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摘要:特色小鎮作為集特色產業、社會生活、文化建設于一體的新型綜合發展空間平臺,以新理念、新機制和新載體在邊界分明的區域內實現了最大限度的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從組織生態學的理論視角來探討特色小鎮組織生態系統的內部構成,以云南省龍頭山花椒特色小鎮為實踐案例,剖析其內部組織生態系統由內到外的層級組織、集群關聯、組合實況,并從產業、功能、制度3個演化維度來探索發展的路徑和策略。
關鍵詞:組織生態學;特色小鎮;組織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F299.2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4-019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4.04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As the new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pace platform integrat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y,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 towns realize the maximum industrial development,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well-defined region with new ideas,new mechanisms and new carrier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ecology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ecosystem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ake Longtoushan prickly ash characteristic town in Hunnan province as the practice case, analysis its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ecosystem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of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cluster association, combination of reality, and from industry, function and system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strategy.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ecology; characteristic town; organizational ecosystem
近年來,特色小鎮這一模式以區域性的聚集產業要素、實現整體全面發展的優越性,迅速被全國各地所效仿。順應中央政策對小城鎮發展的助力趨勢,一批批形態各異、模式不一但獨具內涵的特色小鎮在城市的重工業、商業集群的擠壓下切割出一片生存空間。而后特色小鎮被提升到戰略選擇的高度,2016年中央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了4年內在全國培育1 000個特色小鎮的發展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開發區模式高強度壓榨資源,而管理粗放、公共服務不足的發展困境,同時也為不少資源豐富但利用有限的欠發達地區提供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寶貴機遇。
然而伴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到來,特色小鎮顯現出千鎮一面的復制端倪,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作為范本而生搬硬套地借用和模仿,造成一哄而上、定位趨同、特色不明的混亂場面。特色小鎮模式的參考價值實際上正是在于其獨特性,依照獨特的自然環境、區域特征,獨特的資源種類和獨特的文化以及獨特的專才來量體裁衣,才是特色小鎮的競爭力所在。
特色小鎮主要圍繞特色產業在一定區域內開發自身優質資源,以期達到生產力的最佳布局。作為一個新型產業平臺,特色小鎮將特色產業、社會生活、旅游休閑、文化建設等多種功能集為一體整合發展,強調區域內居民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協同共享開發成果,力圖扭轉眾多開發區域內產業與生活的割裂狀態。由此,本研究以組織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從組織生態系統的構成來剖析特色小鎮,以云南省龍頭山花椒特色小鎮為實踐案例,探察特色小鎮的系統內部結構和分層狀態,摸清小鎮的發展重心、產業形態、群落構成和環境形勢,并從組織生態系統的3個演化維度提出小鎮發展的路徑和策略。
1 理論基礎及分析框架
1.1 組織生態學理論
為了打破以往靜態、機械的組織分析理論不夠靈活的局限,Hannan等[1]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將生態學的視角引入組織研究中,提出組織生態學,以此來審視各類別的組織在其所處的變動環境中所經歷的起步、成長或衰亡的演化過程。組織生態學強調組織內外部的多樣性,側重于考察在復雜而變動的環境中如何調整及應對、演化背后的內生或外源動力等。因此,該理論將獨立的組織個體以生物個體作比擬,把具有相似構成及功能的同類組織個體的集合視為組織種群,而與環境相互影響、作用的不同組織種群則構成了一個個組織群落。
將自然界的概念體系延伸來探究組織的科學含義在于沒有組織能在真空中獨立獲得生存,所有興衰起落的演化都被包納在一個更龐大的整體系統里。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組織及其構成的種群、群落與其所處的環境也在一定的區域內不斷地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不斷有新組織出現、舊組織衰亡,組織間形成競爭或者聯盟共生。組織的演化與發展過程是組織生態學的核心關注點,對于組織來說,首要的生存目標在于獲取資源和動力以期在領域立足,如果組織成功,就會擴大規模,提高生態位;如果組織失敗,則面臨著被吞并或消亡的危險。
面對日益復雜的生存環境,組織形式和組織路徑展現出越來越難以捉摸的多樣性。當下,引入的組織生態系統更多地關注以下幾個方面[2]。第一,動態地研究組織之間的關系。現如今,企業互動處于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復雜環境之中,組織之間傳統的行業邊界被打破,不同的元素、環節交錯連通。第二,跳出傳統的范圍來制定組織策略。未來的戰場將會大規模向外延伸,組織與組織個體之間的競爭將演變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競爭,因此,組織的發展重心在于尋找準確契合的系統,認清定位,統籌選擇所走路徑。第三,考察影響產業集群演化動力的因素。從集群內外部競爭合作狀態、技術創新等方面來進行分析。
關于組織生態系統的研究能幫助現有組織從整體的角度更為靈活、全面地思考與組織、群落、系統之間的聯系,及時摸清發展動向。
1.2 選擇分析框架
組織生態學的概念中,企業、產業、團隊包括區域社會都可以類比為一個生態系統或者內部的某個組成元素。為此,在不同研究方向的組織生態理論體系下的各個層次延伸出4種組織生態分析框架,分別是個體(單一組織)生態分析、組織種群生態分析、組織群落生態分析以及組織生態系統分析。
選擇組織生態系統框架對龍頭山花椒特色小鎮進行分析,整個小鎮中存在生產、加工、服務等結構各異、功能特殊等不同的產業,具有產業多樣性聚集的群落特征。同時,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體之一,各產業、各環境本身存在著創造、成長、衰亡的生命周期歷程,而這一歷程不僅受到各產業自身的規劃策略、經營管理的科學程度等內部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將整個特色小鎮一體化發展的各組織個體、產業、環境都視為一個整體的組織生態系統,各部分緊密聯結,尤其是企業、公共服務組織各部門、支撐體系間,相對于普通產區、普通村鎮有著更為復雜的聯結和互動,在產業深度融合、功能復合的情況下,與環境的交換密度和形式都有所增加。
2 龍頭山花椒特色小鎮的實踐分析
龍頭山鎮位于云南省魯甸縣,地處云貴高原西北部,地貌形態獨特,立體氣候顯著,是云南較大的花椒產區昭通市的主要種植地之一,以花椒、椒林雞等特色產業為支柱性產業,并形成了一定的農產品特色資源優勢。2014年,魯甸縣經歷了損失慘重的“8·3”地震,作為震中的龍頭山鎮以災后恢復重建為發展契機,利用政策傾斜帶來的機遇,立足于重建發展的規劃框架,力圖打造一個新型的花椒特色產業小鎮以及特色旅游小鎮。
2.1 花椒特色小鎮的組織生態系統結構
特色小鎮作為一個多功能、多層次的組織生態系統,內部包含著不同領域、不同層級的組織個體、組織種群和組織群落,以及內部之間的競合關系、組織與環境之間相互交換要素的協調共生關系,因而這一組織生態系統可用自然生態系統內部的組成成分來對應比擬。以農業為基礎產業的龍頭山鎮,多數花椒種植由個體農戶完成,這部分種植者與個體企業、服務組織等可視為組織個體。而具有同種功能、享用同類型資源的企業和服務組織的集合則屬于同一種群,如負責花椒生產的農戶與企業便可視為組織種群。目標及功能各異、互為支撐、互為延展的組織集合體則構成了組織群落。花椒特色小鎮按功能劃分為6大區域,分別是特色小鎮接待服務區、花椒產業創新示范區、城鎮傳統功能提升區、花椒美食休閑養生區、朱提文化創意體驗區和地震遺址紀念教育區,每個區域由多種層次的企業相互融合形成獨立運作的群落。
2.2 花椒特色小鎮組織生態系統的3個層級
依據資源占有的構成和優劣,在發展的特定階段,組織個體、種群和群落對環境的適應及利用能力表現出差異,享有不同的資源稟賦而基于高低不同的相對位置,也就是組織的生態位。制定特色小鎮的發展策略需要動態考量各個群落所處的生態位,從而確定發展重心,因此將整個組織生態系統分為差序的3個層級,分別是關鍵層、緊密層和松散層[3]。
2.2.1 關鍵層:青花椒種植、椒林雞養殖及二者精深加工產業各產業集群 關鍵層是特色主導產業的各組織、整個特色小鎮組織生態系統建立的中心層,優先集中地享有各項資源和支持。龍頭山鎮的特色主導產業主要是最基礎的青花椒種植、椒林雞養殖及二者精深加工產業。青花椒在龍頭山鎮的種植歷史悠久、品質良好,獲利效益較大,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依靠,曾在2015年獲得習近平總書記“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的高度贊譽。此外,為了實現花椒林的生態管理和有機循環而衍生出的椒林雞養殖產業,充分利用花椒種植基地和莊園的空間進行青椒林下土雞養殖生態工程,并增設加工制成品、品牌打造等環節,形成了綠色生態農業,既提高了經濟效益,也增加了花椒產品的附加值。
關鍵層的核心產業和發展目標已大致確定,但是相關的各組織個體、群落質量較為低下,未形成可支撐花椒全產業鏈的緊密聯結。雖然目前龍頭山鎮的農產品種養殖規模較大,青花椒產量基本維持在全縣產量的40%~50%,但大部分都由分散的農戶進行種植,全鎮內花椒品種雜亂、良種推廣普及率也較為低下,未發展出規模效益突出的品種。由于成規模的種養殖基地還處于起步階段,精深加工企業數量少、質量低,大部分種養殖戶缺乏統一的技術培訓和規劃,栽培技術也十分落后,科技服務力度不夠,新技術成果推廣受限,轉化率低。
2.2.2 緊密層:以“花椒+朱提文化+地震防災教育”為主題的旅游商貿集群 緊密層關聯帶動產業的各組織,是圍繞花椒、椒林雞產業而延展的外圍支撐和互補的企業、功能區或服務產業。僅依靠花椒、椒林雞產業的發展過于單薄,無法支撐起整個小鎮的生態系統建設,由此綜合發展出以“花椒+朱提文化+地震防災教育”為主題的旅游商貿業,以旅游觀光作為持續產生動力的生態型引擎,整合通盤資源,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緊密層的各組織與關鍵層密切互動。首先,在商貿方面,圍繞花椒主體打造中國花椒交易與集散中心,含青花椒冷鏈和展銷中心、高特農業產品物流中心,搭建眾多以魯甸花椒為主要品牌的電商平臺,經由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其次,在旅游方面,結合第一、二、三各個產業,聯合發展以花椒主題為核心的花椒莊園、花椒養生會館、花椒田園綜合體、花椒工業旅游等新業態。除農產品商貿物流外,以朱提貨幣博物館為載體,向游客展示朱提文化、朱提銀產業歷史,通過朱提文化主題商業街、朱提文化公園的文化考古體驗,提升龍頭山鎮現代旅游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價值,還以魯甸“8·3”地震遺址紀念館的參觀、體驗為基礎,拓展以地震災害體驗、抗震救災愛國教育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地震觀景長廊的建設。
2.2.3 松散層:組織環境 松散層位于整個特色小鎮組織生態系統的外側,包裹著處于中心的2個層級,是組織生態系統的大環境,由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構成。關鍵層與緊密層直接或間接受松散層政治環境的規章制度變動影響,隨經濟環境的供求關系而調整結構。組織環境與特色小鎮發展的市場潛力及發展后勁息息相關,因此,制定發展策略時,必須依靠對組織環境的精準把握來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改善劣勢。
從經濟環境來看,整體上龍頭山鎮及其所處的魯甸縣、昭通市都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滯后的地區。龍頭山鎮位于魯甸縣能源基地和冶金基地的中間位置,距離縣城的工業、服務業集中區相對較遠,工業基礎薄弱,難以與周圍產業集中區形成連片的工業帶動輻射帶。
從文化環境來看,龍頭山鎮自古以花椒文化和朱提文化為發展主線。魯甸縣栽培青花椒已達? ? ? 1 000多年,并成為全國范圍內適合花椒生長的重點產區之一。龍頭山鎮多江、多河谷,位低之處氣候溫和宜人,適合培育具有特色品質的魯甸花椒。龍頭山鎮居民在多年的勞作、貿易積累中,凝練了特有的青花椒品質。花椒文化內涵豐富,從傳統的培育種植、加工工藝的發展,再到保健養生用途的開發,積淀出獨特韻味。而朱提文化從狹義上來說,指烏蒙地區自古以銀銅礦聞名,圍繞有色金屬的開采、冶煉和后續精加工的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指取代了千頃池文化成為昭通地方文化的代稱。
從政策環境來看,在恢復重建之前,由于長期的政策冷落和扶持政策缺失,龍頭山鎮未被納入旅游開發路線及產業重點培育計劃之中。2014年魯甸“8·3”地震后,國務院印發了《魯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通知,要在恢復重建的基礎上將龍頭山鎮發展為集商貿物流、文化旅游業為一體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田園風光集鎮[4]。2017年,順應中央政策對小城鎮建設的助力,云南省加速推進全省特色小鎮建設,力圖將滇東北打造成更具盛名的金沙江旅游帶。災后重建、扶貧開發、特色小鎮三者齊頭并進,使龍頭山鎮“輸血”和“造血”相結合,迎來光明的發展前景。
3 花椒特色小鎮組織生態系統的發展策略
在對整個花椒特色小鎮的組織生態系統結構及層級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之后,從組織生態系統演化的3個主要維度——產業、功能和制度,來指導小鎮的演化及發展方向[5],針對性、全面性、獨特性地探索當下最契合的發展模式和路徑。
3.1 產業維度:核心基礎及主體
個性化的創新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核心基礎,也是特色小鎮的主體。花椒特色小鎮的建設需以培育精、專、深的特色產業為目標,依據產業鏈建構和產業融合2個方面來進行規劃布局。
3.1.1 延展、優化特色產業鏈 龍頭山鎮的特色產業建設主要圍繞花椒全產業鏈展開。首先,應集中突破性地以花椒作為核心產品來帶動產業鏈結構優化,提高花椒養殖的技術,研發和優化青花椒品種,建立青花椒科技示范園,包括種質資源圃、良種擴育基地、品種展示中心,使花椒生產能夠形成有規模、高質量、科學合理的局面。
其次,改變產業重心向生產端偏移的現狀,采取“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來發展更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種養殖產業,從生產到加工形成合作整體,從而彌補小農經濟產業鏈過短的問題。多方面深入開發花椒、椒林雞的商業價值,建立更多的花椒精深加工廠,如花椒子油加工廠、花椒飲料食品廠、花椒醫藥保健品廠等,進一步開發椒林雞肉制品加工、椒林雞皮蛋等系列,充分利用椒林雞羽毛建設羽絨服廠。
再次,花椒產業的外延還有著更具潛力的發展空間,以花椒為主題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成為小鎮生命有機體的有力支撐。建立生態觀光旅游線路,提升花椒產品的品牌價值,促進花椒產品產業鏈的完善。同時,依托花椒主題旅游,帶動朱提銀文化產業鏈逐漸完善,帶動一批手工制造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3.1.2 輻射型發展多形態融合產業 產業的融合模式多元交錯,總體上需要推動全鎮層面的傳統農業、農產品和銀飾加工業與旅游服務業等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其中,首要的融合模式是花椒種植與精深加工、椒林雞養殖與加工、花椒主題旅游產業的三產融合。打造新型農業生態園,并引入相關龍頭企業入駐,以小鎮為服務中心和集散中心,依托外圍的特色農業主題莊園,延續和拓展現有的農業觀光、體驗和科普教育活動,豐富旅游業內涵。第二條線路是花椒主題旅游產業與朱提銀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以手工制作、參觀體驗、銀飾品銷售為主的朱提銀文化觀光游覽業,打響“中國朱提銀文化小鎮”品牌,發展與朱提銀文化研究相結合的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展示和制造。第三條線路是旅游業與抗震救災精神體驗、眾志成城災后重建教育的融合發展。在特色小鎮的旅游設施建設中,充分開發以魯甸“8·3”地震遺址紀念館的參觀、體驗為基礎,拓展以地震災害體驗、抗震救災愛國教育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地震觀景長廊等綜合基礎設施的建設。
3.2 功能維度:動力及引擎
首先要提升經濟功能。特色小鎮與恢復重建的結合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小鎮的重心在農產品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集群數量級地增長,產區大范圍擴張,產業鏈、生態鏈都以創新的形式向外延展,但是根基不可脫離為農民創收的首要目標。花椒產業仍以種養殖農戶為主,外來企業、高素質人才、管理精英的引入,更多地只是起到引領和支持的作用。龍頭山鎮經濟超越式地提升,必須破解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的局限,要盡力成為全省范圍內的“花椒特色產業第一鎮”,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花椒產品交易與展示基地,成為縣內旅游產業的發展引擎以及拉動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組團產品,成為昭魯一體化旅游發展的增長極。
其次是擴展社會功能。重建機遇下,特色小鎮在產業經濟升級的同時,也重點打造全鎮的配套基礎設施,從生活居住、工作就業、城市交通、休憩旅游4個方面提升小鎮功能。居住上除滿足基礎的供水、供電、通信等生活服務最低需求外,還滿足不同年齡、職業層次居民的娛樂、休閑需求,建立文化活動中心、體育館、養老院、商場以提升居民、游客的生活品質,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
最后還需拓展生態功能。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宜居的地貌氣候是特色小鎮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動力。受地震影響,龍頭山鎮多處礦山山體滑坡,存在泥石流、崩塌等安全隱患,在生態方面最關鍵的是通過掛網、覆蓋、養護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坡帶復綠、植被重建。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圍繞龍頭山花椒特色小鎮的重點生態環境問題,守牢生態環境質量底線,改善人居環境,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以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利用、生態生產為手段,通過特色風貌塑造、自然生態保護、環境整治優化,促進功能轉換和生態效益價值溢出,建設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綠色人文特色小鎮。
3.3 制度維度:支撐及保障
合理且實際的制度是特色小鎮組織生態系統在面臨新形勢、新機遇時調適自身的支撐與保障。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2個方面,正式制度是指由正式組織進行監督和強制保證實施的明確規范,如法律、法規、政策等;非正式制度則是指價值道德規范、風俗文化習慣、意識形態等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行為規范[6]。特色小鎮應該注重以政府為主體、由上到下的正式制度的創新和完善,并發展以社會為主體、自發由下到上擴展的非正式制度作為補充,二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以期能夠更靈活、貼切地順應新局勢。
在正式制度方面,首先,要優化小鎮土地要素配置。在盤活低效土地的同時,適量調整低效用地,盤活政策管控,適度放寬用途管制。對處于起步階段的新型業態,要允許短期內存量土地的跨用途利用。其次,積極爭取省市級財政支持。對龍頭山花椒特色小鎮建設給予政策支持和適當傾斜,加大對三產融合的導向性投入,建立特色小鎮專項發展資金,對符合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定位的企業給予扶持獎勵,補助重點產業項目,帶動龍頭山鎮優勢產業發展。再次,調整稅收政策。在招商引資中,根據當地產業扶持政策,對產業發展項目提供優惠稅率,引進龍頭銀器原材料生產企業;對符合小鎮產業定位及創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優質企業,給予租金優惠政策。最后,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培養合格的管理人才,聯合省內外知名院校,加大人才引進規模,吸引一批農學、經濟學、旅游學等多領域人才來開展特色小鎮發展研究,充分發掘龍頭山鎮歷史人文、生態資源、特色產業等方面的優勢。
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動員鄉村精英和有影響力的家族帶頭參與鄉鎮建設,利用重建機會因地制宜地發展社區旅游、庭院經濟,提升閑置房屋利用率。同時,解決災后重建異地安置后一部分居民的就業問題。一方面,可以引入溫泉資源,發展庭院經濟,培育溫泉民宿一條街,扶持養生公寓、休閑客棧等新業態;另一方面,可以挖掘美食文化,培育以“花椒宴”為特色的鄉村美食街。
4 小結
特色小鎮的發展需要根植于原有特色產業,輻射性地囊括各類復合功能,形成一個完整而良好的生態循壞系統。從組織生態學視角出發,以組織生態系統分析作為研究框架,對龍頭山花椒特色小鎮三產融合、產業一體化的系統構成作了闡明,詳細描述了花椒和椒林雞從生產到加工環節中各企業、生態園的已有功能及薄弱之處。從組織生態系統演化的3個維度著手提出策略,要發展以花椒產業為核心、多產業結合的成熟產業鏈,同時面向體驗旅游4.0時代,著眼于旅游需求的個性化趨勢,充分挖掘朱提文化和抗震救災精神內涵,推動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將小鎮培育為區域內的重要增長級,建設設施完善、生態文明的宜居小鎮。龍頭山花椒特色小鎮應把握政策機遇,靈活制定配套制度,激發居民主體性,最終實現產鎮一體、產城融合、育產蘊教、脫貧致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HANNAN M,FREEMAN J. 組織生態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潘劍英,王重鳴. 生態系統隱喻在組織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30(3):65-69.
[3] 左雨軒. 組織生態視角下的創意產業集群演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
[4] 國務院印發《魯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J]. 城市規劃通訊,2014(22):1,6.
[5] 李冬梅,鄭林鳳,林賽男,等. 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與路徑優化——基于成都模式的案例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18(5):79-90.
[6] 道格拉斯·C. 諾思.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 杭 行,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