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際華 陸欣

摘要:基于代際關系視角,根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6年數據,對H省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影響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的原因,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外流;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
中圖分類號:F323.89;C913.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4-019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4.04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2016 data of Chinese family tracking survey (CFP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mpty nest elderly in rural areas of H province, summarizes the reasons affect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analyze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 labor outflow; empty nest elderly in rural areas; family aupport;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隨著工業化進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文化與道德觀念受全球化浪潮影響加深,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青年人的居住環境與生活觀念。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選擇去城市生活,造成家庭結構小型化發展,代際層次減少、代際關系簡化,代際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因此,子輩與留守在農村的父輩之間的代際差異愈加明顯。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2.4億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人數超過1億,且有相當一部分比例在農村。中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尤其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仍需改善,家庭養老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
1 問題提出
中國農村空巢老人數量與日俱增,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主要討論農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隨著中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2010年以來,全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持續增加。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70%以上流向城市的勞動力集中在35歲以下,導致大量的年邁老人滯留在農村。與城市不同的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保障覆蓋率較低,老年人依靠傳統農業勞動的積蓄有限,年老之后逐步喪失勞動力,而新農保所給付的養老金過低以致無法維持最低生活保障,子女仍然是農村老人最重要的養老保障,家庭仍是贍養農村老人的主要載體。因此,在代際關系視角下,外出務工子女如何為農村老年父母提供養老幫助,成為近年來農村家庭養老研究的焦點。
2 研究背景
費孝通最早將中西方的代際關系模式概括為接力模式與反饋模式,并認為在中國代際關系的模式主要是反饋模式,指父母撫養子女到成年,子女在父母年老時有責任和義務贍養他們,代際支持的互惠性深刻地體現在家庭代際關系之中。代際支持是非正式社會支持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經濟支持、生活照料以及情感支持,根據流動方向可分為子代支持和親代支持。國內外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成年子女給予代際支持對老年父母健康的影響,或老年父母照顧孫子孫女對自身健康的影響,而在代際關系視角下結合勞動力外流背景,討論農村空巢老人家庭代際支持問題的研究不多[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而目前中國農村空巢老人僅實現了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而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沒有得到相應滿足。Quinn[2]認為,在家庭照顧的情況下,子女與父母間的日常交流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Hugo[3]認為,青年勞動力外流不僅銳減老人生活照料幫助,還會降低老人養老生活質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發現,農村家庭養老制度正在從以親情和道德約束為主轉變為以外部機制約束為主,贍養的社會認同水平和界定標準大幅下降,農村老人的社會地位全面邊緣化[4]。賀雪峰[5]、陳柏峰[6]在全國多地的調研中也發現,農村老人處境堪憂,農村代際關系失衡。張文娟等[7]認為,近距離的照顧和情感聯系能顯著降低農村老人的死亡率。但是也有研究指出,目前在農村地區,子女和父母之間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且是一種反哺模式[8]。
中國養老模式正呈現出逆反哺模式,父輩對子輩的支持超出自身能力范圍,代際支持過度。然而,農村養老文化逐漸異化為不為子女添麻煩,且近年頻發的農村空巢老人悲劇不斷刺激著全社會[9,10]。因此,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大背景下,分析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特別是代際支持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探尋解決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 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直以來,家庭養老都是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保障。家庭養老在為老人提供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1]。但近年來,大量勞動力外流、人口老齡化加速,造成一系列農村家庭養老問題。
3.1 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現狀
H省位于中國中部,是古老的黃河文明的發源地,地理環境優越,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H省一直是中國勞動力較重要的輸出地之一,占全國10%左右,其中大部分來自農村。20世紀90年代起,上百萬農村青年流入東南沿海和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而父母則留在了農村。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差,社會養老普及不高,在這些農村地區主要的養老方式還是依靠家庭。
本研究根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6年數據,選取居住地為農村且接受調查時為農村戶口、60周歲及以上、有健在子女但不與子女同住的老人為研究對象,得到有效樣本569個,樣本基本概況如表1所示,并對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出當前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現狀。
3.1.1 子女經濟支持能力有限 樣本中,領取退休金的占6.5%,領取養老保險的占69.9%,子女提供經濟支持的占49.6%。分析可知,大多數外出務工的農村青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從事的大多是低回報工作,且因流入地生活成本高昂,所得收入極為有限,難以對父輩提供經濟支持,大量空巢老人仍需在60歲之后繼續勞動以維持生計。
3.1.2 老人缺少生活照料及幫助 目前,中國農村仍有眾多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他們的生活起居均需要有人照料。但在大多數農村地區,子女外出務工,因此照料老人的工作也只能由老人自己或配偶完成。樣本中,子女會幫忙做家務、照顧飲食起居的占32.3%,老人自己或配偶照料生活的占32.3%,其他方式占2.9%。可以看出,子女外出務工導致老人照料缺位,導致農村空巢老人缺少生活照料及幫助。
3.1.3 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在農村,大部分青年夫妻兩人均外出謀生,一開始會留下小孩與老人生活,但隨著經濟條件好轉以及教育需求,最后會將小孩接去一同生活。老人不但失去兒孫環繞之樂,最后與子女的聯系也逐步消失。同時,農村外出務工青年與父母的聯系頻率并不高。老人長期獨處、生活意義不明確、與外界接觸越來越少,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或多或少表現出精神孤獨特征。
3.1.4 老人身心健康狀況堪憂 伴隨年齡增長,老人的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健康狀況明顯下降。據統計,農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較城市要高出很多,且大部分老人經濟拮據,普遍存在拖病現象,常常隱瞞自身病情或吃廉價止痛藥,患慢性病的人數超過總人數的1/2以上。目前,農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問題較為嚴重,超過1/2的老人存在失眠等問題,常有孤獨、悲傷等負面情緒。
3.2 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存在問題
當前,在H省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問題突出,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經濟負擔沉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人年齡的增長,外出務工子女提供給老人的贍養費越來越不足以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而老人自身種地所得和養老金收入微薄,更加劇經濟負擔。二是農村空巢老人日常照料資源短缺。農村空巢老人與子女遠距離居住的模式,使得老人較少能得到日常的照料幫助,而伴隨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逐漸下降,慢性病多發,健康狀況堪憂。三是農村空巢老人抑郁、消極負面情緒較為嚴重。長期以來農村空巢老人獨自留守在家,缺乏社交活動及與子女的溝通,空虛感加重,極易產生負面情緒。
4 影響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的原因
4.1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與經濟水平落后
隨著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正逐步改善。然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尚無法給予當地老人基本的養老保障。據調查,在H省等中西部地區農村,只有極少數空巢老人能夠獲得政府救濟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且由于缺少養老保險意識,很多老人不愿交養老保險費或只交最低檔,這使得政府實行的新農保并未真正起到作用。
一個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往往依靠經濟發展水平的支撐。勞動力大規模流出的地區通常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流,造成當地各產業缺少充足的勞動力,生產力不足,產業發展緩慢,且多為粗加工產業,經濟效益較差。經濟發展落后導致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只能停滯不前。
4.2 相隔較遠的居住模式與較高的時間經濟成本
根據H省2016年外出務工農民走訪調查發現,85.1%的農村家庭存在勞動力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達2 742萬人,其中省外就業1 152萬人,占總量的42%。從流向上看,主要流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大量的農村青年選擇去千里之外的城市打拼,與父母異地而居。盡管近年來出現一部分為就近照顧老人而回流的農村勞動力,但更多的是既不愿放棄城市生活、也缺乏經濟能力無法將父母接到身邊的青年[12]。
春運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臨近春節,異地務工的青年會爭相買票回家,而在平時,回家大多是不太現實的。一方面,由于路途遙遠、路費昂貴而選擇普通火車,則要面臨長時間的疲勞坐車;另一方面,外出務工青年大多不敢隨意拿出較長時間回鄉探親,因為有可能損失一筆勞務報酬或更好的就業機會。
4.3 重幼輕老趨勢與孝行異化
社會整體經濟水平上升,使得個體獨立生活成本急劇攀升,尤其是住房和醫療等生活成本普遍增大。為滿足自身及小家庭生活、消費等需求,部分外出務工青年會將更多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到子代,而對父代的經濟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關愛會相應減少[13]。另外,當前國家對養老保障的投入遠遠高于兒童,直接導致青年在養老方面將責任推給國家。
中國傳統社會十分強調孝文化,要求人們的孝行必須符合孝道倫理精神。盡管現代社會經濟水平都得到提升,但家庭代際關系卻出現明顯的斷裂,依靠孝文化維系的家庭養老代際支持陷入發展危機。現實生活中,多數人的孝行出現異化和庸俗化趨勢,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傳統的孝文化在維系家庭代際關系方面的作用正不斷弱化,傳統孝行喪失了自身的道德價值。
4.4 代際資源失衡
近些年來,家庭居住呈代際脫離現象。家庭資源由原先的父代、子代共享逐漸演變為老人處于家庭資源分配末端,由此造成代際資源失衡。目前,在有勞動能力的前提下,農村空巢老人會自力更生,依靠自身農耕獲得經濟收入,不會依賴子女。但隨著年齡增長,體能弱化,體力負擔沉重,收入微薄,在遇到生病或重大事件時只能求助于子女。
在農村地區,孝行思想根深蒂固。由于大多數老人都世代居住在農村,受外界新潮思想影響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他們認為子女不孝很丟臉,自己有兒女卻去住養老院會受到同村人議論,臉上無光[14]。這樣的思想導致部分農村老人明明存在嚴重的生活困難,卻拒絕更適合的養老方式。
5 改善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代際支持的對策建議
5.1 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加強社會支持力度
一方面,行政相關部門可引導設立農村社區養老基金以發展社區社會化服務,應對家庭成員缺失或能力不足導致的家庭養老困境。另一方面,增強農村地區的養老組織機構建設,并保障組織機構的養老服務質量。
社會支持的生成是基于社會需要而出現的,具有公益性。因此,社會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既是農村空巢老人的權利需要,同時也是作為公共權力代表的政府義務。除了通過財政與政策手段為老人提供經濟物質幫助外,村委會等組織也應該提供相關幫助,特別是在老人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方面,村委會要積極開展相關的集體活動,拓展老人的人際交往,增強老人的歸屬感。
5.2 完善家庭友好政策,吸引外出務工青年回流
借鑒OECD國家家庭友好政策的經驗,支持和鼓勵主干家庭而非核心家庭,支持和鼓勵居家養老,延續中國家庭自古以來長期存在的“養老-反哺”代際關系和“慈愛-敬孝”倫理秩序。政府可以推出家庭住房優惠政策,如調節公共住房比例或通過改變住房設計、制定合理定價機制來發展適合三代人居住的住房,同時降低購房成本,促使子女照料父母,拉近代際關系,緩解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短缺的壓力。
外出務工青年回流本質上是農村勞動力再轉移。近年來,隨著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內遷,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吸引外出青年大量回流。由此可見,發展經濟能夠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吸引外出青年返鄉。而外出青年回流會相對拉近與親代的時空距離,為親代提供更多生活上的幫助。因此,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應該注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企業,為農村青年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就業機會,減少勞動力資源外流。
5.3 加強青少年孝道教育,構建和諧代際關系
加強孝道教育,首先應當發揮家庭的作用。父母應主動承擔起教育者的責任,善待自己的父輩,成為子女的榜樣。其次,培育子代對家鄉、親人的情感性教育。不僅依靠鄉村學校教育形式,還要立足于農村社區教育,通過開展敬老、養老、愛老、助老道德教育,在全村樹立敬老、養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尚。
積極有效的代際溝通是消除隔閡的最佳工具,互相關愛、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以及互相學習是縮小代際差異、減少代際隔閡和避免代際溝通的重要方法。為避免代際沖突,親代與子代之間應該學會理解,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美國著名學者馬麗特·米德認為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后喻文化時代,即長輩向晚輩學習。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年輕人是掌握先進科技的一代,非常有必要對父輩進行文化反哺。父母向子女請教學習現代生活知識,在此過程中拉近與子女之間的距離,也使得老人掌握現代生活技能,緊跟時代發展,不被現實社會拋棄。
5.4 加強新型養老觀念宣傳,發展互助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養老方式。然而,由于經濟社會的重大變化以及西方養老文化的影響,中國近幾年來也出現不少新的養老觀念和養老模式。從2013年推廣的居家養老到2015年出現的智慧養老,可以說農村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再僅僅局限于家庭中,他們可以走入社會,擁有更多的自立自強意識。
現在農村還存在很多相對年輕、身體條件較好的空巢老人,他們雖然沒有能力到城市打工,但是具備照顧高齡老人的精力和能力。如果能夠發展互助養老模式,如引進時間銀行模式,老人在相對年輕時通過為別人提供養老服務,換取年老時別人為自己提供相同的養老服務,這樣便可提前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既能節約資金以及緩解子女壓力,又能產生老有所為的價值感,更好地融入農村社區,以消除因子女長期在外而產生的孤獨感。
6 小結
隨著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老人留守在經濟落后、發展不完善的農村,代際支持成為農村空巢老人安度晚年最重要的方式。選取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6年數據,對H省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問題進行分析,認為該省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養老經濟負擔沉重、日常照料資源短缺、健康問題堪憂以及抑郁、消極負面情緒較為突出。對此,提出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加強社會支持力度,發展家庭友好政策,吸引外出務工青年回流,加強青少年孝道教育,構建和諧代際關系,加強新型養老觀念宣傳,發展互助養老模式等建議和改善措施。
參考文獻:
[1] 黃宗智. 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過密型農業(上)[J]. 讀書,2006(2):30-37.
[2] QUINN W H. Personal and family adjustment in later lif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8,29(8):684-699.
[3] HUGO G.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n the family in indonesia[J].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apmj,2002,11(1):13-46.
[4] 農村養老中的家庭代際關系和婦女角色的變化[N].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02-15.
[5] 賀雪峰. 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變動及其影響[J]. 江海學刊,2008(4):108-113,239.
[6] 陳柏峰. 代際關系變動與老年人自殺——對湖北京山農村的實證研究[J]. 社會學研究,2009,24(4):157-176,245.
[7] 張文娟,李樹茁. 子女的代際支持行為對農村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 人口研究,2005(5):73-80.
[8] 徐 勤. 農村老年人家庭代際交往調查[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7(1):5-10.
[9] 楊 華. 社會轉型期農民自殺影響因素分析[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3):32-47.
[10] 費孝通. 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3):6-15.
[11] 韓 楓. 城鄉空巢老人代際支持狀況分析——基于2014年中國家庭發展追蹤調查數據[J]. 西北人口,2017,38(1):77-84.
[12] 王 碩. 家庭結構對老年人代際支持的影響研究[J]. 西北人口,2016,37(3):78-83.
[13] 靳小怡,郭秋菊,崔 燁. 轉型期的農村家庭結構及其對代際關系的影響[J]. 青年研究,2014(4):28-38,94-95.
[14] 王 萍,左冬梅. 勞動力外流背景下中國農村老人居住安排的縱向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7(6):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