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娥 徐利華 黃夢迪



摘 ?要 ?本文以仿汝窯瓷特色釉為研究內容,以中溫氧化焰為突破,在乳濁釉與無光釉的基礎上進行仿汝窯瓷特色釉的研制。實驗中乳濁劑采用氧化鈦、硅酸鋯、氧化錫、鋯英粉等,無光劑采用方解石、碳酸鋇、白云石等,研究了釉料組成、不同坯體等對釉面效果的影響,同時分析了氧化銅、釩藍、水綠等不同著色劑對釉面效果的影響。
關鍵詞 ?汝窯瓷;乳濁釉;無光釉;中溫氧化焰
0 ?引 ?言
汝窯是古代五大名窯之首,其釉色瑩潤柔和、平滑如玉,彌足珍貴。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么寶貴的文化遺產未能流傳后世,制作工藝幾近失傳,并且傳世珍品也是稀若廖星。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審美情趣的不斷攀升,人們在不斷追求日常用品的文化內涵。若把汝窯釉應用在茶具、餐具、花盆、香熏、雜件等陶瓷用品上,也可提升其審美價值和較大的市場應用價值。
目前,很多研究者展開了對汝瓷的研究,最終制得外觀釉色十分接近于真品的仿汝瓷,但仿汝瓷釉基本為分相玻璃釉,和真正汝瓷的析晶-分相釉和亞光釉的實質外觀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受各種工藝條件的限制,仿汝瓷研究一直停留在試驗階段,難以實現穩定化批量生產,并且當前的很多研究都局限于高溫還原焰燒制,增大了制作成本,限制其廣泛應用。
通過前期的市場調研和資料搜集、分析,本實驗以中溫氧化焰為突破,對汝瓷釉的制備與工藝進行分析、探究,使仿汝瓷特色釉在陶瓷文化、新產品研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1 ?實 ?驗
1.1設備與儀器
本實驗所用設備主要有噴壺、氣泵、箱式電窯爐、快速球磨機、球磨罐、100目篩子、量筒、球石、海綿、刻刀、毛巾、試劑袋、標簽紙、黑筆、轉盤、噴釉機等,主要設備及廠家如表1所示。
1.2實驗原料
實驗所用原料有蘇州土、鉀長石、硼砂、燒滑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碳酸鋰、螢石、硼熔塊、碳酸鋇、玻璃粉、氧化鋅、硅灰石、骨灰、氧化錫、鋯英粉、氧化鈦等原料,主要原料的化學組成如表2所示。
1.3燒成制度
采用氧化氣氛燒成,經過預實驗之后,根據預實驗的效果,制定了較為合適的最高燒成溫度為1 160 ℃,溫度達到并保溫結束之后,隨爐自然冷卻,爐內溫度冷卻到100 ℃以內時,將實驗產品拿出爐內,具體燒成溫度制度如表3、圖1所示。
2 ?結果與討論
仿汝瓷釉是在乳濁釉的基礎上,通過添加金屬氧化物及高溫色料而形成的一種乳青釉,其效果主要取決于釉料組成、燒成溫度與氣氛、冷卻速度三個主要因素。本實驗制備仿汝瓷的生產工藝與傳統汝瓷的工藝有所不同,但釉色效果卻達到汝窯瓷器的效果。通過多次實驗及合理的配方設計,不僅能克服傳統汝窯瓷工藝的局限及原料、燒成苛刻的要求,而且能降低制備成本,實現仿汝窯瓷產品的量產化。
(1)釉料組成:本實驗配方大多采用價格低廉的原料,如:蘇州土、煅燒蘇州土、石英、鉀長石、方解石、硅灰石、碳酸鋇、燒滑石、白云石、硼熔塊、3#低溫透明熔塊、硅酸鋯、二氧化鈦、少量著色金屬氧化物組成。通過前期的對汝瓷的了解及合理的配方設計實驗,使仿汝瓷的外觀釉色與汝瓷接近。
(2)燒成溫度與氣氛:傳統的汝窯瓷工藝是采用1 260 ℃~1 300 ℃高溫還原焰燒成,其生產成本較大,燒成周期較長,穩定性差。本實驗采取1 160 ℃~1 180 ℃中溫氧化焰燒制,燒制過程全程氧化氣氛,不產生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硫(煤燒)等污染環境的有毒、有害氣體,燒成溫度也較低,節約資源,成品率較高,從而在整體上達到提高生產效率和節能減排的目的。
(3)冷卻速度:釉料在燒成達到最高燒成溫度后,采取何種制度進行冷卻到室溫對于釉料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本實驗通過大量的實驗確定基礎配方,同時研究不同的冷卻速度對釉面效果的影響,保證在形成仿汝窯瓷釉色的情況下,確定最佳的燒成制度。
2.1藍色偏無光仿汝瓷釉
2.2青色光澤乳濁仿汝瓷釉
2.3 坯體對釉面效果的影響
分析:坯體為陶坯時,釉面整體更加柔和,更加符合汝瓷釉面,無針孔、無氣泡,效果較佳。
3 ?結 ?論
(1)中溫氧化焰仿汝瓷最佳研究方向為乳濁釉和無光釉復合,乳濁釉占主導,常用乳濁劑為硅酸鋯,質量分數在10%左右,可以添加少量氧化鈦或者氧化錫復合乳濁;無光劑采用方解石,即鈣無光劑,質量分數在13%左右,也可以同時添加碳酸鋇或者白云石、滑石促進無光,即形成鋇無光或者鎂無光。
(2)著色劑主要采用色料或者氧化銅與堿土金屬反應進行著色,色料選擇有釩藍、水綠為較佳,其中釩藍質量分數為1%~3%,水綠為1%左右。
(3)由于仿汝瓷釉高溫黏度較大,對于施釉在大件坯體上存在縮釉風險,因此不推薦大件坯體施釉,仿汝瓷釉僅僅適宜小件產品。
參 考 文 獻
[1]陸小榮.陶瓷工藝學[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2]李家駒.陶瓷工藝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王超.陶瓷裝飾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4]張家銘.日用陶瓷原料的分析及坯釉配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
[5]祝桂洪,等.陶瓷釉配制基礎[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9.
6]高正耀,朱文立.仿古汝瓷天青釉燒制的穆斯堡爾譜研究[J].科學通報,1992(4):313-316.
[7]楊益民,馮敏,毛振偉,王昌燧,凌雪,龔明,孫新民,郭木森.汝瓷及其仿制品瓷釉的顯微結構分析和“汝鈞不分”難題的破解[J].分析測試學報,2005(6):16-20.
[8]李融武,楊雷,等.汝瓷著色機理的中子活化分析和Moessbauer譜[J].科學通報,2002(8):572-574.
[9]李融武,趙維娟,李國霞,謝建忠,郭敏,張斌,吳嘵力,姚桂芳,高正耀,馮松林,黃忠祥,賈秀琴.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郊壇下官窯與清涼寺汝窯的原料來源[J].核技術,2004(08):576-580.
[10]吳雋,張茂林,吳軍明,李其江,李家治,鄧澤群,江夏.中國陶瓷釉的多元化起源與初步發展探析[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1(2):223-228.
[11]賀可音.硅酸鹽物理化學[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12]徐利華.陶瓷坯釉料制備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13]王焜,陸文聰,陳念貽,李國正,姚莉秀.宋代汝窯古瓷的微量元素支持向量機算法研究[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4(2):191-194.
[14]董健麗.雍正仿汝瓷及其思想背景[J].南方文物,2002(1):59-63.
[15]李國霞,謝建忠,李融武,趙維娟,張斌,高正耀,孫新民,馮松林,賈秀琴,韓松,黃忠祥.用核技術研究古汝瓷的呈色和燒制工藝[J].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2002(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