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陽

摘 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核心之問,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了解把握“00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行為特點是前提。本文針對西南某理工科高校某工科學院2018、2019級本科生展開問卷調查,并訪談特聘輔導員、青年教師、一線輔導員以及學生代表,從實體和精神兩個領域細化為影響青年大學生成長的四個環境展開研究,透過“00后”大學生行為特點分析潛在成因,以期在互聯網發展迅猛、多元價值觀沖擊、社會關系日益復雜等背景下,探究有針對性的調整、優化、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四環境-兩領域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青年觀,高度重視青年工作,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與青年自身的夢想結合,引領青年將自身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相聯系,重視青年、培養青年、贏得青年[1]。面對當前“00后”大學生這一新興青年群體的新問題、新情況,高校要積極謀劃青年工作,工作上服務青年,思想上引導青年,講究工作方式方法,逐漸培養青年成長成才。
西南某理工科高校2018級大學生中已經有74.2%的“00后”,2019級大學生中“00后”占比更是達到95.61%。未來十年高等教育受眾主體將從“90 后”轉向“00 后”,代際特征的差異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如何開展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為“00 后”大學生群體中展開思政教育奠定理論基礎。大學生代際特征是指不同年代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表現的差異性特征。
一、“00后”大學生思想及行為特點研究模型的構建
調查從“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狀況入手,對他們的家庭狀況與成長經歷、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影響、個體思想與價值觀引領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在家庭狀況與成長經歷方面,主要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成長歷程、志愿填報情況、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每月生活費等;在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影響方面,主要了解學生對社會現有主流政治理念的認知程度、對現代一些主流價值觀、道德觀的看法和實施程度;在個體思想與價值觀引領方面,主要了解學生對現有人生觀、價值觀的一些觀點評判等。
通過這樣的設計,橫向考慮重點圍繞影響學生成長的家庭、學校、社會以及自我四個環境,縱向跨度精神和實體兩個領域進行分析研究。本次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773份,參與調研的同學與兩個年級“00后”實際比例相符,問卷調查樣本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科學性。
二、基于“四環境-兩領域”模型的“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總結
(一)家庭環境維度
(1)實體領域: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對家庭物質條件改善的映射明顯
從對學生的調查問卷結果來看,“00后”大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良好,超過半數的同學從小生活在城市或者是縣城、鄉鎮;其次,“00后”大學生父母主要集中在20世紀70年代后出生;再次,“00后”大學生60%以上都是獨生子女,而2019級學生的非獨生子女比例相較于2018級有所上升;最后,“00后”大學生的生活費寬裕,學生月均1000-2000元生活費的比例超過八成。
(2)精神領域:“00后”學生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教育自由民主,偏重精神表達
從調研數據上看,隨著“00后”大學生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方式上,47.41%的同學認為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引導型,30.17%的同學認為是自主發展型,嚴格管制型僅占比14.08%。可見,“00后”大學生家庭中與父母交流更加自由民主,創造了很好的獨立思考與自由表達的環境。
(二)學校環境維度
(1)實體領域:網絡平臺多,學生關注度低;實體活動量大,不聚焦反而接受度下降
通過訪談調研,學生反映目前學校網絡平臺眾多,除了校、院官方網站之外,各個部門微信公眾號多,學校官方微博、抖音、B站等網絡平臺賬號學生關注度不高,官方關注度來源于學生家長與社會校友較多。學生了解學校重要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過各年級輔導員建立的QQ通知群,學校希望引導學生思想方面的網絡平臺不為廣大學生所關注。
近年來,學校大力倡導和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活動百花齊放,取得了很好的展示效果。但也有學生反饋:校園活動重復率逐漸增加,好的活動被各種組織復制,活動雷同導致了關注度降低;較小的學生組織本意是鍛煉學生的領導力、執行力,但因為影響力不夠,造成學生干部組織活動時重視度和完成度的下降;吸引全校學生廣泛參與和喜愛的活動以觀看接受為主,學生主動參與組織的活動中,部分學生骨干對活動本身的情感注入減少,學生對課外活動的接收度、體驗感和認可度在降低。
(2)精神領域:“學業為要”認同度高,但缺少“為什么學”的思考
調查問卷顯示,77.27%的同學表示不贊同“你對沒逃過課的大學是不完整的”看法;當“進入大學后學習成績與身邊同學差距較大”時,72.05%的同學表示會“積極總結,發現自己的不足,迎難而上”,16.82%的同學表示會“向老師和優秀的學長學姐以及同班同學尋求幫助”,僅有5.91%的同學表示會“對自己打擊很大,覺得自己較差不如別人并慢慢消沉”。因此,學校良好的學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同學們將主要精力用在上課、自習、泡圖書館。如果學生對課余生活的規劃比較被動和單一,就容易造成部分學生精神世界的空虛,由此造成的心理問題難以通過其他渠道解決,訴諸游戲消磨課余時間。
(三)社會環境維度
(1)實體領域:移動互聯網興盛和內容大爆炸,多元文化沖擊力猛
“00后”的中學時期正是智能手機、社交平臺高速占領交流領域的時期,這部分學生在網絡世界里自如切換虛擬與現實,并且享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多元娛樂和多屏生活。在這樣的科技環境下,“00后”們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和娛樂,對網絡的需求和依賴變大大。在“00后”大學生成年的階段,獲得了較為自由寬松的大學環境,社會環境注入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個人習慣,而多元的環境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了解世界,同時對于多元文化的不當理解也對學生的正常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在當前中國教育體制下,學生在高考前少有脫離集體獨立管理自身的機會,這樣情況下學生被突然豐富的外部負面文化影響的可能性就變得更大。
(2)精神領域:社會交往渠道網絡化,線上表達意識強,責任意識下降
由于網絡存在隨機性與匿名性,“00后”同學更加熱衷在網絡上自如的發表自己的言論和看法,同學對于自己言論表達的責任意識也逐漸淡化。更多的匿名評價方式與平臺帶來了更多的自由言論發布的渠道,也增加了很多無法控制的“無形的傷害”。同時,同學們對自己的網絡言論的求證意識低,往往不去多維思考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外界帶來的多方面的影響,他們更多的追求自己的發聲需求被關注和被滿足,而不是思考自己應該怎么做、通過什么樣的渠道才能得到問題的解決,對他人與事物的理解與忍耐度由于發聲成本的降低而逐漸降低。
(四)學生內部環境維度
(1)實體領域:受挫抗壓能力和忍耐力弱,現實交互能力弱,緊密關系依賴性強
“00后”大學生更傾向于依賴少量的緊密關系去解決實際問題。相較于“90后”大學生 “00后”更加內向,這與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有關,獨生子女家庭,網絡生活豐富,父母工作忙陪伴時間較少等有關。在大學環境中,與原有關系的脫離,父母不在身邊,緊密關系的距離增加,新緊密關系建立難度大,“00后”很容易遇到心理問題。“00后”大學生更傾向于在網絡虛擬溝通平臺中與人交流,現實交互能力弱;在生活中更傾向于做“低頭族”,而在與人現實交往中,往往室友關系冷漠、社會交往能力較差,或者在人際交往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交往技巧和實踐能力,不懂得換位思考,在交友和戀愛中容易遭遇挫折。
(2)精神領域:有主見、有追求,渴望被外界認可;敢于質疑權威,心態浮躁
在“影響你最終選擇這所大學和專業的因素”調查中,“對學校和專業的深思熟慮”占比39.34%,“與父母商討的結果”占比34.77%,表明“00后”大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決策能力。質疑權威是“00后”學生表現出心態浮躁的一種表現。學生不能沉下心來做好一件事,對于學習,如果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不會繼續堅持。選擇是否做一件事的標準是它會不會帶來好處,如果能帶來實際的好處,那就擠破腦袋也要爭取到,如果只是純粹義務,就會進行推脫。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同學對于期末考試老師的評分標準妄加評論和揣測,如果對自己不利一定會向老師表達意見并進行辯論,甚至會在網上出現人身攻擊的言論。一方面表現出同學們對自己權益的維護,追求公平公正,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同學們浮躁的心態,幻想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獲。大學的教育不僅要教會同學們獲取更多的知識,更要教會同學們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態度,不斷修正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00后”大學生的成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不僅僅有家庭經濟條件發生的變化,同時國家二胎政策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也對“00后”成長帶來了影響。在這樣的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作為教育最前線的一只抓手,如何更好的發揮個人潛力,培育個人能力,從而更好的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這對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人才變化敏銳察覺力和快速的行動力提出了高要求。本文通過固定群體調研以及學校的工作基礎的積累,分析了“00后”學生在三個外部環境和一個內部環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兩個領域的特征,以期在后續通過分析兩個領域中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生原因,更好的對高校在對“00后”學生在這兩個領域方向如何進行培養的引導路徑和指導意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張春枝.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探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1)12-16.
[3]趙會利.“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1):37-38.
[4]佘雙好.大學生代際特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發展趨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4(9):8-15.
[5]騰訊社交廣告.騰訊00后研究報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