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幼銜接情境課程以提高兒童入學適應性為主要目標,以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為起點,結合其幼兒園學習經驗和小學學習目標,具有課程銜接連貫化、學科啟蒙整體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方式游戲化的特點。為了更好地落實課程,應在實施中重視首次,循序漸進,將長短課相結合,家校攜手,助力低幼銜接。
關鍵詞:低幼銜接;情境課程;兒童心理;入學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9B-0044-03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對兒童的成長和未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低幼銜接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熱點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李吉林老師提出設置“低幼銜接情境課程”[1],通過20多年的實踐,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全學科覆蓋、提高兒童入學適應性的低幼銜接情境課程體系。
一、課程目標
做好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提高兒童入學適應性,使其順利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是設置該課程的初衷。具體說來,在認知方面,兒童應了解學校學習、生活的基本要求,掌握課堂學習的方法,學習規則并懂得遵守。在能力方面,兒童要具有任務意識,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能夠與教師、同伴良好溝通,和諧相處。在情感態度方面,兒童熟悉學校環境,喜愛學校生活,好學上進,樂于學習;喜歡老師和同學,感受人際交往的樂趣,在集體生活中產生安全感。
二、主要特點
本課程在學生由幼兒園升入小學一年級的特殊階段實施,主要特點如下:
(一)課程銜接連貫化
皮亞杰心理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心理發展過程是連續的,不同階段有其獨特的結構,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基礎,而兩個階段之間有所交集,不能截然劃分[2]。當心理發展要素積累到一定的量,便會帶來質的變化。在此理論支撐下,我們通過設置與幼兒園相關聯又有所提升的低幼銜接情境課程,促進兒童的主要活動方式由學齡前期的游戲向學齡初期的知識學習轉變。
幼兒園課程大部分以游戲的方式展開。相隔一個暑假,兒童進入小學后,將接受分科教學,期末還要參加書面學業考核。學習方式的變化,學業負擔的加重,令一年級新生手足無措,顧此失彼。學校努力實現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互通,對接融合。學校加強園校互動,組織園校間教師的互訪,帶領幼兒園大班兒童走進小學課堂,開設“學做小學生”主題課程,幫助兒童樹立良好的時間和規則意識,為入學做好心理和能力方面的準備。學校在一年級入學當月開設低幼銜接情境課程,將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落實在活動和游戲中,讓兒童覺得既熟悉又有所不同,不畏懼且有新鮮感。
這種連貫化課程設置,有效避免了兒童入學緊張不安、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緒的產生,讓兒童認同新的學習環境、學習生活方式,為小學生活開啟美好的第一頁。
(二)學科啟蒙整體化
入學第一周,我們確立了“我們的校園最美麗”這一主題,各科教師協同教學。班主任在模擬情境中進行行為訓練,以吟誦童謠的方式進行禮貌教育。語文教師帶領兒童參觀校園,誦讀短文,學習繪本故事,了解小學生活。數學教師帶兒童認識自己的座位,明確方向,建立方位概念。藝體學科教師帶領兒童認識專用教室及操場,唱唱,跳跳,動動手腳,練習坐立行,體會校園生活的快樂。這種多學科協作,圍繞同一主題,目標明確而統一,節省了教學時間,避免了分科教學內容上的重復,讓兒童既感受到不同學科教學內容、方式上的區別,又比較深入地受到入學主題教育。
學校還圍繞主題開展橫向的學科整合,即就某一主題進行同一時間段的各學科教學,打破學科壁壘,讓兒童從不同角度來學習,接受多維的信息。同時,這種方式也是靈活的,生動的,一年級新生在感受趣味學習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各學科啟蒙。
(三)教學內容生活化
關注學生生活,密切其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這是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目標決定的,也是兒童的學習起點決定的,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教學才是適合兒童的。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兒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學習,減緩了兒童學習的坡度,也緩解了新入學兒童的緊張心理,拉近了學習內容與兒童之間的心理距離。
除了學科知識外,培養兒童良好的習慣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幫助一年級新生適應小學生活,還要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做起,使其盡快融入學校生活,簡單地說,就是要有個“學生樣兒”。結合兒童生活經驗和小學教育的要求,我們開設了一系列行為訓練課,“老師,您好”“要上課了”“小書包的一天”……學習與生活相連接,既有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有行為習慣的規范,讓兒童在典型場景中明是非,辨對錯,最終有效促進兒童對小學生活的適應,為有效、快樂學習提供了保證。
(四)教學方式游戲化
游戲是幼兒園生活的主要方式。進入一年級,教師有目的、系統地傳授文化知識,訓練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游戲,在兩者之間搭建了引橋,在滿足兒童體驗性生活的同時,逐步將其引導向小學常規學習。
創設游戲情境,將教學內容精巧地鑲嵌在游戲中,在闖關、比賽等情境中,讓兒童的知、情、意同生共長。在課堂中設計課中游戲環節,可緩解學生疲勞,令學習張弛有度。游戲化的教學讓兒童獲得本真的存在,感受到自由和自足,釋放天性,同時建構起學習規則,并達成共識。同時,教師所營造的輕松的、互相尊重的環境和心境,讓兒童充分彰顯自我,教師、兒童進入了真正的交往世界。
三、實施策略
本課程的開發注重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規律,主要實施策略如下:
(一)重視首次,力求落地
在雙方交往中,第一印象會對今后交往關系產生重要影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入為主”。入學教育也應遵守這一規律。
開學第一周是行為訓練的黃金時期,在生活化、游戲化的行為訓練系列課程中,入學兒童形成規則意識,初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力求舉止得體,進退有度,在反復訓練中內化、定型,為今后有序的校園生活提供保障。課程實施階段,入學兒童經歷諸多的第一次,而這一個個“第一次”都將對教師的教、兒童的學產生定勢性、彌散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立足兒童本位,著眼長遠發展,智慧地落實“第一次”的教育。
(二)循序漸進,巧設階梯
為了實現課程目標,對接兒童學習經驗,減緩兒童學習的坡度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合理安排相關主題學習的順序,調整節奏,鋪設階梯。首先要得到兒童情感上的認同,我們有序開展“開學第一天”“我們的校園最美麗”“我是生活小主人”“上課學習我最棒”等主題學習,極大地消除了入學兒童的茫然與焦慮,讓兒童在最短時間內認同新的學習環境,調動起學習熱情,使其行為舉止符合學校規范。
分科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調整也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語文學科為例,根據主題的推進,選擇適合入學兒童閱讀的繪本《大衛上學去》《小阿力大學校》《我喜歡自己》……在閱讀基礎上,兒童結合自己的生活聊一聊,說說收獲,在練習一句話表達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兒童的語文學習從繪本閱讀,逐漸推進到童謠、短文的閱讀。
(三)長短結合,豐富課型
我們減縮上課的時間,延長課間休息時間。課間引導兒童上廁所,飲水,做課前準備,開展游戲,認識新伙伴等。這些看似瑣碎的、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會影響兒童一整天的學習。熟悉生活環境、人際關系,可消除緊張情緒,從生理和心理上為新的學習生活提供保證。從這層意義上看,課間活動無疑也成了重要的課程資源。
主要的學科根據學習的要求和兒童的特點又分設多種課型,語文教學設入學教育、識字課、閱讀課、觀察說話課及“觀察、說話、閱讀”綜合課等多種課型。數學增設了趣味數學課、野外數學啟蒙課,音樂課增設唱游課等,授課形式多樣化、趣味化。
(四)拓寬空間,方法適宜
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課堂教學往往形式比較單一,對兒童的主動參與有所約束。因此,我們將課堂延伸到室外,甚至校外,讓兒童在特定的時間、廣闊的空間開展學習活動,這也與兒童以直觀形象和表象為支柱的形象思維特點相契合。
我們帶領兒童走出教室。數學教師帶兒童站在操場中央,數樓房,辨方向;美術教師將兒童帶到甬道上,以水泥地為畫紙,用粉筆畫校園……我們帶領兒童走出學校。夸美紐斯說,一個人的智慧應從觀察天上和地下的實在的東西而來,同時觀察越多,獲得的知識越牢固。廣闊的學習空間,豐富的教學形式,迎合兒童需要的教學方法,讓一年級新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也學得扎實。
(五)家校協同,齊抓共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都不能單獨地承擔塑造人的細致、復雜的任務[3]。家校配合,產生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成長,幫助入學兒童平穩過渡。
每年9月1日前夕,學校都會召開全體入學兒童家長會,成立家長學校,明確培養目標,正視入學兒童可能出現的問題,介紹低幼銜接情境課程,并在具體做法上提出建議,與家長達成共識。班級成立家長委員會,將熱心家長納入班級管理的隊伍中來,架起家庭、學校溝通的橋梁。借助家長委員會,豐富教育資源,促進優秀教育經驗的交流,建設更加優秀的班集體,助力兒童成長。
低幼銜接情境課程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兒童入學適應性的問題,通過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階梯化、趣味化教學內容的實施,協同幼兒園、家長共同努力,能激發兒童良好情感,消除不良情緒,讓兒童輕松地、愉悅地步入小學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4.
[2]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盧濬選,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4.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周蕖,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4:143.
責任編輯:石萍
The Main Featur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Linking Situational Curriculum for Younger Children
QIAN Dongmei
(The Second 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 of Nantong Normal School, Nantong 226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goal of the linking situational curriculum for younger children is to improve childrens adaptability to school,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ir kindergarten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lementary school learning goals. The main features include linking curriculum cohesion, integrated subject enlightenment, life-oriented teaching content, and gam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better, we will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irst tim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ed step by step, combine long and short lessons, and join hands with home and school to help early childhood connection.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connection; situational curriculum; children's psychology; school adaptability
收稿日期:2020-07-07
作者簡介:錢冬梅,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1)教師,教育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