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
摘 要:21世紀進入互聯網快速發展時代,將生活中的事物智能化、人性化,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是互聯網用戶的主力軍,如果大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社會實踐能力不強,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受到網絡上負面思想的影響。所以互聯網需要加強網絡上的文明,樹立健康的方向,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和學習氛圍。本文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以互聯網動力學性質和思想傳播為基礎,分析互聯網傳播的負面影響,提出了觀點與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傳播;大學生思想教育;策略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互聯網不斷的進步,我國的互聯網整體水平提高。在這種時代發展下,互聯網帶來了很多新穎的平臺,同時智能化的通信軟件也大量涌現,使人們生活環境更便利化、信息化。所謂,有利則有弊,產生的弊端影響也是很大的。互聯網中存在的負面思想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正是由于互聯網具有傳播性、開放性等多個特點。互聯網用戶的主力軍是大學生人群,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大學生心智還未達到成熟階段,很容易遭受網友負面思想的攻擊,這樣會阻礙大學生往全方面發展的道路。互聯網研究專家認為互聯網信息快速傳播會使大學生的社會環境復雜化,極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同時也削弱了大學生的思維能力[1]。因此,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來說,不僅是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是新的挑戰。
一、互聯網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一)互聯網傳播具有虛擬性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發展為網絡用戶互動奠定了基礎,從而產生虛擬社會,其與現實社會不同,兩者之間的反差非常大。虛擬社會使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等多個方面出現不適,而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需要在大學階段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優秀的交際能力。如果在這重要的時期,每日沉淪在虛擬社會,缺少與現實社會的溝通交流,容易形成孤立、自閉、視若無物的性格,出現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的情況,不敢正常面對現實生活,更嚴重的情況可能患有心理方面的障礙。
(二)互聯網傳播具有隱蔽性
基于互聯網快速傳播,世界各國暫時還沒有利用法律來形成系統的規范。正因為如此,許多思想不道德的網絡用戶傳播負面思想,散發謠言,引導大學生樹立不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法律觀念。所以,網絡用戶的所作所為決定于自身的責任感與自覺性。而互聯網傳播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導致缺失道德的行為持續增加,引發一系列網絡詐騙、信息盜竊等網絡道德和違法問題。因此,我們不能任其所影響,加強大學生的法律觀念。
(三)互聯網傳播具有交互性與平等性
第四代媒體-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重大的改變,即互聯網的傳播由原來的單向信息流轉換為雙向信息流[2]。大學生不但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獲取學習相關的信息,也可以在互聯網平臺分享自身的學習經驗,幫助他人更好的提升學習,這體現出互聯網的交互性。大學生之間的互動不止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參與,也可通過互聯網平臺產生互動。因此,互聯網具備的平等性與互動性讓傳統教育者的權威地位產生一定的影響,不能局限于單向性的教育灌輸,同時使傳統教育者面臨巨大的挑戰。
二、互聯網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師的網絡素質
互聯網的知識點多且更新快。作為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者,教師不能只教課本上的知識,還需要利用現代化的設備與書本上的知識相結合,提高大學生課堂上的興趣,更容易吸收知識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思想政治教師通過提升網絡素質,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教育水平,才能更好的了解大學生的思維動態,重新樹立教師的權威。
(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互聯網信息發達,網絡上信息具有多樣化、復雜化等特點,所以存在健康思想的信息,也有負面消極的信息。這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優秀的思考能力和極強的判斷能力,指引大學生往正確的方向發展。通過學習網絡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課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加強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現代傳播學者認為,電子媒介傳播的信息是直接的、形象的,傳播的普及率也很高。互聯網傳播容易讓大學生的人性發生轉變,所以大學生必須培養人文精神以及人文關懷,加強訓練自身的思考能力,在課堂上教師經常組織有問有答互動環節,提高大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興趣。
(四)積極舉辦社會實踐活動
互聯網時代讓人們實現“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互聯網雖然帶來了很多便利,但畢竟是虛擬的社會,與現實中存在一定的反差。所以為了阻止大學生整日沉淪在虛擬環境中,學校應舉辦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互動,促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更快速的了解社會,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加強對自身的認知能力,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
總而言之,本文針對在互聯網傳播下進行大學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有效,可行的相關策略。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的更新與普及,也讓大學生的生活與互聯網緊密關聯。因此,把控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引導大學生合理化使用互聯網學習,遵循互聯網的規律,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的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媒介真正發揮正能量的作用,使自身的價值得到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劉超,劉小洋,楊宏雨,等. 互聯網影響下的大學生負面思想傳播模型與教育策略[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367(03):180-181.
[2]張碩. "互聯網+"時代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