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龍 高戰海



摘要:“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商洛市立足生態、資源、區位、人文優勢和“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優勢,提出建設秦嶺美麗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分析當前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現狀和模式類型,指出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農業生產型、文化傳承型和休閑觀光型3種模式及3種模式的建設要點和發展重點。
關鍵詞: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4-021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4.04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Dur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Shangluo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ecology, resources, location, culture, and the brand advantage of “Shangluo is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Qinling”, this study proposed to build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Qinling? and vigorously develop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odel type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Shangluo city, point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Shangluo city, and put forward three mod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leisure tourism, and the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odes.
Key words: Shangluo city;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mode
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陜西省商洛市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努力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節點載體,具有紐帶作用。商洛市借助“秦嶺最美是商洛”名片,挖掘秦嶺深處記憶,奏響秦嶺美麗鄉村主題。美麗鄉村建設符合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歷史浪潮中,建設模式尤為重要。商洛市積極探索思考“商洛模式”,致力于美麗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促進商洛市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發展,打好脫貧攻堅戰,使美麗鄉村成為人們記憶深處的回憶。
1 基本理論
1.1 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是在容納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思路的同時,又賦予其生態文明內涵。美麗鄉村是指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依靠鄉村的空間形態,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社會各界援助、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注重形象美與內在美、自然層面和社會層面有機結合,積極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不斷滿足人們內心感覺又不斷實現其預期目的的一個逐步推進的自然歷史過程,是升級版的農村[1]。
1.2 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是指以鄉村為載體,圍繞總則、村莊規劃、村莊建設、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公共服務、鄉風文明、基層組織和長效管理9個部分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從而達到美麗鄉村的要求[2]。
美麗鄉村建設主要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注重生態環境下的可持續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3],建設生活、環境、產業、文化“四美”鄉村;二是注重加大產業開發,加強對農村的改造,從而更好地消除城鄉差別,確保居住環境美好,鄉村面貌干凈衛生,提高村民的幸福感[4]。
1.3 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是指全國范圍內的農村依據自身特點,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定位,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農業部在2014年發布了美麗鄉村十大創建模式[5] (表1)。
2 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建設現狀
商洛市從2013年開始著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強規劃引導,高標準創建首批秦嶺美麗鄉村,初步擬定建設16個秦嶺美麗鄉村(表2)。
在規劃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商洛市集中建設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在近年的評選中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殊榮,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指導(表3)。美麗鄉村建設既是城鎮化建設的內容,反過來又促進了城鎮化進程。目前,商洛市的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共投資12.93億元,吸納人口近20萬人,促進城鎮化程度提升至49.5%,較2013年增加了3.97個百分點。截至2015年年底,商洛市修建旅游道路10條共120余km,實施居民房屋改造523戶,新建和改建房屋923間、基礎設施29個、特色園區17個、停車場18個、文化廣場8個、游客服務中心8個,安裝路燈1 200余盞[6]。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2017年“五一”小長假期間,美麗鄉村共接待游客達31.2萬人次,接待人數占全市總接待人數的30.6%,成為商洛市旅游發展的又一增長點。
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已取得一定的成績,每年各區縣建設的美麗鄉村數量均保持在2個以上。“十三五”期間,商洛市圍繞“環境美、經濟強、民風好”的要求,堅持靠近景區、靠近公路沿線,突出特色,科學規劃,重點突破,以點帶面,計劃到2020年年底建成10個全國美麗鄉村、100個秦嶺美麗鄉村。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商洛市堅持以“創建優美的環境,推崇美的風尚,傳播美的聲音”為主題,通過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也為城市休閑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拓寬了群眾增收的渠道。
2.2 存在的問題
1)缺乏自身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商洛市各美麗鄉村同為秦嶺腹地,大部分美麗鄉村在建設過程中均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照搬其他模式,互相模仿,對自然改造缺少亮點,無法體現自身的特色。如建筑景觀竹林關與石甕子風格相似,游客旅游體驗欠佳;產業方面均是提供農家樂、民俗體驗等。
2)注重現代化建設,忽略歷史文化內涵。商洛市地處商楚交界,深受秦楚文化影響,素有“秦風楚韻”之稱。但在發展中,許多歷史文化村鎮逐漸失去了曾經的風貌,更加趨于現代化[7]。在建設過程中,不應該采取極端做法,只是一味仿古或現代化。如棣花古鎮位于商於古道,秦楚文化濃厚,但只是一味仿古,著重體現宋金文化,而忽略了自身的秦楚歷史文化內涵;一些人文傳統、風俗民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如商洛民歌、商洛花鼓等正遠離人們的視野。
3)功利性較強,缺乏對普通村落的關注。目前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主要以借助景區、利用景區游客的模式為主,重點建設的村莊大多位于景區周邊或省市示范村,交通等各種資源優勢突出,而對于普通的村莊卻關注較少[8]。如柞水縣石甕子村靠近4A級景區柞水溶洞、洛南縣巡檢街村毗鄰老君山;丹鳳縣竹林關村、商州區江山村均位于高速公路出口旁。商洛市均采取區位優勢明顯的村莊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而商洛市山水環繞,自然村莊分布不一,忽略其他鄉村建設會導致兩極分化嚴重。
4)政府參與度高,缺少農民群眾參與。農民群眾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也是直接受益者。但從目前來看,美麗鄉村建設主要以各級政府實施為主,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政府先后投入的巨額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預期效果,但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重點在建,關鍵在管。在已建成的美麗鄉村中,政府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缺少農民群眾參與。同時,以旅游為主的美麗鄉村建設,商業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社會資本處于觀望狀態,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3 美麗鄉村建設類型
3.1 農業生產型
農業生產型建設模式是指依靠鄉村自身各種豐富的資源優勢,利用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等有利條件,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實現鄉村經濟發展,提高居民收入。同時,美麗鄉村建設應與農業生產相協調,滿足生產生活需要,提高和改善農業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和環境[9]。
3.2 文化傳承型
文化傳承型建設模式是指利用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對其加以保護,通過文化軟實力帶動美麗鄉村建設,特點是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優秀的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具有預見性的經濟效益。依靠村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業,有利于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3.3 景區依托型
景區依托型建設模式是指在成熟景區的邊緣,以景區為核心,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景區建設融為一體,特點是游客資源廣闊,建設方向明確。
3.4 鎮村融合型
鎮村融合型建設模式是指以集鎮為中心,對周邊村莊進行整合,加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以鎮帶村、以村促鎮、鎮村融合”的一體聯動發展模式,特點是具有一定的基礎資源,公共設施健全,與村莊銜接方便。
3.5 移民搬遷新區整體打造型
移民搬遷新區整體打造型建設模式是指通過規劃新村、植入旅游元素,對山區村民進行移民搬遷,滿足旅游發展,建設高標準、高起點的鄉村發展模式,特點是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帶有脫貧的內涵。
3.6 休閑觀光型
休閑觀光型建設模式是指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依靠自身的生態特色資源,借助山水風光,積極發展休閑觀光產業,實現村莊產業結構升級。通過保護生態資源,建設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生活環境。積極布局第三產業,發展餐飲、棋牌、游玩等產業,推動相關產業發展。適當增加具有休閑性、觀光性的項目,提高游客重游率。
4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模式選擇
商洛市積極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避免千村一貌的現象,努力打造新時代下的美麗鄉村。針對目前商洛市的美麗鄉村建設現狀,建議在加強原有模式的基礎上,植入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
4.1 農業生產型建設模式
1)建設重點
一是農業生產用地集中規劃。土地是各種產業發展的基礎,通過土地流轉,整合現有土地資源,實現土地集中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商洛市有效農業生產用地較少,對平整土地進行連片規劃,對山區林業進行包干到戶,實行山頭承包。
二是農村生產設施建設。為滿足現代農業的各種需求,各村莊應結合自身特點和產業優勢,大力興建大棚、智能溫室、肥料處理、廢棄物處理等各種現代設施。如丹鳳縣民樂等園區采用畜沼菜果游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基本實現產業交叉、效益疊加、資源循環、生態均衡優化。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道路建設,對鄉村道路進行硬化;加快水利設施建設,合理建設一些小流域水利設施,為當地農業服務;對農村荒廢土地、廢棄建筑物等集中進行整頓,切實增加農業生產用地。
2)發展重點
一是加快農業科技推廣與人才引進。加大資金投入,研發適合商洛市生產的農業品種,引進優良品種;與高校建立長久合作關系,設立研究站點,進行項目研發,為高校人才提供可觀的收入保障與研究平臺。
二是多種方式進行規模化經營。當前商洛市農業發展依舊以農民個體經營為主,相對比較落后。在一些區位優勢明顯的村莊,可以利用土地流轉進行園區化、合作化等新型生產方式。如商州區三岔河鎮黃魚溝村萬畝櫻桃基地,同時也是櫻桃園旅游景區。
三是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傳統的農業生產效益甚微,商洛市利用當地豐富的農產品,進行產品加工和包裝。如通過對核桃壓榨煉油、藥材分類加工、茶葉分級包裝等方式增加經濟效益。
4.2 文化傳承型建設模式
1)建設重點
一是保護村莊布局。對商洛市的傳統村落,應當遵循其歷史發展理念,在布局中充分挖掘山水資源的歷史文化內涵,慎用現代思維進行建設[10]。如山陽縣前店子村結合漫川古鎮建成徽派風格,被評為漫川文化旅游經濟區核心休閑區;丹鳳縣棣花鎮棣花村、武關遺址等都具有歷史文化典型特征。
二是緊密結合村民生產生活方式。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載體。在對村莊進行建設時,要尊重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建筑設計、院落空間組織、公共空間營造、公共設施布局等方面要符合村民的傳統生活習慣。
三是主要節點建設。在建設中適當增加一些歷史人文景觀,體現歷史風格。要合理布局節點建設,協調節點與生態的關系,對傳統村落文化展示具有導向作用。
2)發展重點
一是加強保護和宣傳。傳統文化的消失與保護力度的大小成正比。在發展進程中,由于自身問題,一些傳統文化很難適應現代文明,無法產生經濟效益,但這些傳統文化正是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商洛花鼓戲的傳唱不被年輕人理解,導致傳承面臨中斷。政府應該給予政策傾斜,加大保護力度,同時加強宣傳,讓更多的人投身到傳統文化保護之中[11]。
二是發展相關文化產業。現代社會更傾向于文化商業化,傳統文化應拓寬渠道,適當進行義演和商業演出。如商洛花鼓戲適時進行文化下鄉進城,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傳統文化須有傳統服裝裝飾,可以將傳統的服裝元素理念嵌入現代服飾之中,提高競爭力。
三是發展旅游產業。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傳統文化正好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在工作生活之余,游客總是比較向往返璞歸真的感覺。文化旅游應結合游客品嘗農家菜、體驗民風民俗、參觀古民居等方面進行設計與開發,發掘村莊文化內涵,為游客營造特殊的旅游體驗。
4.3 休閑觀光型建設模式
1)建設重點
一是旅游景觀建設。應致力于農業景觀、人文景觀、建筑景觀建設。規劃四季花卉種植,美化村莊;對一些人文景觀加以保護,如廟宇、革命遺址等;建筑景觀應與村莊景觀、山水田園風格協調一致。如商州區江山村對河道進行治理,根據花開周期進行花卉種植,建設觀光帶。
二是服務設施建設。重點應滿足游客的各項需求,為游客提供優質、完善的服務。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餐廳、茶室、廁所、便利店等,為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提供各種便利。休閑觀光型具有季節性特點,要利用現有資源,對當地村落庭院進行美化,避免造成浪費。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其他村莊建設,休閑觀光型具有人流量大、聚集性強的特點,對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相對較高的要求。應致力于道路、衛生、廁所、信號等方面建設,合理規劃布局道路,形成觀光車、自行車、徒步觀賞的有機結合,增加可娛性。
2)發展重點
一是進行資源整合。主要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通過旅游消費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不單是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應該借助全域旅游,從封閉的自循環向開放的全域化來建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通過自身不斷提高、精心打造,再結合周邊的特色小鎮和景區,設計合理路線,將三者有效聯結,資源優勢互補,形成全域旅游的局面。
二是加強生態保護。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斷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三是休閑觀光產業延伸。建設休閑養生基地,加大對村莊的改造,提高接待水平。利用生態環境優勢,吸引資本注入,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相關人員就業。適時舉辦各種節日活動,為游客和居民提供便利,促進消費。
參考文獻:
[1] 劉應美. 論弘揚延安精神對建設美麗鄉村的作用[J]. 世紀橋,2015(5):73-74.
[2] 應珊婷,鄭 勤. 美麗鄉村建設指南[J]. 大眾標準化,2015(6):8-11.
[3] YANG B,LI C G,LIU Q,et al. Study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uizhou province[A]. Advanced science and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Proceedin-gs of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MMSTA 2017)[C]. Advanced science and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2017.572-575.
[4] 王輝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研究[J]. 大眾文藝,2009(8):13.
[5]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 農業部發布中國“美麗鄉村”十大創建模式[EB/OL]. http://jiuban.moa. gov.cn/zwllm/zwdt/201402/t20140224_3794984.htm,2014-02-24.
[6] 逢翠玉.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研究[D]. 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5.
[7] 劉龍龍,韓 鵬. 論商洛旅游文化品牌的發展策略[J]. 商洛學院學報,2018,32(3):37-41.
[8] ZHANG Y.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ecosystems and economy in mountainous regions—A case study in Anji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A].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 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0.121-126.
[9] 李 炬. 商洛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模式研究[J]. 中國房地產業,2017(3):15.
[10] 張 元. 鄉村建設的實踐模式與創新研究[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3):10.
[11] 劉雪菲. 鄉村景觀多元化發展研究[D]. 石家莊:河北農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