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編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肩負著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出版強國建設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文章提出編輯應提高主體性,從專業能力、開放視野、價值追求三個方面提升文化自覺意識,融入文化自信實踐,全方位地淬煉與提升職業能力和思想境界,在踐行職業使命、彰顯社會價值中成就自我價值。
【關 ?鍵 ?詞】文化自信;編輯;職業定力;精神能量
【作者單位】張葉青,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7.003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更加自覺地以“四個自信”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出版工作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的編輯出版人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重點,著力打造原創精品力作,努力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我國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建設的步伐。這也是新時代編輯出版人的責任和使命。編輯工作是出版的核心環節。編輯隊伍是出版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在文化自信實踐中發揮主體作用。出版業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出版強國的重要部署時,要從增強編輯隊伍主體意識和職業自覺入手,激發他們熱誠投身出版工作、積極淬煉職業素養的內生動力,從而將這一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落實到具體的編輯實踐工作中。
一、高擎心中火炬,以文化自信涵養出版信仰
1.文化自信與社會發展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結構層次包括器具、制度、行為和心態四個層面。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發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作用。
文化自信從宏觀上來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從微觀上來說,是個體對所屬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身份認同、情感寄托和積極態度[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任務,黨對文化建設的推進經歷了從隱性到顯性的過程,從集中掃除文盲到以“雙百方針”繁榮科學和文藝事業,從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從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黨對文化工作越來越重視,注重文化建設對構建健全的國民文化心態、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和中國在全球格局中位置的變化,都為塑造國民健康文化心態、提升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建設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文化改革發展各項任務落地見效,極大激發了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成效顯著,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扎實步伐。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堅定文化自信營造了積極的發展環境。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中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這是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同一語境下提出。其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具體且深刻地闡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
2.文化自信與出版事業
出版作為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在世界歷史的各個時期都為積累和弘揚知識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放眼古今中外出版事業的案例,無論是商務印書館傳承經典,譯介新知,構建現代知識和思想體系,以求開啟民智,推動社會革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還是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通過策劃出版“彩虹系列”圖書為新一代德國人提供世界和本國的先進文化,在二戰后的廢墟上重建德國思想文化大廈,無不是以出版實踐踐行文化自覺、彰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范例。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做強出版事業是文化自信的堅強保障,文化自信也是做好出版事業的重要源泉。出版是傳承與創新的工作,不自信無以傳承,不自信何來創新。筆者認為,出版作為文化自信實踐的重要客體,其自信主要來自兩方面。
(1)對文化資源、知識生產的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作為“四個自信”中“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對世界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科研產出方面,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國已成為知識產權產出大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8年居世界首位;2019年著作權登記總量為418.65萬件,作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分別達到270.15萬件和148.4萬件。根據國家科學技術部的統計,2019年,我國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4位,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的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2位。歷史資源的積累、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繁榮都為出版實踐提供了豐富、多樣、先進的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