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栩暢
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也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中,德國成為歐洲的重災國家之一,封鎖措施對其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中國與德國的合作不論在雙邊還是中歐、G20等多邊框架下,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新冠疫情對德國經濟的影響分析為基礎,提出疫情危機之下推進中德經濟合作的建議。
一、疫情對德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陷入衰退,政府消費支出和建筑投資支撐內部需求。德國2019年經濟增速為0.6%,較2018年下降0.9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德國經濟環比衰退2.2%,是德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降幅,也是自德國統一以來的第二大降幅。一季度GDP同比(下同)下滑1.9%。國內需求下降1.1%,拉低經濟增速1個百分點,其中政府消費和建筑投資實現增長;出口下降3.2%,進口下降1.7%,凈出口拉低經濟增速0.9個百分點。德國聯邦政府預計今年內二季度的經濟下滑幅度將最大。
貨物貿易受疫情影響嚴重,歐盟內貿易降幅更大。今年4月,德國出口同比下降31.1%,進口同比下降21.6%。出口降幅是德國自1950年引入外貿統計以來的最大單月降幅,進口降幅僅次于2009年7月(-23.6%)。1—4月,德國出口4007億歐元,同比下降10.1%;進口3454億歐元,同比下降7.5%;貿易盈余553億歐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71億歐元。1—4月,德國與歐盟成員國的貿易降幅高于歐盟外國家,德國對歐盟成員國出口同比下降11.4%,對歐盟外國家出口下降8.7%;德國自歐盟國家進口同比下降10.8%,自歐盟外國家進口下降3.7%。
失業率逐步上行,通脹率略有回升。德國今年1月失業率為3.4%,5月失業率達到3.9%,較4月增加0.1個百分點,較去年5月增加0.8個百分點。今年5月失業率是德國自2017年3月以來的最高值。今年以來,德國通脹率總體呈下行態勢,1至5月CPI指數同比分別增長1.7%、1.7%、1.4%、0.9%和0.6%,6月估計值略升至0.9%。影響德國通脹率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價格,3—6月能源CPI指數同比分別下降0.9%、5.8%、8.5%、6.2%。
財政政策轉向積極,政府赤字和債務水平將大幅上升。德國近年來實施謹慎保守的財政政策,財政保持盈余,2019年財政盈余率為1.4%。2019年底政府債務負擔率為59.8%。德國應對新冠疫情中,出臺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包括加大健康領域和其他領域的財政支出、建立經濟穩定基金等。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德國今年財政赤字率預計為5.5%;政府債務水平也會大幅上升,今年底政府債務負擔率預計為68.7%。
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支持企業流動性需求。德國為歐元區成員國,由歐央行出臺統一的貨幣政策。應對新冠疫情危機中,歐央行采用了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包括出臺針對疫情的資產購買計劃(PEPP)并擴大購買規模,進行大流行緊急情況長期再融資操作(PELTROs)等。德國的銀行業等金融機構,也積極為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
二、德國經濟展望
經濟運行面臨的積極因素:一是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德國從5月開始進入逐步解封階段,在經濟活動恢復和疫情防控之間尋求平衡。德國宏觀經濟景氣指標在4月遭遇重創后,5月和6月連續回升。制造業PMI由4月的34.5回升至6月的45.2,服務業PMI由4月的16.2回升至6月的47.3。二是有力的財政政策支持。相較于歐洲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德國有更大的財政政策空間應對危機。據IMF統計,在應對疫情沖擊期間,德國推出的各類財政政策占其GDP的34%。近期,德國又推出了第二輪經濟刺激方案,計劃規模達1300億歐元,除刺激消費需求、企業和地方投資之外,該方案還聚焦德國未來實力的培育,包括可持續的交通出行、能源轉型、數字創新、教育和研究等。
經濟運行存在的下行風險:一是疫情發展的不確定仍較大。德國雖已進入逐步解封階段,但社交限制等措施仍將持續,部分解封地區因疫情反復再度加強限制措施,疫情未來的發展情況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此前嚴格的封鎖措施造成的經濟活動中斷影響,也尚需時日完全恢復,大部分行業的恢復時間預計需8至9個月。二是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德國作為外向型的制造業大國,受外部市場需求影響較大。雖然大部分國家都已進入解封階段,但目前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將持續對國際貿易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特別是德國為歐洲生產網絡的中心,歐洲主要國家經濟均受到疫情巨大沖擊,也會通過供給端和需求端增加德國經濟下行壓力。
綜合來看,德國今年經濟衰退程度將超過6%。德國聯邦政府春季預測中,預計德國今年GDP將下降6.3%。其中,居民消費預計下降7.4%,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預計下降5%,出口預計下降11.6%,但政府消費和投資支出將會增加。歐盟委員會對德國今年GDP預測為下降6.5%,德國央行和IMF均預測下降7%。德國IFO研究所分三種情景預測德國今年的經濟情況,最樂觀的情景為衰退3.9%,最悲觀的情景為衰退9.3%,最可能的情景為衰退6.6%。
三、中德經貿合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疫情帶來短期經貿活動減少、人員往來受阻等挑戰,也給兩國帶來醫療研發和經貿合作的新機遇。中德互為重要貿易伙伴,且雙邊投資關系密切。疫情蔓延和防控之下,中德合作面臨經貿活動減少、人員流動嚴重受阻等挑戰,給雙邊合作帶來短期不利影響。但同時,為共同抗擊疫情,兩國在醫療技術研發合作等領域面臨新機遇。中德優勢互補,國際分工和產業內貿易聯系緊密,需要共同致力于保持國際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和暢通。疫情下在線交易等數字經濟領域快速增長,也為中德兩國數字經濟合作帶來新契機。
中德在投資、科技創新、全球經濟治理等領域均有長期合作機遇。隨著我國金融、保險等服務業領域的開放推進,以及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等,將增加德國企業在華投資機會和意愿。德國在自動駕駛、數字化、職業教育等領域均有合作意向,我國在這些領域可進一步拓寬對德雙邊合作。同時,中德在推動中歐經貿關系深化、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等領域,仍有重大合作機遇。
四、推進中德經貿合作的政策建議
加強醫療救治和研發合作。公共衛生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我國可與德方繼續加強在疫苗研發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合作,推動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
共同應對疫情對經貿合作的沖擊。在汽車及配件、機械設備、數據處理及電子光學設備、電氣設備等中德主要貿易領域,推動雙方企業盡量達產,保持國際供應鏈、產業鏈的暢通和穩定。根據疫情防控情況,及時調整商務人員往來便利程度。通過線上展會、線上辦公、在線交易等替代方式,減少疫情對經貿聯系的影響。此外,可推進雙方在宏觀經濟政策領域的合作,協調推進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機的政策支持。
長期繼續深化重點領域合作。在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經濟全球化面臨新挑戰的形勢下,基于兩國合作意愿和訴求,推動中德在雙邊經貿、科技、人文等各領域探索規劃合作,繼續提升和充實經濟合作框架。深化雙方在自動駕駛、技術創新、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新興領域的合作,加強青年交流和職業教育合作。德國在歐盟及WTO等多邊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國可與德國共同推進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共同致力于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加強與德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