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韓旻彤 陳雪穎
【摘要】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迭代更新,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快速發展,但多以借鑒或引進國外優秀的綜藝節目模式為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土化改造。為了保障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市場的健康發展,相關部門應該完善法律法規,在立法層面上解決版權爭議的盲區,從而保證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有法可依。
【關 ?鍵 ?詞】電視綜藝節目;版權;保護途徑
【作者單位】王艷玲,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韓旻彤,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陳雪穎,河北大學文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41;D926.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7.025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迭代更新,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快速發展。電視綜藝節目產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陸續出現了一些關于版權的爭議與糾紛。筆者認為,分析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著作權的爭議焦點,并給出保護路徑的建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著作權的爭議焦點
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著作權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具備“作品”的客體屬性上。
1.電視綜藝節目獨創性的判定標準不明
有關著作權法中獨創性的判定標準,一直是我國電視節目版權保護中的一個重點問題,目前在學界和業界都沒有形成統一標準。有的學者認為,作品獨創性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作者在創作作品時投入多少智力和體力勞動、對作品質量要求的高低以及對社會貢獻的多少[1]。也有學者認為,作品的獨創性要立足于作品,應強調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體現獨立性,只要一部作品是自己獨立完成,沒有抄襲和借鑒他人的作品,那么這部作品就具有獨創性[2]。盡管判斷標準不同,但各國均強調獨創性作品必須由作者創作,而非抄襲或復制[3]。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獨創性的判斷標準分為兩個層面——獨立創作和最低限度的創造性,即作品是否由作者獨立完成,是否達到了最低限度的創造性標準。筆者認為,對于電視綜藝節目獨創性的判斷,應當滿足最低限度創造性標準的要求,比如提供了特定的信息或表達了藝術的意蘊,如果是單純模仿的創作,不能視為滿足最低限度創造性標準的要求[4],這樣的作品亦不能算是具有獨創性的作品。電視綜藝節目因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制作手法,在法律上很難對其獨創性給予明確的判斷。
2.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侵權的界定標準不一
如今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沒有法定的概念闡述,也沒有獲得法律上的明確保護,我國現行的法律沒有對“借鑒”完全禁止。當下我國法律采用“實質性的相似和接觸”條例來對電視綜藝節目的侵權事件進行判定,根據我國著作權法中“思想—表達”二分法的主張,所謂實質性相似是指表達層面的相似,而非思想層面的相似。在大多數電視綜藝節目侵權案件中,只要是由制作者獨立完成且表達形式不同于同類節目的綜藝節目,就可以認定為不構成實質性相似,節目未侵權,但對于具體的判定標準以及實質性相似的程度,往往沒有確切的表述。
3.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不完全符合“作品”的定義
大多數學者認為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一種框架,它承載了節目制作的流程和內容,屬于智力成果,是具有獨創性特征的腦力勞動。既然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一種具有獨創性的智力成果,那么它是否有可供復制的具體表達形式,就成為電視綜藝節目能否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關鍵因素。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字腳本是節目拍攝制作的綱要;電視綜藝節目中的音樂、舞美等元素都能被觀眾感知;電視綜藝節目中的現場內容安排、后期剪輯方式等屬于制作者的思想呈現,這些要素與綜藝節目模式是有實質性區別的。2015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印發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綜藝節目著作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對此給予了明確解釋,即電視綜藝節目模式是節目創意、節目規則、節目流程、主持風格等多種元素構成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屬于思想部分,不構成具象的表達,并不完全符合著作權法對于作品的定義,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而電視綜藝節目中的文字腳本、舞美設計、音樂等構成作品的,可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5]。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電視綜藝節目最終都會形成一份節目制作書,具體記錄節目制作的板塊設計、設置流程、后期處理等,是制作人員的腦力成果,這種節目制作書又被稱為電視綜藝制作寶典。電視綜藝制作寶典所呈現出來的內容是具有獨創性的,且在電視綜藝節目模式的交易中可通過文字方式交易,所以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二、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著作權的保護途徑
著作權法是各種作品的作者依照法律享有的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權利,其保護的作品類型只限于現有的作品類型,從這個角度考慮,對于電視綜藝節目,該如何予以保護呢?筆者認為,電視綜藝制作寶典是電視綜藝節目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或者可將其單獨列出予以保護。
1.明確法律屬性及侵權認定方法
雖然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并未明確規定電視綜藝節目的法律屬性,更沒有界定電視綜藝制作寶典的法律屬性。但筆者認為,法律法規作為一種準則,應規范人們的行為并具有預見性,明確電視綜藝制作寶典的侵權范圍,有助于電視綜藝節目著作權保護的細化和統一。在如今的電視綜藝節目侵權案件中,單純復制原節目的低端侵權方式已不多見,更多的是在保留原節目整體基調的基礎上,對其加以修飾,增添一些新的節目元素,這種看似不同、實則內核高度相似的電視綜藝節目才是當下侵權的主要類型。
如今司法界比較常用的兩種侵權認定方法是“三段論”和“兩步法”。所謂“三段論”是一種“抽象—過濾—對比”的侵權認定方法,它根據“思想—表達”二分法的主張,先剔除節目中與思想有關的、共有的元素,譬如在舞蹈或唱歌選秀節目中的表演者表演、專家點評等元素;接著對比剩下的節目元素,看是否有相似內容;如有相似內容,法官可判定節目侵權。這種判定侵權的方式已經被許多國家認可并予以實施,但這種方式也存在缺陷,比如法官在進行判定時比較自由,不能做到完全客觀。
“兩步法”是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最常用的侵權認定方法,即“接觸+實質性相似”。“接觸”并非實體上的接觸,通過任何方式看到、感知作品都算接觸,而侵權方如想舉證沒有接觸過節目,難度會很大。“兩步法”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是“實質性相似”。國內外的著作權法均沒有對“實質性相似”給出明確的判定標準,國外相關案例中主要采用的是“一般非專業的讀者能夠意識到被告的作品抄襲了原告的作品,那么牽連其中的兩部作品就可以判定為實質性相似”的判定方式,“實質性相似”是表達層面的相似而非思想層面的相似,目前這種方法被廣泛運用于司法實踐中。譬如2003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稱美國廣播公司抄襲了其一檔野外真人秀節目,在這個案件中,法院就運用了“實質性相似”的判斷方法。
總的來說,可以參考以上兩種侵權認定方法,對電視綜藝制作寶典實施著作權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電視綜藝節目的保護,遏制電視綜藝節目的侵權行為,進一步激發從業者對電視綜藝節目創作的熱情。
2.建立相對統一的獨創性判定標準
關于獨創性標準,每個國家的認定各不相同。英國的著作權法對獨創性標準做了明確的規定:著作權法并不要求作品必須是創新型的或是新穎的智力成果,只要作品不是從現存的作品或是其他作品拷貝而來的就行,這意味著作品必須是獨立完成的創造性的成果[6]。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教授萊昂內爾·本特利認為,一個作品不應強調作者的勞動或者創造過程,而應凸顯作品具有的積極意義,即法律不會重復評價某個特定對象所表現的勞動,而是注重該對象全方位的經濟價值[7]。
對于電視綜藝制作寶典獨創性的判定,既要立足于電視綜藝節目帶來的各方面影響,又要分析節目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應建立相對統一的獨創性判定標準。比如電視綜藝節目《見字如面》以書信為線索,追溯中華文化歷史,信件作為節目中最重要的工具,是一種文化和情感的象征符號,節目中的讀信環節也不是單純地展現信件內容,而是給觀眾呈現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所承載的獨特情感內涵。當然,由于電視綜藝制作寶典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對其獨創性的判斷也不能一概而論,應當對不同類型的電視綜藝制作寶典給予不同的判斷,特別是要聯系實際、結合各國的基本國情做出判斷。
3.商標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保護
由于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過程是公開的,其節目名稱、節目內容等非常容易被“借鑒”,如若沒有商標法的保護,極易發生“撞車”事件。一般來說,電視綜藝節目的服務商標具有特殊性,其必須借助其他商品或服務來實現疊加使用,即便注冊了服務商標也有被侵權的可能,尤其我國雖然對商標類型有明確分類,但商標的注冊人和使用人很難預測商標在消費者的腦海中是否能起到精確指引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分類指引也很難避免商標侵權[8]。各種商標類型的重疊,可能會引起無法避免的糾紛,這對于電視綜藝節目能否受到商標法保護而言,也是一道難題。筆者認為,可以基于商標權注冊多個電視綜藝節目商標,比如《向往的生活》就向商標局申請了8件注冊商標,以防被盜用,這種方法保障了節目的相關權益。
如今各種電視綜藝節目之間的版權糾紛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綜藝節目的市場秩序,違背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條例規定。由于著作權法中“思想—表達”二分法的主張,屬于 “思想”的部分不能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筆者認為,電視綜藝節目或許可以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維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第一條就明確了其立法的目的,即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也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根據相關條例規定,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可通過納入商業秘密的方式來接受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總體來看,電視綜藝節目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構成綜藝節目模式的元素眾多,要想通過商業秘密的手段來實現版權保護是有些難度的,但值得期待的是,現如今國外已經有許多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來處理此類侵權事件的案件可供參考。
綜上所述,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版權越來越引起重視,相關立法機構應當完善對這類版權保護的相關條例,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廣良. 作品的原創性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J]. 法律適用,1995(6):11-12.
[2]宋深海. 論作品的獨創性[J]. 法學,1993(4):2.
[3]唐伶俐,史靖靖. 論文學作品名稱、情節及人物角色的可版權性——由天下霸唱事件引發的思考[J]. 出版廣角,2018(6):36-39.
[4]王彥霞. 電視綜藝節目著作權保護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5]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綜藝節目著作權案件相關問題的調研[J]. 中國版權,2015(3):5-9.
[6]駱電,胡夢云. 作品獨創性對著作權司法的影響[J]. 人民司法,2010(21):11-16.
[7][美]威廉·M. 蘭德斯(Lands),波斯納(Posner). 知識產權法的經濟結構(中譯本第二版)[M]. 金海軍,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8]李小武. 服務商標保護的特殊性——兼評《非誠勿擾》商標侵權案[J]. 電子知識產權,2017(10):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