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周建新
【摘要】 ?傳統文化出版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在社會進入數字化時代的當下,中國傳統文化出版在內容、技術、傳播渠道及版權保護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從內容創新、技術平臺構建、多元渠道開發和法律制度完善四個方面優化,才能為未來的傳統文化出版創新與傳播提供發展動力,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做出積極貢獻。
【關 ?鍵 ?詞】文化自信;出版創新;傳統文化資源;傳播
【作者單位】劉宇,東華理工大學,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周建新,深圳大學。
【基金項目】南昌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SH201906);撫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7sk01)。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7.004
堅定文化自信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文化建設部分的關鍵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和民族記憶,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獨樹一幟,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由隱到顯,中華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此背景下,出版業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應肩負起傳統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如何在更高起點上創新性地開發傳統文化資源,通過新的出版理念、出版技術、傳播方式等一系列有效途徑,讓傳統文化資源煥發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與發展,是當前出版業亟須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一、傳統文化資源出版創新的意義
傳統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的“根”與 “源”,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去整理、出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出版業傳承與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直接的體現,也是踐行國家文化戰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彰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是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所以,這一矛盾的轉變將會促使文化生產向更高層次邁進。傳統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出版資源,為建設出版強國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基礎,尤其是以愛國、和諧、公平、誠信、創新為主體的主流價值觀,對文化的發展起著定向與引導的作用。出版業應深入發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并將其置于當代語境下,創造性地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其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這不僅是深化文化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品質與服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中國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開展對外文化交流
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黨的十九大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的要求。圖書是中華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他們主要通過接觸閱讀出版物來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等。目前,中國的圖書出版已進入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銷售對象還主要集中在以華人為主的聚集地和與中華文化同宗的東亞地區,閱讀中國出版物的外國人還十分有限。大部分人對中國的了解還停留在以往一些著名的中國元素中,比如京劇、大熊貓、中國功夫等,許多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精髓,特別是凝聚中國數千年歷史精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未深入了解。所以,傳統文化資源的出版創新也是將中國五千年沉淀下來的優秀文化整理出來,供世界人民吸納采用,這不僅有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而且對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于擴大版權貿易,拓展國際文化市場
傳統文化資源的出版創新既是實施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文化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學術出版大國,出版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例如,在版權貿易方面有了較快的發展,從2003年引進與輸出15∶1的巨大逆差,到2018年的1.3∶1,已接近持平的比例,彰顯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強勁勢頭。但與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中國的版權貿易無論在規模、比較優勢還是在實力上都有較大差距。如今,在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出版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大量豐富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可以通過出版貿易這一載體,把握發展契機,擴大輸出,拓展國際文化市場,助力中國由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
二、傳統文化資源出版創新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支持的合力推動下,傳統文化出版與傳播在發展過程中漸入佳境,但是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內容質量不高、技術落后、渠道單調等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1.內容質量有待提高
內容創新是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近十幾年,中國傳統文化圖書的出版逐漸活躍,并呈現品種日益豐富和水平不斷提高的良性發展趨勢,但是也凸顯一些問題。一方面,選題策劃同質化現象嚴重,尤其是一些文化普及類圖書,如蒙學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在當當網上搜索其中之一,會顯示近萬件商品,而且它們在書名、封面裝幀、內文版式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形成“千書一面”的局面。另一方面,內容創新的佳作較少,許多傳統文化的書籍多是對過去出版內容的翻版、重復。我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涉及知識廣泛,如中醫中藥、針灸理療、武術健身、國畫書法、傳統戲曲等諸多方面均有涉及,這為出版提供了豐富的出版資源,相關機構要好好利用、多出精品。
2.出版技術相對滯后
在信息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數字化閱讀逐漸成為中國民眾重要的閱讀方式,這對出版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4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64.5%,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9.04億。而目前大多數傳統文化的出版物是以圖書的形式出版,尤其是古籍出版,因為大多數古籍電子化、數字化出版受到技術限制往往難以付諸實踐,大量古籍整理與出版依舊沿用舊制、舊法,缺乏技術創新,難以滿足數字化出版需求。傳統文化出版要想吸引更多的讀者,不能局限于紙質影印,還需要與時俱進地采用新技術、新手段,開發電子出版和數字出版形態。
3.傳播渠道傳統單一
當前,傳統文化出版傳播渠道較為單一。一方面,絕大部分傳統文化出版是通過紙質書籍、折頁、繪本、掛圖等傳統形式出版,多為紀實類展示,通過展示性的傳播文本讓受眾了解傳統文化的特質,但是在充斥著海量信息的互聯網時代,這樣的出版形式傳播力和影響力有限。另一方面,面向國外讀者,傳統文化出版傳播渠道主要以漢學家轉譯、海外出版社出版發行為主,較少進入國際主流傳播平臺,缺乏中外合作的媒體平臺和新興媒介渠道,這也給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帶來諸多挑戰。
4.版權保護仍需加強
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民眾的版權保護意識也在逐漸加強,但是仍然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加強。首先,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備,尤其是信息和知識經濟時代,針對數字版權和數字版權貿易的相關制度法規建設相對滯后。截至目前,關于傳統文化及其作品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比較有限,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其中,《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主要是對傳統手工藝品種和技藝的保護。其次,許多企業、組織對相關文化保護的認識不足,對版權知識和價值仍缺乏深入了解。最后,對于個人來說,需倡導個人版權登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全社會尊重創造和尊重版權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三、傳統文化資源出版創新的開發策略
在數字時代的大環境下,傳統文化資源出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出版業應積極應用融媒體手段,創新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產品,打造傳統文化資源的立體化出版平臺和多維度傳播平臺。
1.內容創新——創作優質作品,提升出版水準
內容創新是出版業出奇制勝的法寶,傳統文化出版創新首先應注重內容創新。
第一,挖掘優質選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個巨大的出版資源寶庫,但是如何從中研發選題,做出自己的特色,難度較大。出版企業應制定立體化、多層次的選題規劃,既有高端的學術研究,也有經世濟用的理論指導;既有民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傳說,也有經典詩文、四書五經,形成持續出版、系列運作的選題集群,全面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如大象出版社推出的傳統文化主題出版物“名人家風叢書”,自出版以來就廣受社會歡迎。該書不僅單純介紹名人家風,還注重家風在他們生活經歷和家族發展中的作用,鼓勵讀者學習名人的優良傳統,積極發掘整理自家家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第二,加大內容創新。創新創作應注意觀照當下,將傳統文化的歷史經驗、文化積淀與現實價值、現代文化精神相融通。出版企業要積極扶持原創,鼓勵更多作家、理論家、科學家、藝術家推出既能保持傳統文化本身的藝術風格,又貼合當代社會、反映時代心聲的當代新作,這樣的傳統文化才能與時代共鳴,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第三,加強編校內容加工。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編輯應練好基本功,培養扎實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素養,在把握內容的同時,不放松編校工作,努力在提高量的基礎上實現質的提高。
2.技術創新——搭建技術平臺,推進融合出版
從技術層面來說,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APP、微博、微信等傳播平臺的推陳出新,正在推動新一輪出版業生態的重構。傳統文化出版應順勢而為,在技術裝備、技術升級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主動參與技術變革,抓住知識服務、在線教育、付費閱讀、復合出版等發展趨勢。這一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謎宮·如意琳瑯圖籍》,2019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數字出版精品項目”。該書最大的創新是獨特的實體書籍加線上游戲的解謎體驗,讀者可以一邊感受故宮文化,一邊在手機游戲中體驗故事主人公的冒險故事。新技術不僅讓這本書更好玩,還能防盜,每一本正版書上都有唯一登錄APP的二維碼。但是在進行傳統文化出版的時候,出版企業應注意切勿盲目利用新技術,應結合自身需求對癥下藥,保障優質資源投放到有需要的地方,實現轉型融合綠色、可持續發展。
3.渠道創新——探索多維方式,拓展傳播渠道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各種新興傳播平臺和渠道應運而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更多的機遇。傳統文化的傳播應從單向傳播升級為交互主導,從“讓用戶被動接受信息”升級至“為用戶賦能”,要善于從受眾的角度和話語體系去建構傳播內容,考慮傳播策略。
一方面,面對國內讀者,出版機構應采取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層次讀者的傳播路徑,不拘泥于一定形式。出版機構可以在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職工書屋、社區服務站等閱讀場所進行傳播,也可以利用新興媒體在檢索、表現形式和交互方式上的優勢,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一次開發多次利用。例如,除了直播賣書,出版機構還可以積極運營兩微一端,入駐今日頭條、抖音、趣頭條等平臺,開發小程序產品和客戶端,使傳統文化不斷拓寬傳播渠道,延伸服務功能。
另一方面,面對海外讀者,出版機構要善用新媒體特別是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增強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力。《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8》顯示,有51%的海外受眾傾向于通過新媒體了解中國文化,特別是年輕群體,更習慣通過新媒體獲取中國信息。因此,發揮社交媒體平臺在精準推送、同好集聚等方面的分眾傳播優勢,可以有效提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覆蓋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命脈所在,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新時代,傳統文化出版的創新開發與傳播必須以內容創新為重點,加大技術投入,拓展傳播渠道,保護知識產權,讓世界通過出版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劉蓉. 優秀傳統文化讀物的出版與文化傳播思考[J]. 出版廣角,2019(4):47-49.
[2]劉燕飛. 傳統文化圖書出版“走出去”的文化傳播思考[J]. 出版科學,2014(1):50-54.
[3]賈洪偉. 中國文化外譯作品的出版與傳播效應[J]. 外語學刊,2019(6):113-116.
[4]王曉生. 傳統文化資源與中國期刊發展[J]. 編輯之友,2015(1):50-53.
[5]王井輝. 從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看中華傳統文化的出版與傳播[J]. 出版廣角,2020(12):54-56.
[6]高欣.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煥發新生機[J]. 出版廣角,2020(13):39-41.
[7]唐啟秀. 淺析版權視野下傳統文化開發亂象之原因及對策[J]. 傳播與版權,2019(8):121-123.
[8]李淳寧. 提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力量[N]. 中國新聞出版廣報,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