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萍
摘 要:縱觀王維的山水詩作品,當中往往蘊藏著生動的畫面和深刻的禪意,藝術價值可謂十分之高。究其根源,則是王維尚佛且中意作畫,習慣透過畫的意境作詩,并在詩句中透露出特別的禪意,也正因為如此,后人在其故后紛紛稱其為“詩佛”。由此,本文在闡明王維山水詩的自然美基礎上,探討其詩作中蘊藏的豐富的禪意,希望借此令更多人了解詩人的文學造詣,從中有所收獲。
關鍵詞:王維;山水詩;禪意;協調統一
王維成名時間要早于李杜,因為尚佛,所以精通禪理,更在其鐘愛的山水詩作之中融會貫通,令人們在感受空明幽靜還有靈動活潑的自然美感之余,體會到經久不衰的禪意,進一步蕩滌讀者們的心靈。這種風格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畢竟可以作詩作到如此清新高遠、自然脫俗,又詩中帶畫、詩中有禪意的人,實在不多,果真不愧為“詩佛”。
一、王維山水詩中呈現出的自然美感
盡管說盛唐時期涌現出許多善于作山水詩的名家,但相比之下,王維絕對是最為特別、出彩的一個,皆因其山水詩中不僅帶有清新脫俗、悠然淡雅的自然景觀,還飽含其尚佛歷程中悟出的諸多寶貴禪意[1]??v觀王維的種種山水詩作,會清晰地感受到一種畫意,皆因王維繪畫技藝超群,善于在無形之中植入繪畫技法,賦予廣大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進而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了解到自然有多美。須知繪畫十分注重光影、遠近、動靜、濃淡等細節,而這些對于王維來講都可以信手拈來,其在繪畫方面的自信感是誰也無法超越的,這也令其可以肆無忌憚地將這些技法巧妙地貫穿到詩歌作品之中,令各類自然景物有序地浮現在讀者眼前,真正彰顯出詩情畫意的美感。
好比說《竹里館》這首詩作,盡管說通篇結構、內容精悍,用詞也比較常見,不過所有細節都已然發揮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首句當中的“獨”“幽”向讀者闡明自身所處場景的清冷狀態,因為當下作者只身一人處于幽靜深遠的竹林之中,很容易令人產生對應的畫面感。而第二句中的“彈琴”則一剎那間改變氛圍基調,強調即便現在處境如此孤冷,作者也可以扭轉局勢,獨做一個清麗高雅之人,自由地彈起美妙動聽的音樂,其間巧妙地沿用重點人物的繪畫技法,即先凸顯出彈琴的人,透過孤冷處境描寫令讀者產生情感共鳴,之后再搭配明暗交替的筆法來渲染當時自己突破困境又自由曼妙彈琴的場景氛圍,藝術層次效果可謂是十分飽滿,令讀者深陷其中的同時,感到自身已然成為畫中之人和詩中之伴。
二、王維山水詩中基于自然美感彰顯的種種禪意
王維創作出的山水詩,往往會賦予讀者一種清幽寧靜的禪意之感,屬于一種本有我卻似無我的意境,是那些描寫熙攘鬧市的詩作中不可能達到的效果,這也正是作者深處山林之中的用意,畢竟只有如此,才可以體驗到那種幽靜清遠、尋找修禪的脫俗感[2]。透過閱讀王維的山水詩作,我們就能夠感受到那種一秒入禪的高深境界。
(一)禪和空
王維一生潛心修佛學佛,渴望在詩作中成全自我遠離塵囂、歸隱山林的愿望,這點透過其為官的經歷還有處世的泰然,就可以略窺一二,也正因為他時刻帶著這種隨緣的心理,才使得他的詩作中沒有那種惡俗的貪婪欲望,仿若萬事皆空。他曾經也是內心充滿憂郁還有苦惱,為了確保自己心靈可以始終澄凈安寧,才選擇誦經參禪和游歷山水,特別是佛學中的空,給王維日后山水詩創作帶來了重大靈感,其常借助禪境來自然地導入詩境,令那些原本沒有禪意的山水景致在瞬間獲得新生,透過山水詩作中呈現出這種自然之境獨有的唯美感,并額外給讀者一種超然的禪境體驗感??赵谕蹙S詩作中使用得十分廣泛,尤其是空山。
好比說《鹿柴》這首山水詩作,開頭就是“空山不見人”,配合后面詩句盡顯空的禪境。又好比說《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等,和佛教中的“非空,非非空”交相呼應,表面上看似無物,實際上是作者在潛心營造出的一種幽靜、縹緲的虛空氛圍,畢竟山并非真空,偶爾還會夾雜一些花鳥蟲鳴,更有雨滴掉落、細微人語、月光普照,這時候空的用意就顯得更加清晰透徹了,也許并非山空,而是看山之人已然看空一切,反映出作者長期追求的自我放空之禪境。
(二)禪和靜
現實中的諸多場景都太過聒噪,很難做到靜心參禪,所以王維熱衷于到幽靜的山水之中觀景作詩。修佛實際上便是修身,參禪本質上就是參心,心不靜自然不能參禪修佛,更不能更好地欣賞自然美景。而人的精神世界便是在參禪修佛的同時慢慢沉淀和寧靜下來的。客觀來講,王維的山水詩作渴望塑造出明秀的詩境,不愿意刻意地去予以渲染,傾向于展現清幽氛圍,所以說,我們很少看到其作品中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大多數都是使用一些平實樸素的語言來凸顯禪境的靜謐幽深特征,這種靜的體驗能夠引領讀者群體快速進入自然之美的腹地,領悟到人該如何和自然相互契合,盡管說通篇語言運用淺嘗輒止,但卻換來悠長的意味。
好比說王維后期的詩作《辛夷塢》,當中就深刻地揭露出靜的禪意?!澳灸┸饺鼗?,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全篇內容重點描寫辛夷花默默開放、靜靜衰落的歷程,向讀者揭示出盡管花開花落始終默默無聞,不過卻換得芬芳與生俱來,令人羨慕不已。再好比說《鳥鳴澗》中描寫的寂靜的山澗,就算是月光略照過來都會驚動周邊的鳥紛紛鳴叫。這些作品中塑造的種種寂靜情境,都是何等的富有禪意,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三)禪和放下
結合胡應麟對王維的評價內容分析,《辛夷塢》屬于他的入禪之作,讀過后可以瞬間忘掉身世,萬念俱寂。透過入禪這兩個字,可以深刻把握該首詩作中禪意的關鍵。所謂緣起緣滅,辛夷花一直不在意是否有人觀賞其開花,更不會計較落花之后無人悼念,這正和佛教中“放下一切執念、頓悟世上本無永恒、萬事萬物都當遵循因果循環、緣生緣滅更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你若滿足,便無關他人”的主張內涵相互貼近。
想要入禪,就必須先學會放下,就如同王維一般,其一生出世入世多次,為官歷程艱辛,卻從未停頓,到晚年時節才創作出《辛夷塢》,由此可以了解到王維學會放下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歷練的。佛教強調“諸法無我”,任務事物都不可能單獨存在,這比較貼近唯物主義辯證法觀點,意思就是說所有的變化和處境都不會永恒,你認為可以得到的,也許無法真正獲取,認定已經失去了的,卻也未曾悄然遠去,只是當時當下未能看透,無法做到真正放下而已。《辛夷塢》這首詩,正好生動地為廣大讀者呈現出緣起緣滅的整個流程,盡管說沒有明言,卻反映出放下的禪意,概括起來就是大家都知道卻一直很難做到的“知足常樂”。
(四)禪和閑
閑屬于禪意的一類外放形式,多用來反映人們的某種生活狀態還有內心感想,王維的山水詩作中雖然很少出現閑字,不過本質上已經做到了對禪意的外化處理。
好比說《山居即事》,作者就以“寂寞”開言,先呈現出熱鬧紛繁、活力旺盛的百姓生活景象,同時反襯出自身生活的孤寂狀態。盡管說詩作之中并沒有直接闡述作者“孤寂”的原因,但只要你在閱讀時候聯想到王維的生平經歷,就可以明白這種“孤寂”的根源正在于閑,詩人就是因為閑才會發覺自己內心有多么孤寂[3]。與之相反,閑字除了表述孤寂的內涵之外,還暗含著詩人種種行為和內心中的特殊禪境。深究起來,就是告訴我們參禪修佛的樂趣也許就在于閑,即孤寂,畢竟對于參禪人來說,世間萬物轉瞬即逝,即便是再過喧嘩的鬧市都可以憑借一扇柴扉輕掩于外、隔絕不見,所以詩人做了這樣的選擇,那就是收獲游離于喧鬧之外的簡單和閑適。
三、結語
綜上所述,王維的家庭環境蘊藏著深厚的佛學淵源,這為其日后在山水詩中貫穿獨特的禪意魅力,奠定了基礎。此外,其在繪畫方面可謂是造詣頗深,也正是因為其可以賦予山水詩一種幽然的寫意美感,才能夠吸引愈來愈多人的關注和閱讀,并在觀摩領略自然景觀之后,產生和作者深刻的情感共鳴,明白靜、閑、放下、空等禪意的真諦,學會泰然處于社會之中,消除現實生活中的緊張、憂慮、恐懼之感,真正地活出自己的魅力來。
參考文獻
[1]楊寧,唐龍.王維詩歌的禪音[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5(13):155–157.
[2]于夢醒.淺談王維詩歌中的禪意表達[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22(07):103–109.
[3]李海燕.山水詩在初唐的分流[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20,17(0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