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云 劉文華 汪鳴
一、供應鏈能力不均衡影響全產業鏈條整體運行質量,亟需構建精準促運行的發展導向
(一)復工復產率尚未有效轉化為達產率、產能利用率,復工容易、復產難,復產可持續更難
當前,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積極部署,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持續深入,我國企業復工復產已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復工率并不等同于復產率,也不等同于達產率和產能利用率,由于復工復產的不同步,上下游產業、產供銷環節之間生產與流通不匹配,使得我國本就脆弱的產業鏈條運行結構受到破壞,日益提高的復工率背景下,產能仍難以得到有效利用。據中國企業聯合會調查顯示,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產能利用率普遍較平時低10多個百分點,充分暴露出復工復產中整體產業鏈供應鏈的運行質量與效率問題。
值得擔憂的是,這種結構性不穩定反映到運行領域,不僅帶來整體產業鏈條效率降低和效益弱化,更造成各環節企業差異性經營壓力,導致部分承受力較弱的能力退出市場,并持續加劇整體產業鏈條運行的不均衡、不穩定。現階段,著眼全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率,確保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均衡、穩定,避免惡性循環繼續深入,已成為高質量推動復工復產的緊迫任務。
(二)提升全產業鏈條運行質量要求及時識別供應鏈問題環節和對象進行精準施策
當前復工復產在產業整體運行中所體現出來的核心問題,就是由于疫情帶來總需求規模和結構變化,或鏈條局部出現能力短缺,影響了原有的供應鏈上下游生產、流通的供需均衡性、渠道穩定性,導致環節間產能過剩與不足、流通冗余和短缺并存等生產經營結構性問題,并帶來企業效益困境和部分中小企業的生存困難。針對復工復產企業困境,我國不失時機推出8個方面90項政策措施,實施援企穩崗,減免部分稅費,免收所有收費公路通行費,降低用能成本,發放貼息貸款。這些政策已經體現了一定的針對性,如強化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等。但總體而言,仍缺乏體現針對產業運行改善的特征識別度,如金融機構對于復工復產企業的支持主要仍局限于單體企業獨立推進,影響政策投入的效果。
為精準促進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率的提升,亟需轉變模式,確立契合產業鏈條運行特點和系統性的引導、支持政策導向。鑒于全產業鏈系統在運行層面需要得到產業供應鏈順暢的支撐,因此,以供應鏈上下游的運行關系和結構為依據,精準識別鏈條問題環節和對象,針對性進行支持,對于保障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等全鏈條整體運行配套、協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切實提高復工復產整體效益和質量的關鍵。
二、挖掘供應鏈流動環節要素價值,創新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有效路徑
(一)把握全鏈條商流、物流、資金流等關鍵環節要素價值,創新有效支持路徑
供應鏈是市場化的企業業務運行關系,由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等體現,供應鏈上的市場主體是分散和獨立的企業個體,其運行結構通常表現為交叉和松散關系,按照傳統的政策實施路徑,無法直接聚焦體現供應鏈運行關系的明確施策對象。必須緊扣供應鏈中各種體現流動關系的流通要素,精準確認鏈條有機關系結構,創新決策路徑和施策模式。
一是抓住商流環節要素,發揮關鍵生產企業、商品交易平臺等的作用,突出體現上下游交易關系,強化以商業訂單為核心的交易確認能力,建立依據商流選擇政策支持主體的推進路徑,并以金融手段創新反饋交易訂單潛在價值,創新依據商業要素推動支持政策的模式,支持貿易鏈條上的企業渡過難關。二是抓住物流環節要素,發揮核心物流企業、物流平臺等作用,結合商流信息打造物流數據鏈條,提高確認供應鏈支持對象的科學性,突出實體物流活動的全程跟蹤、溯源等基礎能力建設,創新體現商品流通過程金融價值,降低供應鏈上企業短期經營壓力。三是抓住資金流環節要素,進一步聚焦支持對象,強化應收賬款融資等工具使用,提高特殊情況下的流動性。
(二)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潛能,強化工作推進的技術合理性
隨著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供應鏈運行的全環節,完全可以在透明、可溯源、可閉環、不可更改等環境下,形成流程管控、貨物安全、貨值評估保障等一系列管理基礎,對圍繞供應鏈運行結構的針對性政策提供精準的支持。應加快引導行業相關龍頭企業及平臺與金融等機構深化合作,以商流、物流、資金流等要素結構為突破口,強化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和深度應用,提高政策實施的技術條件。
(三)聚焦解決供應鏈不穩定核心問題,強化銀企融合,創造供應鏈回歸穩定的緩沖時間
現階段,在運行領域消化供應鏈不均衡問題的落腳點在于,緩解產能不足與流通過剩兩大問題并存帶來的不同環節企業經營壓力。其關鍵就是精準釋放流動性,使得階段性、環節性的供需關系失衡能得到資金流的支持,確保市場主體運營和生存,同時加速修正不均衡的鏈條結構。應按照支持路徑創新的要求,加強金融機構與復工實體經濟的融合,精準嵌入企業原材料采購、生產要素保障、產業鏈配套、終端渠道開拓等產銷全鏈條,提供基于供應鏈結構的系統化支持方案,緩解復工復產企業資金短缺壓力,創造供應鏈回歸穩定的緩沖時間。
重點關注典型問題,強化支持針對性。一是針對供應鏈環節企業產能不足問題,對由于下游需求下降,或上游供給不足,或勞動力不足等階段性因素,導致難以開工,或開工率和投入產出效率低下等經營困難企業,應精準體現潛在的生產流通商業訂單等流通環節價值,助其渡過當前難關,并保障供應鏈的長久穩定。二是針對產能過剩和流通冗余問題,對由于上下游產能不匹配,造成部分生產環節產能過程,流通環節資金成本壓力增大等經營問題,應強化應收賬款融資、質押融資等手段工具,發掘階段過剩產品的商品價值,發揮蓄水池功能,助力鏈條上關聯企業消化非均衡狀況帶來的經營成本壓力。
三、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成體系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
(一)加快構建體現供應鏈運行結構的大數據網絡,夯實穩定運行支撐基礎
以供應鏈運行結構為指向支持復工復產,首要前提是識別流通要素為核心的供應鏈結構,并體現為支持金融進入與商流、物流一體聯動的信息數據基礎。重點加強金融機構、核心生產、流通、物流企業以及面向流通的各類平臺間合作,強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分行業分領域,加快建立供應鏈上下游運行大數據系統。在商業安全的規則下,生成有關的上下游關聯企業名錄、各環節供給關系、貿易流通結構、實體物流跟蹤、金融服務介入等信息數據網絡,提高數據的透明度和安全性,為開展針對供應鏈運行優化的政策系統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二)強化供應鏈流通環節要素信用評級比重,調整穩定運行支持導向
依托供應鏈大數據網絡等基礎,體現生產訂單、實體物流等流通環節要素在供應鏈金融信用評級中的價值,調整金融機構傳統上以固定資產抵押為主的融資導向,形成有力支持供應鏈運行的全新信用評級體系。增強全鏈條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依托供應鏈運行結構關系實現融資的能力,短期支持企業應對現階段疫情帶來的供應鏈不穩定問題。長遠來看,形成金融與商流、物流一體發展的供應鏈運行新模式,有效促進產業發展質量與金融行業效率提升。以復工復產金融支持為契機,抓住行業運行模式變革的機遇,探索長期供應鏈金融對接產業鏈運行模式,為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奠定基礎。
(三)積極引導各類資本針對性發揮作用,拓寬供應鏈支持資金渠道
調動市場各方力量,引導各類資金圍繞供應鏈整體運行導向深化資金支持及金融服務創新,拓寬資金支持渠道。支持核心企業建立產業基金和既有產業基金擴大規模,利用產業基金在支持供應鏈關聯產業中的整體性優勢,科學開展對全鏈條中受影響短板企業支持。加大金融注資等力度,協同專業產業基金及供應鏈關聯企業,提高金融服務覆蓋供應鏈的針對性與專業性。抓住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機遇,從創新產業鏈運行環境入手,通過金融、物流、商流、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四)優化以供應鏈運行結構為依托的監管環境,鼓勵業務模式創新
充分考慮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各項政策支持復工復產工作開展的緊迫性和時效性要求。在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強對供應鏈金融運行、管理特征研究,創新體現商流、物流等流通要素在技術支撐條件下的價值體現,著力優化金融監管、審批等流程,推動業務模式、監管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支持供應鏈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支持和引導供應鏈相關企業,尤其是金融企業,加快應用現代科技,針對復工復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把握好供應鏈整體效率的關鍵導向,以及流通要素價值的創新體現關鍵,強化與實體企業聯動開展業務創新,更好支撐全產業供應鏈條穩定組織運行。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運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