的小草。這里一片寂靜,從這里,透過朦朧的綠蔭朝外看,顯得整個世界都是綠色的。我們在草地上坐了下來。”[5]他帶孩子們觀察、想象、畫童話、講故事。“我千百次地證實:兒童在給周圍世界增添各種幻想形象、虛構這些形象的時候,不僅能發現美,而且能發現真理。”[6]上音樂課,他帶學生到大自然中,結合大自然的景色,欣賞柴可夫斯基的樂曲,然后,“音樂—想象—幻想—童話—創作,孩子就是按照這樣的一條途徑發展他的精神力量的”[7]。“我們發展孩子對音樂的敏感性,也就是在提高他的思想和志向。任務在于,要讓樂曲在每個孩子心靈里開辟人的情感的生機勃勃的源泉。”[8]“在五年級時開始系統地學習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的科學原理課程,我們盡量使這三個部分的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在少年的意識中構成一幅周圍世界的圖景,而且幫助他們確立自己對世界,對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對自己的觀點。”[9]我國的新課程頂層設計的基本思想是超越學科中心,真正以學生發展為本,蘇霍姆林斯基可謂這種實踐的偉大先驅。
2.主動的學習
在積極心理學的表述中,主動包含在積極情緒之中。主動是源于內心的真正需要。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中借奧哈德的話,畫了四個圓,一個套一個,由外而內是:能做的、想做的、真正想做的、最想做的。“最想做的”就是內心的真正需要,“把工作視為一種特權,而不是責任(對孩子們也一樣),這樣我們不但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也會有更好的表現”[10]。主動學習不是一句口號,它提倡明確挑戰性目標,需要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儲備,需要堅韌和頑強,需要資源調配和必要的支持,有時甚至還需要刻苦、艱苦、痛苦,但是因為有意義、有信念、有激情,學習的過程讓我們進入“心流狀態”,目標的實現讓我們體驗到幸福,所以那些“苦”也都融入快樂、融入幸福。
3.個性化學習
學生總是有差異的,學力上不會同等,風格上不會同樣。要讓每個學生都快樂地學習,必須從每個學生的客觀條件和內在需求出發。
一是目標、內容要有選擇性。校本課程就是從學生個性和學校實際開發的,要讓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和愛好的學生都有課程機會。國家課程有相對的基礎性、選擇性的區分,同樣的知識模塊也可以有層次上的不同要求。蘇霍姆林斯基就對學生實施兩套大綱:一套是必修的;一套超出大綱,供學有余力同學充分發揮學習能量的。
二是過程、方法要照顧差異性。有的學生思維敏捷,有的學生思維深刻但反應不快,杜威、蘇霍姆林斯基都說過要學會等待,允許學生用不同的學習風格去實現學習目標。同樣的學習要求也應當允許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時間去完成。背誦課文這項作業,斯霞老師指導背誦有困難的學生每天背一段,而不是要求全班都在當天完成。慢慢地,那些有背誦困難的學生也趕上趟了。
三是要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支持個性化學習。“互聯網+”突破時空限制,資源豐富,有助于支持個性化學習,可以充分發揮這些功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
四是評價標準、方式多樣化。不用一把尺子量學生,給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成果展示提供舞臺。總之,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促進不同能力、不同風格的學生盡其所能,刻苦勤勉,真正體驗智力勞動的歡樂。
4.非正式學習
學習是生命內涵的充實與發展,不止于文化知識的受教;大自然、日常生活都是課堂,都是學習的“源頭活水”,學習不限于教室那個特定的空間。非正式的學習、隨機的學習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諾丁斯在討論幸福教育時認為,非正式學習這種“不用教的課程”,“給許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學校認為是文化修養的東西——為主流文化所高度重視的知識”。“和非正式學習常常相伴隨的幸福感有助于讓學習變得更加持久”,比“在正式背景中學習一些東西常常會更有效”。[11]
四、人際關系的愉悅感
幸福在他人,幸福在關系構成中。塞利格曼把積極的人際關系作為幸福2.0的五個要素之一,而積極人際關系的表現,按照塞利格曼的解釋就是“在生活中,有人真正關心你”。在學校里,學生的幸福感很重要的就是他體會到老師真正喜歡他、關心他,教師的幸福感相當一部分則來自關愛學生得到的回應。在學校中,培育積極的人際關系,要做到:
1.師者應有發自靈魂深處的大愛
我們經常說,幸福的校園里應當是溫暖如春的,甚至散發著一種微糖的氣味,這主要是師愛營造的。許多優秀教師,都是愛的典范。斯霞老師愛學生,完全發乎本心。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口號是“愛和自由,美和理想”。蒙特梭利認為“愛是兒童成長的土壤”。智利女詩人米斯特拉爾,出身貧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自學成才,從小學老師做到大學教授。她曾發出心中的祈禱:“請賜給我愛,讓我把它全部傾注在我的學校”;“讓我比做母親的更為慈愛,像母親一般愛護那些不是我親生的小孩”。蘇霍姆林斯基說:“我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愛孩子。”但是,愛又是一門藝術,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公正是愛的基石,如果出現不公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小朋友都有數得很,那你和學生的關系一定很糟。認識是愛的前提,要愛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認識學生,這樣才可能有兒童立場。尊重是愛的關鍵,尊重意味著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意味著師生人格上的平等。責任是愛的體現,使命在身,相信孩子,相信自己,全力以赴,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一定要取得“進入新宮殿的通行證”[12]。
2.培育兒童處理人際關系的美德
行為是品性的外顯,要有積極的人際關系,就必須重視相關美德的培育。比如:(1)感恩。感恩表明具備被人愛的能力,那些師愛如海的老師感到學生的成長是他們幸福的源泉,就是因為他們的愛有了回應。(2)幫助他人。有人抱怨生活中沒有幸福感,積極心理學大師們開出的藥方是“幫助他人”,幫助他人,表明你已經在踐行仁愛精神。蘇霍姆林斯基安排高年級學生到低年級做小小輔導員,這些高年級學生因此獲取的幸福感彌漫人生,因為品性和能力、耕耘與收獲相互轉化,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3)同理心。這是感知他人狀態的情緒反應,是匹配他人情緒的一種能力,但又不是他人復雜情緒的復制,而是需要對他人有惻隱之心,從而能理解他人,幫助他人[13]。(4)社會智慧。顧名思義,社會智慧應該是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塞利格曼把社會智慧解釋為對他人和自己的認知,能了解別人的動機和感覺,并做出很好的回應[14]。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也是小社會,很多學校組織社團活動、班隊活動、節慶活動,以及小組合作、伙伴式學習等,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美德品性。形成品性,就在拉近與幸福的距離。
3.把握交往行為的內在平衡
人際關系,關鍵在一個度,過猶不及,過度就會起反作用。比如親近與距離。愛學生,當然要親近,但又不能愛如捆綁,因為你的愛,學生喘不過氣來,那就適得其反了。教育即解放,到一定階段,為師者要學會退讓,學會隱去,這也可以叫作“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有了距離,學生就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就更有可能成大器、立大業。為師者遠遠的關注和深情的祝福,更是一種深刻的大愛!再如利他與利己。無論師生之間,還是同學伙伴之間,都應把握自愛與愛人的平衡。不是因為要利他,要助人,就全然不顧自己。如果以損害自己的幸福為代價,你也很難給予別人幸福。師者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愛、利己為基礎的——正是因為愛自己的人格,愛自己的形象,才能在渾然不覺、不加“算計”的情況下愛學生,同事關系的處理亦如是。又如,表揚與批評。激勵當然是有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但不分場合、沒有分寸的表揚,接近于哄與騙,貽害無窮。“教育行為所需的知識應該是針對具體情境而且指向我們所關心的具體孩子。”[15]如果在事情的本質意義上學生是錯誤的,那一定要批評的;如果同一件事情一群學生都錯了,那么負主要責任的學生和所謂的“好學生”更應該被狠狠批評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無論表揚與批評,恰逢其時、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促進孩子的蓬勃成長。
五、專業發展的豐盈感
在學校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主導的地位,以至佐藤學說到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時,認為這是一種“被動的主體性”。幸福學校的建設,教師如果沒有幸福感,學生的幸福感顯然只是奢談。“學校到處流淌著奶和蜜”,也在于教師有幸福的感受,這種感受來自學生蓬勃的成長,也來自教師自己專業發展的豐盈感。
1.從“我們”走向“我”
“我們”是基礎的、共同的、普遍的,做一名教師,首先是“共同基礎”,這是合格性,做到這一點也是不容易的。一方面,一個基本勝任的教師要做到精神、情感、知識、能力的內在完整,需要補缺,需要歷練;另一方面,科技、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本身的深刻變革,不斷豐富著職業能力的內涵,教師要與時俱進,懈怠不得。師者要力求有所成就,不能止步于合格和基本勝任。“最好走的路是下坡路”,我們不愿意庸庸碌碌,人生就應該常常在氣喘吁吁的爬坡路上,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從“我們”蛻化成“我”。
“我”意味著什么?一是有風格的教學。布封有句名言:“風格就是人。”風格是人的精神個體性的外在東西,是屬于自己的東西,這需要師者對知識有通透的理解,對學生有真切的了解,對自己個性有準確的把握。20世紀80年代末,有一天我帶領江蘇省泰州師范學校畢業班的同學來到姜堰實驗小學見習,安排聽兩位老師分別上《賣火柴的小女孩》,用現在的話叫同課異構。第一位是婁文英老師,后來曾作為全省小學教師的代表,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婁老師功底扎實,非常了得,普通話更是超過當時縣電臺播音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適合聲情并茂,以情動人,婁老師的課上得很震撼,很感人。后上課的是一位男老師,名叫沈志敏,普通話相當地不標準,但他理性思維見長。上課時,他從結尾小女孩在新年微笑地死去入手,由果溯因,環環逆推,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小女孩的命運是邏輯的必然。聽完課,我和同學們交流,就感到這兩節課就是鮮活的教學藝術論,他們的課“人課一體”,風格鮮明,“我們”的那些東西都以“我”的個體性特征表達出來了。二是有境界的教學。“境界”在審美領域出現,較早的如南宋蔡夢弼引張九成《心傳錄》語云:“讀子美‘野色更無山隔斷,山光直與水相通,已而嘆曰:子美此詩,非特為山光野色,凡悟一道理通透處,往往境界皆如此也。”[16]可見,“境界”指詩人的懷抱與客觀的景象融為一體,通透亮堂。上課亦然,要主客融合,通體透明。在我看來,最佳的有境界的課堂,應該是有靈性的。于永正老師曾主張讓學生學得有靈性,諾丁斯談精神性提升時,喻以日出的瑰麗景象,“靈性開始升騰”。達到靈性境界的課堂,人和知識相擁起舞,在如癡如醉中領悟到知識的本質,精神亦在這樣的審美過程中升騰。許多優秀教師的教學高潮都達到這樣的境界。
2.從經師走向人師
徐特立先生對這個問題有精辟的見解:“教師是有兩種人格的,一種是‘經師(因為中國過去教經書的知識的稱經師,現在教科學知識,為了容易記,所以仍襲用這個名稱),一種是人師,人師就是教行為,就是怎樣做人的問題。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教學問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17]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為什么?因為人師首先要“身正為范”,用諾丁斯的話說就是自己要有令人愜意的品質。我們在本文中提到的蘇霍姆林斯基、斯霞等等,都是偉大的人師。“人民教育家”于漪可謂當代人師的杰出代表,她對“教書育人”的理解就是深刻鮮明的人師觀。她認為:“育人”是大目標,“教書”要為“育人”服務。培養一個學生,對他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的強弱、智力的高低、體質的情況要有總體的設想,要有完整的概念。德性統率,五育并舉,并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個性特征體現得更加充分,更為美好。[18]這些思想對于有志于此的老師們是有深刻啟示的。
3.從“群眾”走向“領袖”
這是從專業領域說的,這里的“領袖”是非正式的,指的是專業領袖。提出這樣的命題,一方面基于學校管理制度變革的大趨勢,英雄式的領導逐步退出舞臺,民主型的領導機制在逐步形式,許多學校都在推行分布式領導。扁平化、項目式、集思廣益、集體創新……,使得專業領袖有可能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從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要求看,一位優秀的教師必須擁有課程教學領導力,必須在學校變革的過程中,挑起更重的擔子,肩負更大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專業領袖的形成在于讓教師參與學校變革計劃的制訂,讓他們負責具體變革項目,在“做”的過程中成長。在這方面,錫山高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他們圍繞校本課程開發、選修Ⅱ系列課程建設、學校課程的全面建設、面向專業大類選擇的研創式大任務課程體系構建,形成階段性重點突破的項目。比如研創式大任務課程體系構建,具體項目有:《省錫中學校課程方案(4.0版)》的研制,學校課程實施與評價,學校課程開發機制與平臺建設,指向核心素養發展學習方式變革探索,體悟教學法研究與推廣,支持深度學習的智慧教學系統研發,真實校園情境下學生生活秩序的自主建構行動。在共同價值觀引領下的老師們作為決策者、組織者、參與者融入學校變革與發展的事業之中,專業領袖在“做”的過程中,完成目標,成長自己,推進學校發展,也給教師這個職業賦予新的內涵:學習的領導者,自己和自己的學生構成學習型團隊;項目的發起者,參與學校變革政策的制訂和實施;課程教學的領導者,以深厚的專業素養、和諧的人際關系,率領專業社群進行集體創新。當然,不可能所有教師都實現這三個轉化,金生教授在談到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時說,重要的不是實現,而是實踐。確實,只要在路上,就是在開啟一種幸福的人生。
六、物態環境的生命感
學校是一個特定的空間,總是需求物質條件的。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建立物質基礎是一個嚴肅的教育學問題”[19]。
1.學校物態環境要指向學生的精神成長
張家港實驗小學有著這方面的自覺意識,學校提出的宣言是:做精神明亮的人,過正常的積極的學生生活。為了讓學校宣言落地,他們努力尋找和童年相適應的,匹配度高的教育內容,設置舒適度、自由感、成長性高的生態環境和童年秩序。江蘇省建設課程基地,主要指向課程資源和教學設施,它們本身就是一個教學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展開的學習主要是任務導向型,自然就給學生許多“出場”的機會,有力地促進學生主體精神的成長。
2.要明確物態環境的功能定位
在我看來,學校的物質設施和空間環境,一是花園。“學校的任務就是要使人們在少年期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中。”[20]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會給兒童帶來美好的遐想。二是學園。學校的實驗室、專用教室、課程基地乃至整個校園都應該是創意學習空間。三是書香樂園。“天堂是圖書館的樣子”(博爾赫斯)。“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向遠方”(狄金森)。不少學校讓學生隨處可以捧起書卷,靜心悅讀,這是一種很好的創意。四是精神家園。“每一堵墻壁都說話”,學校文化的先賢在說話,學校發展的愿景在說話,學校秉持的核心價值觀在說話,活潑潑的學校主人公也在說話,學校在溫馨如家的同時也是孩子們文化扎根的精神之家。
3.物態環境要有生命氣息
用劉慧校長的話說,張家港實驗小學的校園環境體現著自然的美學精神,讓校園的每一天,每一個時分都是新的。在不少百年老校,如江蘇省南菁中學、蘇州市景范中學、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學,到處可以感受文化在流淌,校長們都是試圖讓歷史照亮未來,整個校園往往都彰顯著學校文化獨特的精神氣質。
4.要讓學生與環境對話
創意教學空間把教師、學生、教科書、環境聯結在一起,組成學習共同體。自然環境的經營要盡量讓學生參與。張家港實小的校園有一條美麗的分岔的路,劉慧說,在校園里,校長聊天,教師聊天,同學聊天,大樹下聊天,池塘邊聊天,細雨中聊天,在詩情畫意中聊天,聊天也成了詩情畫意。我看過老師拍的一張照片,一個小男孩四仰八叉地躺在草地上,面朝藍天在遐想。據說,老師問他干什么,他的回答是:“我在思想哩!”借用諾丁斯的話就是“靈性升騰了”。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在審美素養的培育中賦予花卉很重要的地位”[21]。帕夫雷什中學和我們現在很多學校一樣,讓學生種植、護養,讓孩子們感受到因為有他們的勞動和創造,校園有了更美麗的樣子。于是,幸福感也就升騰了!
參考文獻:
[1]黑格爾.邏輯學[M].楊一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第2版序言.
[2][3][4][5][6][7][8][9]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畢淑芝,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15,259-260,30,32,69,76,432-433.
[10]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汪冰,劉駿杰,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89.
[11]內爾·諾丁斯.幸福與教育[M].龍寶新,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9:12.
[12]孫孔懿.蘇霍姆林斯基評傳[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188.
[13]斯奈德,洛佩斯.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踐[M].王彥,席居哲,王艷梅,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244.
[14]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M].沈蘭,譯.沈陽:萬卷出版公司, 2010:150.
[15]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64.
[16]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 1983:208.
[17]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204.
[18]余慧娟,等.人民教育家于漪[J].人民教育,2019(20):20-21.
[19]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23.
[20]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447.
[21]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563.
責任編輯:楊孝如
Let the School Be Filled with Honey
— On the Happi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YANG Jiujun
(Jiangsu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Let the school be filled with honey. Such happiness mainly comes from six aspects: the sense of value-led direction, and the pursuit of the inner meaning of events and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fe; the sense of integrity with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 and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happines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is harmonious, active, suitable for individuality, and existing everywhere; the pleasur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teacher's love,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the balance of elements , "making others happy"; the abundanc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us" to "I", from a teacher for transmitting knowledge to a teacher for cultivating virtues, from an ordinary teacher to a professional leader; the sense of life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struction pointing to spiritual growth.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 has vitality,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environment, creating the poetic and artistic flavor of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happy school; happiness; schoo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0-05-20
作者簡介:楊九俊,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南京,210024)名譽會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