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所社會調查課題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出發,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把推進“放管服”改革作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國家行政管理承擔著按照黨和國家決策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的重大職責。必須堅持一切行政機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那么,在政府改革方面,群眾的滿意度究竟如何?持何種態度?又有何種期待呢?
體改所社會調查課題組2019年城鎮居民調查問卷深入調查了城鎮居民對政府改革、社會參與的看法和意見。在全國縣級以上城市中,以PPS方法隨機抽取北京市、湖北省武漢市等24個城市,共采集2688個樣本。本報告從城鎮居民對政府工作表現和服務水平的評價、對權力監督和干部作風的評價和群眾社會參與情況三個方面進行數據呈現,并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對研究成果加以總結,提出政策建議。
一、對政府工作表現和服務水平的評價
(一)城鎮居民對現居住地政府工作表現較為滿意
據2019城鎮居民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近七成(69.5%)受訪者對現居住地政府工作表現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從評價均分來看,受訪者滿意度均分達到3.90分,接近“比較滿意”水平(4.00分)①。另外,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城鎮居民對現居住地政府工作表現的滿意度受年齡、職業和城市規模顯著影響(α=0.05)。分年齡看,56—64歲人群滿意度相對最高,為4.00分;26—35歲人群滿意度相對最低,為3.74分。分職業看,國家干部、辦事人員和退休人員滿意度相對較高,均分分別為4.05分、3.99分和3.96分;相比之下,經理人員的滿意度相對最低,均分為3.68分。從城市規模看,大城市人群的滿意度相對最高,為3.96分;特超大城市人群居中,為3.89分,中小城市相對最低,為3.82分。
(二)城鎮居民對目前我國政府誠信狀況評價良好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信用力量與民眾信賴評價的統一,是政府影響力與感召力的綜合表現,折射出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賴度。關于目前我國政府誠信狀況,有總計超過六成(62.7%)的受訪者認為很高或較高。從評價均分來看,受訪者均分達到3.85分,接近“比較滿意”水平。
(三)城鎮居民到政府部門辦理各類證件的便利程度穩步提升
數據顯示,2015年僅有54.9%的受訪者認為到政府部門辦理各類證件非常便利或比較便利,2017年這一比例提高到67.7%,2018年達到69.2%,2019年進一步上升至73.7%,較2015年提高18.8個百分點。另外,受訪者對便利程度的評分也呈上升態勢,由2015年3.49分,偏向“一般”,一路升至2019年3.97分,接近“比較滿意”水平。這體現出,2015至2019年我國“減證便民”改革成效顯著,城鎮居民到政府部門辦理各類證件的便利程度穩步提升。
二、對權力監督和干部作風的評價
(一)我國司法公正狀況持續向好,城鎮居民公平正義感顯著提升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關于目前我國的司法公正狀況,2019年有超六成(62.2%)受訪者認為非常公正或比較公正。從評價均分來看,2015年受訪者均分為3.36分,2017年上升至3.51,2018年達到3.59分,2019年攀升至3.77分,增速大幅提升。另外,單因素方差表明,城鎮居民對目前我國司法公正的評價受職業和城市規模顯著影響(α=0.05)。分職業看,國家干部、學生及辦事人員評價相對最高,而經理人員評價相對最低。分城市規模看,大城市居民評價最高,達3.82分;中小城市居中,為3.75分;特超大城市評分最低,僅為3.69分,差異較為明顯。
(二)我國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居民整體評價穩步上升
關于目前我國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是否完善,2019年有近六成(59.2%)受訪者表示非常完善或比較完善。從評價均分來看,2017年均分為3.25分,偏向“一般”,2018上升至3.38分,2019年進一步提高到3.64分,接近“比較完善”水平,2017至2019年漲幅達12.0%,進步較為明顯。
(三)城鎮居民對現居住地市政府政務公開狀況的滿意度持續提升
據2016年及2018年數據顯示,在政務公開方面,公開政府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的情況為居民滿意度“短板”,明顯低于政府公布政府權力范圍和責任范圍的情況。而分析2019年數據得出,受訪者對現居住地市政府公開政府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的情況滿意度均分上升至3.59分,較2016年提高了15.1%;對現居住地市政府公布政府權力范圍和責任范圍的情況滿意度均分上升至3.58分,較2016年提高9.5%。這兩個分項在2019年得分基本持平,體現出2016至2019年現居住地的市政府在推行政務公開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在補齊公開政府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這一“短板”上,成效顯著。
(四)城鎮居民認為基層黨員干部作風總體好轉,奢靡之風大減,但還應加大力度整治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問卷邀請受訪城鎮居民對目前基層黨員干部在作風方面的總體表現進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作風問題越嚴重;反之,分值越低,代表作風問題越少。對比2018年和2019年調查數據發現,受訪者對基層黨員干部作風方面的總體表現評價向好,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個分項指標上的絕對分值都呈下降趨勢。 其中,奢靡之風得分相對最低且降幅最大,較2018年數據下降6.6%;其他三個分項降幅也達到3.2%至4.6%。但需要注意的是,還有15.5%和20.1%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奢靡之風和享樂主義依然很嚴重或較嚴重;認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依然很嚴重或較嚴重的分別占25.7%和25.2%,比例相對偏高。可見,受訪城鎮居民對于減少基層奢靡之風的成效較為肯定,而對進一步減少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期待較大。
(五)城鎮居民對我國近年反腐敗斗爭成效評價持續提升
調查顯示,近八成(76.4%)城鎮居民贊成我國實行官員財產公開制度。且有超過八成(81.2%)的受訪者均認為我國近年反腐敗斗爭成效很大或較大。從反腐成效評價均分來看,2019年均分高達4.24分,明顯超過“成效較大”水平,較2016年4.10分又提高了3.4%。這表明,我國近年反腐敗斗爭持續發力,效果顯著。此外,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受訪者對反腐成效評價與文化水平存在顯著相關,文化水平越低,對反腐敗斗爭成效評價越高。
三、群眾社會參與情況
(一)城鎮居民更傾向于采用媒體曝光方式表達自身意愿
數據顯示,受訪者相對更傾向于采用媒體曝光(3.50分)。另外,對比2015年和2016年數據發現,受訪者對采用媒體曝光這一表達自身意愿方式的贊成度較往年有所降低;對上訪的贊成度則回落到2015年水平;但受訪者對公開集會的贊成度卻有所提升,較2016年數據增加8.3%,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二)城鎮居民向政府表達意見渠道更加暢通,但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2019年調查分析表明,近五成(47.6%)受訪者認為目前老百姓向政府表達意見的渠道非常暢通或比較暢通;超過兩成(21.6%)受訪者表示不太暢通或很不暢通。從評價均分來看,2015年受訪者平均分為2.88分,2016年上升至3.11分,2017年為3.14分,2018年達到3.33分,2019年進一步提高到3.37分。這表明,2015至2019年城鎮居民對老百姓向政府表達意見渠道暢通度的評價雖有所提升,但仍偏向“一般”。
(三)城鎮居民社會活動參與日益廣泛,但社區自治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相較2018年,2019年城鎮居民各項社會活動參與率均有所提高。具體來看,有76.6%受訪者近2年參與過公益捐款、捐物活動;52.6%的人參與過居(村)委會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活動,但與2018年數據相比,此項在各項社會活動中增幅最小,僅提升0.3個百分點;還有51.5%的人參與過志愿者或義工活動,較2018年增幅最明顯,達3.4個百分點;另外,有46.6%的受訪者參與過社區居民興趣團體活動,參與度相對最低。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綜上所述,從政府工作表現和服務水平看,城鎮居民對現居住地政府的工作表現和政府目前誠信狀況持肯定態度;同時,感到到政府部門辦理各類證件愈加便利,表明我國“減證便民”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效。從權力監督和干部作風看,城鎮居民對我國司法公正狀況、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完善程度的評價都呈上升趨勢;對現居住地市政府政務公開情況的評分不斷提高,并尤為認可政府在公開政府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方面的進步;基層黨員干部作風評價總體向好;反腐敗斗爭成效顯著,深入人心。從受訪者社會參與情況看,城鎮居民表示近年來群眾向政府表達意見渠道更加暢通;居民各項社會活動的參與率均有所提升,公眾參與不斷深入。
總的來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但與此同時,還應意識到,目前改革還存在以下幾個不足:
一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受訪群眾對現居住地政府的工作表現總體“比較滿意”;感覺政府目前誠信狀況“較高”;到政府部門辦理各類證件“比較便利”,均接近4分水平,但離5分尚有較大差距(見圖1)。這表明,目前服務型政府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還應著力在提升“人民滿意度”上下功夫。
二是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受訪城鎮居民對我國司法公正狀況、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完善程度、政務公開情況的評價都呈上升趨勢,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另外,基層黨員干部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依然存在。數據顯示,2018至2019年基層黨員干部“四風”問題整治效果良好,奢靡之風、享樂主義基本剎住,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兩項“頑瘴痼疾”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在受訪城鎮居民中,仍有25.7%和25.2%的人認為目前基層黨員干部在作風方面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
三是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有待進一步暢通和規范。據調查結果顯示,群眾向政府表達意見渠道的暢通程度雖有所提升,但總體評價仍偏向“一般”,且與受訪者對其他分項的評價均分比較,得分相對最低,短板明顯。另外,目前群眾表達自身意愿方式較為匱乏,需要在實踐中建立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切實維護和實現群眾的合法權益。
四是公眾參與和居民自治有待進一步加強。從受訪城鎮居民各項社會活動參與率來看,居民參與意識開始覺醒、參與人數逐漸增多。然而,除公益捐款、捐物活動有近八成居民參與外,參與志愿者或義工活動、社區居民興趣團體活動和居(村)委會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活動的居民僅占五成左右,總體參與率偏低,居民自治活力不強。
(二)政策建議
首先,加快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建設。讓人民滿意是從結果上衡量服務型政府的最終指標,下一步改革,重點是:一是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二是全面建成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把對政務服務的評價權交給人民,實現讓人民群眾來評價政府,推動各級政府增強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夯實服務責任,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全面規范、公開公平、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和獲得感。
其次,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針對問卷調查中發現的短板,重點是:一是全面推進各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工作。貫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在面向基層的政務公開過程中,擴大公眾參與度。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要采取聽證、座談等方式充分聽取意見,依法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二是馳而不息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根據工作需要和基層實際,科學設置檢查考核指標體系,加強對檢查考核的統籌規范,同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手段,簡化檢查考核程序和環節,提高檢查考核的時效性和精準度,提高檢查考核效率,最大限度地減輕基層干部應付檢查考核所造成的負擔。
最后,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針對城鎮居民表達自身意愿不暢、參與自治不足的問題,重點是:一是拓寬人民群眾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從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入手,持續完善群眾意見表達、接收、吸納與反饋的全流程機制,完善信訪制度、民意調查制度。二是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聚焦力量全覆蓋,建好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等隊伍,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推動社會治理力量落到最基層。
注:
①問卷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太滿意、很不滿意分別賦值為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均分為各項算術平均值。無法選擇不參與賦值及均分計算。除滿意度外,便利程度、政府公信力、司法公正水平等都采用同樣的賦值方法,取值區間均為1—5分。不另注。
(課題負責人:銀溫泉、胡杰成。執筆人:劉凡熙。劉凡熙,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體管所社會調查研究室博士、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