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志蕊
摘 要:當前農村中小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環境因素的缺失,因此相關德育人員應當從加強環境道德教育觸發,實現解決學生道德品質培養問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本文通過深入研究相關生態道德教育路徑,為農村中小學教師提供有效的經驗參考,增強國家未來的生態道德人才培養效果。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中小學校;生態道德教育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要保證全社會生態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其中,青少年群體應該是生態道德教育的主體。其生態道德觀和文明意識將影響思想道德水準,間接決定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建設生態文明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共生。年輕人的生態和道德對于未來的建設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項工程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農村中小學應該承擔起對未來建設者進行環境倫理教育的責任,避免科學道德教育的局限。因此,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中,提高環境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環境文明建設成功的重要因素,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效果,促進生態環境德育教學有效性提升。
一、巧妙利用課堂教學過程,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課堂是農村中小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提高文化素養、進行環境和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生態道德教育也主要在課堂上進行。中小學應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生態道德教育課程,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豐富教材內容和范圍。結合中小學生的特點,豐富教學方法,拓展教育渠道,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讓學生記住這些趣事,了解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哪些做法是錯誤的[1]。在準備數學應用案例時,可以將一些節約環保的內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量化不經濟的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廢水、電的數據表現,刺激學生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通過在授課過程中融入環境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學生理解環境形勢的惡化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教師可以將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巧妙地運用開放性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認識某些環境問題的出現和發展,向他們灌輸保護環境的意識。激發學生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創造節約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的綠色生活。教師可以利用各學科的教學,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環境、生態等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生態道德教育價值觀。同時,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課堂效果。避免滲透生態德育教學工作后導致課堂授課質量出現下降,進而影響學生的文化課學習。
二、注重發揮生態道德模范的榜樣作用
通常情況下,利用道德榜樣教育能夠有效滲透生態教學。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榜樣,掌握正確的努力方向。因此,農村中小學在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時,需要注意在青少年中樹立生態道德典型。教師通常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直接宣傳國家或地方的環保領導,組織學生聽取他們的案例報告并參與討論,然后進行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2]。二是在學生之間選擇環保小模范,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護環境。前者是較為遙遠的形象,后者是學生熟悉的形象。通過同時設置兩個榜樣,可以避免與榜樣人物產生過近或過遠的距離,讓生態道德榜樣更實際、更具體。同時,在進行生態道德榜樣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避免學生過度沉浸于榜樣學習的過程中。在這種狀態下,可能會干擾到學生本身的課堂學習效果,不僅沒有提高生態道德基礎素養,還會妨礙原有的文化課學習進度,得不償失。因此教師需要著重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學習過程。
三、注重生態文化建設,陶冶師生的精氣神,培養生態價值觀
綠色生態道德文化是一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學校文化,其具有一定的自發展性以及原創性。綠色本身能夠體現生機與活力,給學生帶來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的感受,象征著大量的正面印象。由于生態本身是指生物體在特定自然環境中的生存和發展狀態或生物體的生理特征和習性,因此生態道德教育應當堅持環境教育理念,接受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和核心,將環境意識和行動貫穿于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之中。不僅通過課堂、實踐活動等顯性課程讓學生感受到價值,還可以利用建設校園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等隱性方式讓學生體驗和領悟。農村學校可以通過這些方式,建設先進的學校文化,強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創設充滿生機的校園環境。在教育生態理念的指導下,德育工作者應當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看作自然人和社會人,營造安全健康的文化氛圍和充滿綠色活力的美麗環境校園。通過建綠色生態文化和特色的生態花園和精神家園,增強學生的基礎道德素養。學校可以在每層教學樓設置特色文化走廊,在其中普及傳統德育和生態知識,還可以拓展課外知識,例如青花瓷、京劇院臉譜等。教師還可以組織環保活動,例如利用廢棄物制作展品等,體現校園綠色環保文化。通過創建充滿人文關懷的自然校園,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領略和諧之美。
綜上所述,在農村生態環境視域下,中小學校的生態道德教育應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受到的道德思想熏陶,提高環境共鳴氛圍,提升整體道德素養。教師應當繼續深入探究與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技巧,通過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學工作,激發學生本身的興趣與主觀積極性,達到生態道德教育的目標,提升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佘錫茂.芻議農村生態環境視域下中小學生態道德教育的實現路徑[J].中華少年,2018(6).
[2]孔德萍.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的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