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事業進入全面、快速發展時期,一批由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出版的文物考古大型學術出版物精品相繼涌現。存真求美是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應有之義,分析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學術之美、歷史之美、文化藝術之美和出版形式之美,探討深入發掘和有效提高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審美價值路徑,對推動打造更多融學術性與審美性于一體的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具有現實意義。
【關 ?鍵 ?詞】文物考古;出版物;審美追求
【作者單位】鄭文武,重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7.007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秦始皇兵馬俑、長城、故宮、敦煌石窟、大足石刻等眾多文明古跡異彩紛呈,不僅反映了古人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超的智慧,也是中國美學標準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參照。1949年以來,《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群》《襄汾陶寺》《輝縣發掘報告》《洛陽中州路》《唐懿德太子墓發掘報告》《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大足石刻全集》等一大批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相繼出版,年代跨度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內涵極為豐富。
文物考古出版物既是對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記錄和保護,也是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文物考古研究事業快速發展,大眾傳媒加強了對考古成果的傳播。在連續數年開展的“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中,文物考古類書籍均占據重要地位,《國家寶藏》《如果文物會說話》等電視節目受到觀眾熱捧。考古文物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技藝之美深深吸引著人們,引發了社會公眾對文物前所未有的關注和熱愛。
文物考古出版物作為專業書籍,客觀真實、科學嚴謹是其要旨。但在此基礎上,如何充分挖掘和展示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審美價值,使其為更多的讀者所關注和喜愛,更大程度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成為有關出版單位近年來重點關注和著力的方向。
一、存真求美是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應有之義
作為學術出版物,文物考古出版物是以嚴謹、客觀、規范的態度記錄歷史文化遺存的一種方式,強調客觀性、真實性、科學性、全面性,其學術價值最為讀者所關注。文物考古出版物的本質特點決定其必須通過實物遺存反饋歷史信息,突出學術規范性;描述詳細準確,繪圖科學精美;研究認真細致,體現考古發掘報告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正是由于文物蘊含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藝術內涵,因此既突出學術價值也不排斥審美性。早在1957年,時任國家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在提出出版百卷本《敦煌》計劃時就指出,要做到“讓考古學家點頭、讓藝術家滿意”[1] 。因此,在文物考古研究出版工作中,存真求美應成為文物考古出版物的高層次追求。
黃理彪博士在其專著《圖書出版美學》中提出,圖書的出版美是概括升華了圖書出版中的多層次審美文化而成,是一種經過提煉整合自成系統的審美文化[2]。文物考古工作涉及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學、美學、測繪學等多個學科,體現文物的美學價值是文物考古出版工作的應有之義。在符合文物考古學術規范的基礎上,文物考古出版物要體現文物的審美特質和美的意蘊,引導讀者體會文物所傳達的審美趣味和美學境界,賞鑒文物蘊含的歷史之美,感受文物中的技藝之美,并通過內容編排、裝幀設計、印刷工藝等賦予出版物更高水平的形式之美。
二、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審美追求
文物考古出版物體現了考古工作的探索與研究成果,體現了人們對古代文明的認識與理解,既是考古成果記錄和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的提煉和升華,其中蘊含美的創造。與其他類型圖書相比,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審美追求有如下特點。
1.彰顯文物考古研究的學術之美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事業快速發展,一批考古、博物館、文物和出土文獻及文物保護方面的優秀學術專著集中涌現,一批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和其他重要遺址的考古報告陸續出版,從撰寫體例到學術研究水平都代表了當前中國考古的最高水平,為學術界提供了系統、深入、全面的研究參考,也為文物考古更大程度上走向大眾創造了有利條件。
考古學的真正要義在于超脫文獻而獨立研究物質遺存。在文物考古中,研究人員以文字記錄、測繪圖件、攝影圖片為要素撰寫考古報告,體現研究的深度和專業化水平,展示文物真實之美、學術之美。例如,重慶出版集團與大足石刻研究院攜手組織力量,歷時 14 年編纂完成的石窟考古報告《大足石刻全集》共計 11 卷 19 冊,包括記錄文字 252 萬字,圖件 3539 張,圖版5170 張,對大足石刻中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處石窟進行了系統考古調查整理,在傳統考古學研究手段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藝術學、文獻學、民俗學、社會學、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研究方法,使全書集科學性、史料性、文獻性于一體,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著名石窟考古學家丁明夷先生認為,《大足石刻全集》堪稱國內石窟考古報告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僅可與日本《云岡石窟》比肩,而且在研究深度、拍照水平、測圖質量和編排上也有一定的突破,代表了 21 世紀大足石刻研究的新成就。
2.展現文物的歷史之美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素有“凝固的歷史”美譽,是我國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的現實和物質見證,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之一。
如,201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江西省博物館編、彭明瀚著的《明代景德鎮民窯紀年青花瓷》,在充分收集江西省內、外地區及沉船資料的基礎上,以歷史史實、文獻資料與考古發現為依托,不僅對明代各時期民窯青花瓷在造型、胎釉工藝、裝飾題材、繪畫風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研究,還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進行剖析,展現了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以及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美麗歷史圖景。
又如,2019年青島出版集團、云岡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歷時七年攜手完成的《云岡石窟全集》,不僅對窟龕形制、造像風格、開鑿年代、階段特征進行客觀、科學的記錄與整理,還將考古事實融入相關社會歷史中,反映了北魏至清朝時期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以及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展現了我國多民族文化融合之美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之美。
3.展示文物的文化藝術之美
文物作為體現人類文明成果的載體,展現出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如裝飾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陶塑藝術、鑲嵌藝術、建筑藝術等,其中蘊含的結構之美、造型之美、空間之美及思想哲學之美常令人嘆為觀止。
如20世紀80年代,由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歷經多年艱辛考古完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出版,該書堅持以實物為依據,綜合材料、形制、紋樣的發展與聯系,對古代中國服飾發展脈絡進行探析,也對對緙絲、刺繡、織錦等工藝進行深入研究,反映了古人服飾中蘊含的民族智慧、氣質和生活美學,受到國內讀者和東南亞國家出版機構的青睞,曾作為國禮亮相國際舞臺。
又如 ,201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敦煌研究院主編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逐窟記錄了敦煌石窟的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結構、塑像、壁畫以及洞窟保存狀況,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的中外文化交流淵源,展現了敦煌石窟壁畫雄偉瑰麗的藝術之美,成為敦煌石窟最翔實的檔案資料。
4.展示出版物的形式之美
一部質量上乘的文物考古出版物,應是編排布局合理、內在和外在都充滿美感的作品,將思想和藝術、形式和內容、局部和整體、材料和工藝有機結合,從圖書封面設計、扉頁設計、篇章布局到正文排版設計和插圖設計等,都是一種美的呈現和美的張揚。
如《大足石刻全集》中有八卷內容為北山、石篆山、石門山、南山、寶頂山五處石窟的考古報告,每卷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文本卷,包括文字記錄、測繪線描圖、示意圖、效果圖、地圖、正射影像等;下冊為圖版卷,收錄與上冊內容相對應的造像圖版、銘文拓本等。第十卷《大足石刻歷史圖版卷》收錄了歷史上有關大足石刻的珍貴歷史圖片,以 1940 年初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等中國營造學社部分成員在大足考察期間所拍照片,以及 1945 年著名史學家楊家駱組織的大足石刻考察團所拍照片為主要內容,以藝術畫冊的形式編排,為對比認識大足石刻本身及其環境的今昔變化提供了重要歷史資料。這種編排體例以記錄為主體,配以專論及歷史圖版,結構完整、定位清晰、有總有分、主次有序、層次分明、文圖對照、閱讀查找方便,既符合學術規范,又體現了大型學術性書籍的形式美。
三、挖掘與提升文物考古出版物審美價值的思考
文物作為歷史的物質遺產,不僅反映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獨特歷史,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還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體現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因此,挖掘與提升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審美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1.擔當文化使命,打造存真求美的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文化水平和藝術欣賞水平也不斷提升。如何創新出版理念,通過編輯手段實現文物考古出版物歷史文化價值與藝術審美價值的有機融合,達到既“存真”又“求美”的效果,是新時期出版人應當思考和探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科學性、記錄性、客觀真實性當然是文物考古出版物最本質的屬性,而藝術審美性則是擴大文化傳播和滿足市場需求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此兩者皆不可偏廢。存真求美應該成為文物考古出版物的更高追求。出版人應創新出版理念,通過編輯手段對文物考古出版物的構成元素和內容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展現,深入挖掘文物考古出版物的美學價值,實現文物考古出版物學術性、文獻性、史料性與藝術性、欣賞性融合,打造更多存真求美的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
2.將審美追求納入考古研究各個工作環節
從當前文物考古研究情況看,其重心在文物的歷史價值、研究意義、工藝技術和歷史故事等方面,較多關注文物形狀、質地、色彩、完殘等情況,而在文物審美方面著力不多。因此,文物考古審美追求具有廣闊的學術研究空間。
考古工作中,文物外在的形式美與其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哲學層次的內在美體現了其審美特質,探析文物美的規律,闡發其美學意境,能夠讓讀者品位鑒賞文物的美學價值。如重慶出版集團《大足石刻全集》項目實施過程中,攝影組為體現石窟造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雙重屬性,既真實客觀地呈現石窟造像當前的保存狀態,又體現出石窟造像精美絕倫的藝術風貌,通過視角把控、光線運用、色彩處理、畸變控制等攝影技術手段,實現了客觀真實性與藝術審美性的高度融合。測繪團隊和編輯出版團隊密切合作,通過線條邏輯、結構、粗細、繁簡、主次、設色、成圖等各個環節的研究把控,使機械、生硬、冰冷的測繪圖件既具客觀準確地科學表達,又體現出測繪圖件的形式美感,呈現石窟造象鮮活的生命力。
3.將審美追求貫穿于文物考古出版全過程
要確??脊艌蟾嬖隗w現學術性、文獻性、史料性的基礎上體現審美價值,就必須將審美追求貫穿在圖書出版全過程,顯示各環節特有的審美創造功能,形成多樣而統一的美。
一是在設計、編輯、印刷環節中升華美。文物考古出版物從選題策劃、組稿開始,到編輯、印刷、發行一體化設計,都要將審美追求貫穿始終,確保文物考古出版物學術性和審美性辯證統一,在各環節挖掘文物的內涵和特質,展現文物的風采,傳播文物考古出版物所承載的美學價值,并通過開本設置、封面設計、版式設計以及選材用料、印制工藝等手段,使文物考古出版物既嚴謹莊重,又體現出藝術性與視覺美感,將科學性、可讀性、審美性有機統一。
二是在營銷發行環節傳播美。文物考古出版物是對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記錄和保護,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為文化遺產事業傳承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而且對傳承歷史、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出版機構不僅要積極推動文物考古出版物走向社會、走向大眾,向人們傳播文物之美,還要大力推動文物考古出版物輸出海外,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黃文昆. 敦煌石窟研究與圖書出版——從美術圖錄到考古報告[M]. 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2010.
[2]黃理彪. 圖書出版美學[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史競男.《云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云岡石窟“立檔”[EB/OL].(2019-10-16)[2020-06-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16/c_1125111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