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素芳
摘 要:家長和小學教師作為孩子基礎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實施者,建立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和諧關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良好家校關系的形成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以愛為基石,以信任為橋梁,才能更好地共同呵護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小學生年齡小,尚未形式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會很大程度上依賴并聽從父母的觀點。家長對老師的認可度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判斷。家長與小學教師間相互信任關系的建立,直接影響著良好家校關系和師生關系的形成。
關鍵詞:信任關系;家長;小學教師
家長和小學教師相遇的交集就是為了共同呵護孩子童年健康成長。對孩子的愛是兩者溝通的基石,信任是溝通的橋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從孩子出生起便開始了,而小學教師則是孩子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教育者角色,他們通過學校的系統教育讓孩子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展。所以,兩者作為孩子基礎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實施者,建立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和諧關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教師來說,家長的信任與配合可優化學校教育的效果;對家長而言,小學教師實施的學校教育也可彌補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
“信任”是一種相互的關系,如何在家長與小學教師間建立?我們分別從小學教師、家長、學校管理層面等三方面來探討。
一、小學教師的熱愛與付出是信任關系建立的基礎
(一)感受師愛,安心落意
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家長會因孩子小而不放心,特別是低年段的孩子。常常看到有些家長目送著孩子走進校園,久久不愿離去,直到孩子消失在視線范圍,才依依不舍地離開。這些有畫面感的場景足夠看出家長們內心的不安與擔憂,也能猜測到他們內心對教師的期望值是很高的。所以,小學教師要通過一些方式讓家長知道自己是愛學生的。如:天氣轉涼溫馨提示孩子加衣、有體育課(會汗濕衣服)要提醒孩子多帶件衣服放書包、惡劣天氣要提醒孩子出行安全、主動給沒早餐的孩子送上吃的、多留意帶病上課的孩子狀態、及時與個別情緒波動大的孩子家長溝通等等。家長一旦感受到教師對孩子情真意切的愛,心里就會有踏實感,也為彼此的信任關系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巧妙溝通,有效引導
孩子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在小學階段的表現,也影響著教師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所以,小學教師應以孩子的健康、全面發展為首要目標,主動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狀況,指引家長實施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特別是對缺少家庭教育常識、技能的家長(如放縱型、暴力型等)來說,更有必要性。教育觀念是教育行為的向導,但再好的教育觀都需先被家長接納,才能有效實施。因此,小學教師在平時家校交流中,能否被家長認同的溝通技巧尤為重要。不要輕易否定家長的教育方式,多以共同探討的形式來引導家長多用心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及發展規律,從而逐步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也應讓家長明白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建議他們盡力維護好完整、和諧的家庭關系,為孩子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此外,還應重點關注、了解離異家庭的孩子,根據孩子出現的狀況,適時調整家、校教育方式,有效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三)增進了解,促成共情
了解是信任與支持的基礎,小學教師要想讓家長信任并支持自己的教育教學,應提供更多機會讓家長多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了解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情懷。如:可通過每學期家長會、教學開放日的形式,讓家長走進孩子班級,聆聽教師上課,知曉教學管理和教學反饋情況,讓家長明了教師忙碌而瑣碎的日常工作;可利用QQ平臺班級群,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讓家長知悉班級正在開展的活動詳情;還可定期或不定期通過電訪、家訪等形式向家長反饋孩子近期的在校表現,并詳細告知自己所做的工作和努力。特別是個別問題學生,如果班主任老師能為孩子建立成長檔案,將其在校的所有表現以“流水賬”的形式記錄在檔,就更具說服力、更能打動家長。科任老師則可通過日常的改作評價、QQ群教學(聽寫、背誦、檢測等)反饋,讓家長知悉自己在認真組織教學,關注著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動態。簡而言之,小學教師們要通過一定的溝通方式讓家長們“看見”自己在孩子們教育教學工作上的行動與付出,讓家長們“感受到”自己是在用真心培養孩子。這樣,教師也就增加了與家長溝通的底氣,為日后的有效溝通作了較好的鋪墊。
(四)參與管理,齊心協力
小學生年齡小,每位家長自然都關心著孩子在校的生活與學習狀況,教師可主動通過Q群等班級交流平臺告知家長自己的管理策略,引導家長根據孩子和班級的實況,每學期初或期中與孩子共同制訂適合孩子的學習成長計劃、擬定學期目標和具體學習方法及時間安排等。也可通過家長委員會的形式,讓家長們自主參與到班級各項管理和決策中來。這些措施既增強了親子關系,也增進了家長對教師教育教學管理的了解。家長們在群力群策、費心費力的過程中,能真切體會到教師的不易、感受到小學教師們在孩子成長路上和家長們都有著共同的目標:讓孩子更快樂、更美好地發展與進步。
(五)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信任關系建立的前提是雙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與家長溝通中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對家長的困難與需求,多一些同理心,甚至及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交流的過程中,小學教師要善于發現家長家庭教育的優點,適時認可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理念,從而增強家長自身對家庭教育的信心。這樣不但有利于家長更樂意接受教師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方法與建議,還能有激發家長優化家庭教育的積極性。
因此,小學教師獲取家長信任的關鍵在于:能讓家長真切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無私關愛與付出,能讓家長了解、理解、認可自己的工作,才能贏取家長們最大程度的信任與支持。
二、家長的尊重與認可是信任關系建立的保障
(一)尊重并認可教師,言行并重
“親其師,信其道”。小學生年齡小,還未形式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會很大程度上依賴并聽從父母的觀點。倘若父母能言傳身教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方式尊重老師,孩子們也會自覺效仿。孩子們相信老師、尊重老師,內心也就更容易接納老師的教導,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小學教師(特別是低年段)的工作繁雜,不僅要上好課、組織好各項活動,還需密切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動態、班級的整體情況。家長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要多認可、肯定,即便有不同的意見也應委婉表達,不要影響到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適當的肯定、良好的認可度會讓教師對工作充滿信心,更積極主動地去創新工作方式,以達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相信專業的力量,全力配合
小學教師是孩子基礎教育的專業人員,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技能,他們了解各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同時也受著教育部門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引領,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理念相對都值得家長信賴。家長們作為非專業人士,應積極主動支持、配合教師的各項工作。如:及時協助完成各種通知回執的簽名、督促孩子按時完成各項作業任務、主動與科任教師互動詢問孩子的在校表現、善于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
(三)保持家校高度一致,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對孩子最初的成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孩子進入小學后,學校教育同樣會對孩子的行為、觀念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最直接影響孩子的還是言傳身教的教師。因此,要想孩子發展更好,家庭和學校教育在觀念上、要求上都應保持高度一致性。家長們應基于孩子的性格特點,按照教師的建議去開展家庭教育,讓有效的教育方法實現家校統一,才能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達成最佳教育效果。
三、家校合力、齊抓共管是信任關系建立的目的
(一)成立家委會,同心合力促發展
家長們參與學校家委會,是熟悉學校教育教學方針、了解小學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途徑。家長們可為學校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建議,和教師們一起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不僅促進了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信任度,也加強了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增進了情感。
(二)發揮家長優勢,集思廣益顯和諧
家長們來自各行各業,有著各種特長和優點,合理利用好,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他們樂于參與自己孩子班級的各項活動,愿意為孩子們的成長、班級的管理出謀劃策。學校及教師應鼓勵家長們參與班級家委會、家長義工等,適時給予肯定或表彰,不僅能為教師工作適當減負,也會讓家長們產生成就感和存在感。如:在期初幫教師一起打掃教室衛生、布置班級文化,組織“六一”、校運會節目等。
總之,“人無完人”,家長們和教師們亦如此,少一些挑剔、多一些認同,彼此信任,以誠相待。家長與小學教師因孩子而相遇,就應與孩子一起努力、一起修行與成長!良好信任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家長及學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