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昶 劉永寧
摘要:《尺八·一聲一世》是一部展現尺八這一中國傳統樂器歷史與發展現狀的人文音樂紀錄片。影片通過內與外兩種不同的路徑展現尺八及其蘊含的工匠精神的傳承。片中尺八人所表現出的對尺八的熱愛、堅守、細致等精神品質與當下國內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相契合。而制作團隊的精心制作也使影片不僅成為工匠精神的載體,也是對工匠精神的自覺踐行。不論是尺八匠人的精益求精,還是制作團隊的匠心記錄,都有益于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關鍵詞:尺八? ?紀錄片? ?工匠精神? ?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6-0138-04
作為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尺八·一聲一世》(以下簡稱《尺八》)的誕生源于導演聿馨偶然間聽到佐藤康夫的《宙》。作者瞬間被尺八的聲音擊中心靈深處,隨之決定用影像講述有關尺八的故事。影片沒有從尺八悠久的歷史入手進行一場宏大的敘事,為觀眾進行一場刻板的科普宣傳,而是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選擇了以小見大,以尺八為線索串起了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樸實無華的視聽語言將抽象的工匠精神具象展現,寓教于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緩解當下社會對快節奏的追求,巧妙地喚醒國人內心潛藏的工匠精神。
一、尺八與工匠精神的傳承路徑
影片中,無論國籍,每一位尺八人都或多或少的會談及尺八的傳承問題。在文化多元化和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不論是制作還是吹奏,高要求的尺八傳承都有著不小的困難,這背后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承困境。在本質上,工匠精神的傳承問題就是工匠文化的社會化問題,它又指向工匠精神的“外化”與“內化”這兩個較為復雜的心理結構的文化塑造過程。[1]《尺八》就向觀眾展現了這兩種不同的路徑。
(一)內化:學習與實踐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內化”過程中,首先是人本身的豐富與強大。在面對這樣一個要求極為苛刻的樂器時,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時代的變遷中將尺八傳承。在影片中較為明顯的是徐浩鵬與佐藤康夫的表現。作為初學者的徐浩鵬,熱愛尺八也正是源于對佐藤康夫的崇拜。為了獲得屬于自己的尺八,徐浩鵬不顧父親的反對將打工一月得來的工資用來購買第一支屬于自己的塑料尺八。然而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難遠超徐浩鵬的想象,尺八大師海山曾對尺八技藝的學習提出“搖頭三年,Koro八年”的看法,是指為了學會尺八吹奏中的技巧需要以年為計。努力練習尺八的徐浩鵬與宿舍中玩游戲的同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便如此徐浩鵬也用了一個星期才能吹響尺八,用一年的時間才勉強完成了首支單曲演奏,在練習中也曾想過放棄,但因為對尺八的不舍所以堅持了下來。
佐藤康夫已是尺八領域中成名多年的演奏大師,本是家中次子的他并沒有繼承尺八的責任。但在經過一段渾渾噩噩的年輕生活后,他受尺八感召而自愿學習。現在的佐藤康夫已經不再一味地追求演奏技法,更多是在精神層面不斷提升和學習。同時,尺八也極大影響了佐藤康夫的人生價值觀。在大多數人都想追求圓滿的時候,佐藤康夫卻主動選擇品嘗痛苦,他認為圓滿中無法誕生優秀的作品,便故意不去修補與哥哥間的情感裂痕,努力在尺八中做更好的自己,“一音成佛”的領悟也極大的影響了佐藤康夫身邊人的演奏理念。
不論是初學者對技法的完善,還是大師們的心靈感悟,都是不斷學習的體現。也正是在學習過程中,人才能不斷積累工匠知識與手作能力,并在心理上以價值觀的形式構建出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及價值態度。[2]同時,人也只有在不斷學習中才能與社會發展相契合,同時因人而異的認知結構又能在與自身和社會的諸多摩擦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才能在優勢文化配置中優化匠人主體,進而提高匠人的規范與境界。
在本質上,工匠精神是一種手作精神,也是一種人文情懷。最終所有無形的精神與情感,始終要落在手作體驗中才能得以感知并最終內化。例如,在蔡鴻文的工作室中,桌上的溫濕計、分貝儀和各種各樣的工具都會在他對尺八進行調音時派上用場。調音是尺八完成的最后一步,也是最為磨人的一步。蔡鴻文自己也說“哪里音不準你磨一磨、動一動、修一修,它音就準了,但有可能你多磨幾下,音又不好了,你會覺得很好玩或者把你搞瘋。”為了能夠對尺八進行完美的調音,蔡鴻文除了在“手工”上下功夫,還在“手藝”層面不斷精進。想要制作出一百分的尺八,就要有一百分的演奏能力,因此蔡鴻文不斷學習尺八的吹奏技巧,在更高層次去發現并修補尺八調音中存在的問題,以助力更完美的吹奏。這種“手工”與“手藝”間的互補正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展現。
對于小湊昭尚來說,尺八的吹奏更多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兒時其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練習尺八,雖然胳膊會被竹條打腫,但也正是因為尺八,小湊昭尚和父親不同于傳統父子關系,反而更像是朋友,親密卻又輕松。祖父和父母經常感慨幸虧小湊昭尚能夠延續家族傳統吹奏尺八。而在小湊昭尚看來,尺八的吹奏也正是他對父母感恩的表達。當他來到“尺八祖庭”杭州護國仁王禪寺遺址,看到僅有的石碑遺址時,感到十分的惋惜,直接在馬路旁石碑前用尺八演奏一曲,以此感激塑造了他音樂風格與人格的尺八。在替自己去世的隊長登上長城后,一曲《晚霞》讓小湊昭尚“十年來,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為強烈的感應到了他”。
(二)外化:環境、產品與媒體
影片中工匠精神傳承的外在表現主要體現社會化環境、產品和媒體的參與。在整個社會文化環境中,寓工匠精神于家庭文化教育以及營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家庭文化環境是工匠精神傳承最為有力的基礎路徑。[3]影片中作為尺八世家第三代傳人的小湊昭尚,從10歲開始練習尺八,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卻遭受失業的打擊,但他沒有放棄尺八;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準備嚴厲教導,使他將繼承尺八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小湊昭尚的爺爺在見到他第一面時也將他當成了家族中尺八繼承人,在孫子回家祭祖時爺爺奶奶祈求祖先保佑這第四代傳人。
校園也是培養“匠二代”的有效文化環境,武漢音樂學院教學的蔡鴻文便是典型代表。蔡鴻文最初的工作涉及航空通信電子領域,但是為了更近距離的接觸音樂,他考入中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成為中國第一個研究尺八拿到碩士學位的人。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承尺八,蔡鴻文放棄了原本的高薪工作,進入高校教學。雖然學生并不多,但他依然悉心教授,想要在更多人心中埋下一顆關于尺八的種子。
文化產品在工匠精神社會化過程中最能直接影響匠人行為與心理,也是工匠精神傳達與增長的有效途徑。尺八的產品有兩種,一是器物,二是樂曲。制作尺八的基本功,就是忍耐。星梵竹要在上萬根竹子中才能挑選出適合做成尺八的原材料,在進行簡單的挖掘清洗晾曬后,還要靜置五年使其充分的干燥后才能去竹節、開按孔、作歌口,最后進行內徑調音。尺八本身就是一種沒有妥協、追求極致的樂器——想要做好尺八,必須要熱愛尺八,對尺八堅定不移,這也是尺八本身對工匠提出的嚴格要求。三冢幸彥已經制作過一萬兩千根尺八,他的夢想是能夠讓尺八像鋼琴等世界流行樂器那樣廣泛傳播。于是,他便試驗將尺八的制作數據化,利用最新科技完成尺八的最低標準化,擴大制作尺八的實用性來推動尺八的傳承與發展。
在樂曲上,因為從小學習民謠的緣故,所以民謠構成了小湊昭尚的音樂基礎。在大學時學習琴古流和現代曲,但在對尺八地道的演奏技法進行思考時,其發現民謠的技法和旋律也非常適合尺八,便將兩種技法進行融合形成新的風格。另外,佐藤康夫作為融合尺八與搖滾樂的第一人,將尺八帶入動漫《火影忍者》主題曲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聽到尺八,喜歡尺八,學習尺八。
因為媒介本身具有傳播并擴大延伸信息的功能,所以在“古風回潮”的今天,《尺八》能夠引起關注除了故事本身精彩之外,在各媒體宣發途徑的多樣化和年輕化也是原因之一。影片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在線上選擇新老媒體雙管齊下預熱宣傳,線下在國內圍繞尺八展開系列藝術推廣活動,在業界和部分社交媒體引發話題效應。作為開幕影片亮相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并獲得優秀紀錄電影推薦表彰的《尺八》,最初因為小眾性并沒有引起較高關注。在2018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首次放映后,導演聿馨便將線上的宣傳重點放在了喜愛古風的年輕人聚集地B站上,采用年輕人喜愛的交流方式擴大影響。自當年5月8日起,B站發起《尺八》創作征集活動,鼓勵UP主圍繞電影主題曲進行演奏、改編,與線下放映會進行聯動。活動口號頗具Z世代的語言風格:“讓傳統擁有姓名。”其在進入院線放映后在豆瓣等電影評分網站也獲得了不錯的分數,又于7月14日登陸CCTV紀錄頻道和上海紀實頻道,并于7月15日上線Bilibili、優酷、愛奇藝等互聯網視頻平臺,從彈幕中不僅能夠看到年輕受眾對影片的喜愛,而且也有很多年輕人表示愿意為了這部自己喜歡的紀錄片去進行相應的知識付費,這也說明了優質內容的呈現能夠對文化消費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
除圍繞電影本體外,影片出品方在線下從多方面對尺八進行推廣,在2017年的時候就已簽約佐藤康夫與小湊昭尚等尺八演奏家為紀錄片《鄉村教師》創作主題曲,佐藤康夫也在2018年在北京舉辦了“尺八一聲一世·火的意志”演奏會。這種對《尺八》立體式宣發使之迅速成為公共話題,其本身所蘊含的工匠精神也在年輕人群中受到尊重,極大的助推了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二、《尺八》本體的工匠精神
《尺八》拍攝時間持續3年,累計拍攝有326小時的素材,這也是導演聿馨的第一部影片.從決定跳出全職媽媽的舒適圈,成立出品公司到最后的院線上映,一路走來的種種困難并沒有改變聿馨的拍攝初心。在2016年決定拍攝尺八后,聿馨便成立了天人慧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并開始尋找投資,但離職10年使她對整個影視行業不再熟悉,收視率的預估、衍生品的開發等一系列商業化問題讓只是想拍一部紀錄片的聿馨陷入了迷茫.在后來的采訪中聿馨也多次提及此事并十分感謝自己的丈夫,“他說那你就做吧,那就我們自己投錢。所以最后是我自己花錢的,沒有找任何投資,所以就是完全做成一個自己想要的東西。”[4]最終1600萬的投資確保了影片的順利完成。在拍攝前,聿馨和制作團隊通讀尺八相關史料,根據《尺八》官方微博顯示,在3年的拍攝過程中,聿馨和團隊去了日本30多次。最為曲折的是拍攝小湊昭尚寶寶小千丸的出生,預產期前兩周劇組被突然告知可能提前出生,攝制組便立刻飛抵日本,但小千丸又“安分了下來”,劇組便每日在醫院等候,一周多后終于拍到了小千丸出生的場景,見證了尺八家族第四代傳人的誕生,可謂用心至極。佐藤康夫在完成《火影忍者》主題曲后一直處于隱退狀態,在前5次拍攝中劇組并沒有獲得有意義的內容,聿馨便嘗試多次、多方面與佐藤康夫接觸,最終佐藤康夫在一次次的酒后聊天中慢慢打開了自己的心扉。這樣一位選擇品嘗痛苦的演奏家甚至都談起了記憶深處兒時與祖母共同度過的幸福時光。
同時,不求回報的投入也保證了這部紀錄片拍攝與后期的精細制作。影片的高潮是小湊昭尚在長城吹奏《晚霞》,因為在前期的拍攝中劇組了解到長城對于小湊昭尚的特殊意義,為了達到最佳拍攝效果,雖然路途遙遠,但劇組決定進行實景拍攝。《晚霞》中的全景航拍使尺八的蒼涼悠遠與長城的雄偉壯闊相契合,而一個人走在空無一人的長城上,遠處群山不語近處樹影婆娑,在小湊昭尚心中的長城是溫柔的,逆光鏡頭的使用和暖橘色調的展現也給予觀眾充分的視覺美感,同時也承載了小湊昭尚對故人的美好思念。在后期的剪輯中,聿馨表示“語言是最大的障礙,要請翻譯寫下來,然后看字、對口型、剪片段,最后把才能把影片整出來,自己講中文不會這么長周期。”[5]內容安排上影片大膽的采取章節式結構,尺八在二次元文化中較為流行,因此佐藤康夫演奏《火影忍者》主題曲的片段被放在開頭,利用二次元元素迅速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文化的傳承又離不開載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第一章以尺八的制作為引,逐漸展現不同尺八人的故事,而每一章中的尺八匠人如同珠玉,最終以尺八為金線進行串聯前后相接,尺八文化也在其中得到呼應和傳承。在工業文明高速發展、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可以說《尺八》最終的制作成功,也是工匠精神在影視行業中的一次成功,這離不開導演與制作團隊的匠心堅守。
三、結語
影以載道,以影傳情。《尺八》不僅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而且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尺八人身上的工匠精神去感染和影響受眾。與其說尺八對尺八人意味著什么,不如說尺八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他們堅信自己不會放棄尺八,而尺八也不會離開自己。這看似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傳承與堅守,反而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極易陷入浮躁的狀態之中,用優秀藝術作品喚醒國人潛在的工匠精神,繼承與發揚嚴謹細致、專注持久等匠人理念,有助于營造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氛圍。而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播與實踐也將產生新的精神內涵并不斷反哺,也將有力的推動新時代中國工匠精神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2][3]李硯祖,潘天波.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一種文化心理學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06).
[4]網易娛樂.《尺八·一聲一世》導演聿馨:考慮票房就不拍了[EB/OL].2019-06-20.
[5]搜狐.專訪《尺八·一聲一世》導演聿馨:尺八是一種熱愛 感謝朗朗的幫助[EB/OL].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