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審
2016年1月,我依托一次教師寒假“讀寫挑戰”活動,倡議成立了“敘事者”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以下簡稱敘事者)。四年多的時間,敘事者以網絡為主要活動平臺,以“共讀、共寫、共研”為主要行走方式,探索出了一條“個體主動—同伴互動—專業驅動”的學習研修之路。迄今為止,敘事者的核心成員保持在1900余人(實行動態管理,考評淘汰,審核加入,始終保持這個數值),遍及全國20多個省份。從成員組成結構來看,主要包括個人、學校、區域三個層次的構成主體,共同建構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型教師成長自組織。如今,“敘事者”已經成為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的精神棲息地,也引導和帶動了眾多一線教師走上了自我成長之路。
楊雪梅:走出,只需要一個“讀寫”
楊雪梅老師是一位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與基礎教育龐大的教師群體相比,特教教師的生活和成長圈子相對封閉,培訓少,和外界的交流也少。因為沒有考試升學的壓力,再加上系統的相對獨立,這個圈子里的人基本上處于一種波瀾不驚的舒適狀態。
自然,楊老師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成長生態。她說:“我迷路了,迷失在慣于圈養、唯恐驚起一絲微瀾的‘特殊教育管理體制中,迷失在人人固守平淡缺少新鮮氣息流通的悶沉中。我以為,我就要這樣混完自己的教育人生,帶著永無止盡的重復、疲倦?!痹谂c她進行交流時,她對自己描述最多的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得過且過,雖然偶爾心有不甘卻又沒有走出去的信心和勇氣。更多的時候,她只能一個人痛苦地掙扎,然后又日漸沉淪。2016年寒假,楊老師讀到了我寫的那封讀寫“挑戰書”,她開始有了想試試“當傾盡全力后我會成為怎樣的自己”的想法。于是,她加入了敘事者,開啟了讀書寫作、分享交流的嶄新生活。
按照楊老師的說法,她的改變是從閱讀《兒童的人格教育》開始的。這是她自參加工作以來真正閱讀的第一本教育書籍,如她所說,捧起它的剎那,強大的無力感迅速在心頭蔓延,那些枯燥的近乎干澀的文字,那些陌生的前所未見的心理學術語,都讓她產生了畏懼感和放棄的念想。但是,敘事者領讀這本書的老師給了她莫大的幫助,其他團隊成員給了她莫大的鼓舞。于是,她決定逼自己一把:碰見不解其義的專有名詞,她會及時上網查詢,不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任何一個“死結”;讀到難以理解的章節,她會靜下心來一次次從頭翻閱,用前后順暢的銜接幫助自己走出當下的逼仄;遇到能夠給予她以啟迪的文字,她會反復品味,并及時加以謄抄整理,為自己的閱讀留痕……一個月,一本書,被她反反復復啃了三四遍。也正因此,她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真正的閱讀。
如果說,閱讀讓楊老師看到了教育的豐富與美好,而寫作,則讓她一步步走入了教育的美好。敘事者倡導的一周一篇教育敘事,讓她慢慢養成了寫作反思的習慣。她說:“自從走上教育寫作之路后,我開始心懷敬畏地看待教育中發生的大事小情——那些看起來由學生造成的小麻煩,會不會蘊含著關乎育人的契機或警示呢?一件小事情的順利解決,可以帶給自己什么樣的教育思考或啟迪呢?一個個大現象或小背景里,又可以挖掘出哪些獨到的見地或深刻的自省呢……可以說,教育寫作不僅讓我有了更加敏銳的教育觀察力、思考力,也讓我開始學會慎重地對待教育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p>
因為讀寫,楊老師開始一點點步入了教育的美好之地。2016年3月,她發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教育文章;2019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教育專著。隨之而來的,還有雜志封面人物、特約編輯、特邀記者等出乎她自己預料的意外收獲。在持續的讀寫中,她的教育境界和教育視野日漸開闊,教育覺察和教育領悟愈發敏銳,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日趨成熟。2017年9月份,她被評為威海市名班主任,實現了從一個普通教師到名班主任的蛻變;2019年8月,她成為威海市名家工作室主持人。而這一切,都是在文字的浸潤下,于不知不覺中慢慢而來。
袁靜:成長,就是努力靠近想要成為的人
袁靜老師是一所鄉村小學的青年教師,已經工作了十年。十年的時間,讓她順利從新教師過渡到了“老教師”行列。熟悉的工作環境,彼此了解的同事,中等偏上的教學成績,可以掌控的班級管理,彼此認可的家校關系……沒有了初為人師那幾年的手忙腳亂,沒有了急切需要在單位站住腳的壓力,也無需為了證明自己再去做一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這一切讓她的生活悠然自得、不慌不忙,似乎到了人生最為安逸的階段。
偶爾,在比較清閑的時候,或者是在某個情景的刺激下,她也會回憶起剛剛參加工作時的種種宏偉志向,也會感慨那些曾經激情投入卻又在不知不覺中選擇放棄的探索。每當此時,她也會涌出一些關于成長的念頭,希望再次回到最初時的雄心壯志。但往往都如她自己所說,“這些成長的念頭,宛若一縷輕煙,好似一股溪泉,緩緩地,不緊不慢而又悄無聲息地,消弭于廣闊的天際,摻雜于奔涌的江河,消失了,散盡了,甚至連一陣自責、一聲嘆息都沒有留下。”
其實,袁靜老師所代表的這個群體是一線教師的主體,工作時間在十年左右,屬于典型的成熟教師。這個教師群體的特點是:班級工作已經可以輕松上手,課堂教學駕輕就熟,教育經驗不多不少。可以說,他們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于教育的發展具有不可輕視的作用。但也就是這樣一個群體,往往容易被眼前的舒適、安穩和小有成就所困,容易過上隨遇而安、得過且過的生活。他們往前一步就是朝向未來的成長,停下來就是“勞作型教師”的定型——他們需要一種力量去攪動即將凝固的生命之漿,也需要一種方式去擊破安逸的生活現狀。
幸運的是,袁靜找到了這種力量,也獲得了這樣的方式。2018年,她加入了敘事者,開始逼迫自己去讀書、寫作,也堅持收看團隊組織的線上講座和成員的成長分享。在她的文章里,她這樣描述敘事者帶給她的影響:“那些讀過的書,那些深夜里進入寫作狀態的沉思,那些接觸到的優秀教師,那些團隊成員們留給自己的鼓勵,宛若太陽,將我的生活再次照亮,讓我在睜開眼睛看到這個美好世界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淺薄、蠢笨與懶惰。于是,一汪渴望升騰于眼眸,一股成長的心潮在翻涌。”
為了逼迫自己堅持讀寫,她在隊友的鼓勵下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設置了敘事、隨想、親子和讀書四個欄目,堅持做到“周更新”。其實,喚醒只是開始,走下去會變得更為艱難。起步伊始,她自己說是在咬著牙堅持,并一直問自己:我能堅持住嗎?能抵擋得住手機里那些無聊新聞和幽默視頻的誘惑嗎?能將自己安穩地“捆”在書桌前嗎?會不會走著走著又弄丟了自己?但是她堅持下來了,因為有那么多的人在鼓舞她、關注她。
她在文章中曾經寫過一件事。敘事者團隊的孫曉老師發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提到了“袁靜老師成長迅速”,并表達出十分強烈的羨慕感。對于這種類似的“表白”,她先是感到有些慚愧,然后要求自己按照這些鼓勵去做。她說,她幾乎每天都會收到類似的“表白”,而恰恰是這些外在的力量,讓她不得不堅持寫下去、讀下去。
就在今天下午,我與袁靜老師的同事同行。在旅途中,我們談到了她的變化。她的同事說,敘事者帶給袁靜的變化太大了,不僅僅是發表的文章越來越多,也不僅僅是能夠把自己的實踐經驗梳理成學術報告材料去講給別人聽,更重要的是對她的教育、生活的改變。在此之前,袁老師也像眾多教師一樣,會為了榮譽與職稱而憤憤不平,會為了學生考試成績的半分之差而斤斤計較,會對所經歷的不如意發發牢騷?,F在的她,讀著自己喜歡的書,寫著自己喜歡的文字,心態好了,心境高了,整個人都變了大樣。
他的同事問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她說,“當我走進了敘事者團隊,見到了那么一群為教育而瘋狂、為成長而癡迷的人,看到了他們勤奮而又優雅的生活,我才猛然間醒悟——我不想等到臨退休時,發現自己除了衰老、皺紋、悔恨與嘆息,什么都沒有留下;我不想日復一日重復老掉牙的腔調,年復一年埋頭蠻干卻從未仰望過星空;我不想年輕時不學無術、輕狂膚淺,年老后頑固呆板、倚老賣老……”
敘事者:不斷接收光,又不斷發出光
在敘事者團隊,像楊雪梅、袁靜一樣因團隊而成長起來的老師不計其數。而這些人在被團隊的光照耀的同時,又不斷發出自己的光,給那些需要光的教師一些光亮、一些溫暖。楊雪梅老師在成長起來以后,在她所在的市組建了讀寫團隊。現在,她的團隊成員已經超過了70人,她們一邊追隨敘事者的線上成長課程,一邊開發設計專有的線下成長方式。并且,她的團隊又有了自己的分支團隊。曾經是雪梅讀寫團隊成員的高娟老師,在跟隨楊雪梅老師行走過一段時間之后,團結起身邊的十幾位青年教師,又組建了新的團隊。
《荀子·勸學》里寫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币簿褪钦f,你進入到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就很可能會擁有什么樣的人生。因為,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維和行動。當你處在一個積極的環境里,談論的永遠是自我的成長、嚴謹的自律、富有遠見的格局和對教育的責任感;當你處在一個消極的環境里,就很容易成為被溫水煮著的青蛙,會在不經意間消磨掉生命的熱情,找不到前進的動力。
我想,心中有光芒的人,總是可以匯聚到一起,把光芒播撒到更遙遠的黑夜。
(作者單位:山東臨沂市蘭山區教育和體育局)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