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賢 劉嵐 羅禮容 陳蓉 范光碧 朱瑞森 先德海


[摘 要] 目的: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方法:講座、參觀、生物實驗、體驗活動。結果:在知識目標方面,胚胎發育、人體構造、青春期、急救達成度很高,顯微鏡使用達成度一般,虛擬現實達成度較低;在能力目標方面,青春期問題應對及急救達成度較高;自我保護達成度一般;顯微鏡使用及虛擬現實操作達成度較低;在情感目標方面,感恩與珍愛生命達成度極高;奉獻達成度較高;團隊合作意識達成度一般,而科研啟蒙、自信與尊重殘疾人達成度較低。結論:本次設計的研學課程有助于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拓展了醫學院校服務社會的功能。
[關鍵詞] 專業+;研學旅行;科普;研學課程
[基金項目] 四川省科技培訓項目“‘專業+視域下青少年身心健康科普培訓研發與應用”(2020JDKP0036)
[作者簡介] 趙宏賢(1976—),男,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組織學與胚胎學和生命科普教育;劉 嵐(1976—),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和生命科普教育;先德海(1973—),男,研究生,副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為干細胞移植腦出血治療和生命科普教育。
[中圖分類號] R322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9-0299-02 ? ?[收稿日期] 2019-12-25
2010至2014年國家多項政策出臺,旨在加強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強烈訴求引導著社會新的發展進程。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西南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自1998年成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以來,堅持以“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為主題,通過科普活動、實踐教育、公益活動、科研啟蒙和理論研究等形式,發揮高校服務社會職能,建立“立足地方、面向川滇黔、輻射全國”的生命科普教育平臺,研發生命科普教育項目,培養醫學人才的生命科學哲學思維,通過科普教育活動,引領社會大眾認識生命和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研發
根據瀘州市國家級教育實踐基地實際需求,結合以往生命科普教研經驗及我校實際,研發了“3+1+1”研學課程,即三個研學點,一項體驗活動,一場講座。
1.西南醫科大學薈文樓館——人體宏觀之旅:通過人體解剖標本參觀學習,使學生能在自身對應位置對其定位,自覺地養成良好的運動、飲食、生活和作息習慣,使他們自覺地成為珍愛生命的宣揚者;了解3D打印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和發展方向,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2.西南醫科大學鴻文樓館——人體微觀之旅:通過對人體胚胎發育講解及不同發育階段胚胎標本的參觀,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與體驗到自己在媽媽子宮內曾經經歷的生命歷程,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自信、珍愛生命、善待殘疾人及感恩等情懷,改變不良習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通過人體細胞的制備和觀察,讓學生深刻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與樂趣。
3.西南醫科大學明理樓館。一是生命救護之旅:通過心肺復蘇學習,學會有效的急救技術,讓學生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保護生命。二是虛擬現實之旅:通過親身體驗虛擬現實(VR)操作,了解VR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培養從小熱愛科學的興趣。
4.生命體驗活動。目前研發的體驗活動項目是《懷孕的母親》,旨在讓學生體驗懷孕時媽媽的辛苦,激發感恩之情,同時培養集體榮譽感與個人拼搏精神。
5.生命教育科普講座。目前研發的講座有《謝謝你,出現在我的青春里》、《放飛心情,擁抱幸福》、《了解自我,面對壓力》等,旨在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青春期出現的身心問題及應對措施,從而幫助他們安然喜樂的的度過一個有價值的青春期。
二、課程測試
委托單位是瀘州市國家級中小學生教育實踐基地。測試時間是2019年4月至5月。測試地點是西南醫科大學生命科普教育基地。測試對象是瀘州市中小學生國家級教育實踐基地相關負責人、研學導師及各校帶教老師;瀘州市598名初中學生。
三、測試結果
對委托單位負責人、教官及各校帶教老師進行訪談,學生填寫研學日志的方式來監測研學知識、能力及情感目標達成度。
1.訪談結果。訪談了瀘州市中小學生國家級教育實踐基地相關負責人4人、帶教教官18人及各校帶教老師18人。相關負責人及教官表示本項目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到相關專業知識,體驗高校生活、學習模式,更為重要的是深深的震撼了師生的心靈,真正的達到了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的目的。代教老師認為此次研學內容正是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所急需的,特別對來自農村的留守學生更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2.研學日志。發放研學日志388分,收回387分。將達成度分為極高(>80%)、很高(50%-80%)、較高(20%-49%)、一般(10%-19%),較低(<10%)五個等級。
(1)知識目標達成度。在知識目標方面,胚胎發育、人體構造、青春期、急救知識達成度很高,顯微鏡使用知識達成度一般,虛擬現實知識達成度較低。(見表1)
(2)能力目標達成度。在能力目標方面,青春期問題應對及急救能力達成度較高;自我保護能力達成度一般;顯微鏡使用及虛擬現實操作能力達成度較低。(見表2)
(3)情感目標達成度。在情感目標方面,感恩與珍愛生命達成度極高;奉獻達成度較高;團隊合作意識達成度一般,而科研啟蒙、自信與尊重殘疾人達成度較低。(見表3)
四、討論分析
1.研學目標達成度情況
(1)委托單位及帶教老師高度認可。教育實踐基地的負責人、研學導師及各校帶隊老師認為我校開發的研學課程立意高遠、主題明確,特色鮮明、內容充實,可操作性極強,極具長期合作價值,值得深度推廣,從而惠及更多的中小學生。
(2)學生反饋情況。通過此次研學活動,大部分學生了解了人體的構成,胚胎發育,學習了相關急救知識,體驗了醫學領域的先進技術,激發了對醫學的興趣,部分學生表示將來也要投身救死扶傷的醫學事業。本次活動還讓學生認識到生命來之不易,應該珍愛生命,作為學生要好好學習,作為同學要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作為子女要孝順父母……。青春期講座讓他們對青春不再迷茫,心理學講座讓他們知道如何釋放壓力,獲得幸福快樂的生活。
2.研學活動對醫學高等院校的意義
(1)對高校的意義。本次研學活動充分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讓更多中學生、老師及家長了解了醫學高等院校,為高校招生等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利好。
(2)對醫學生的意義。本次研學活動篩選了87名志愿者,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及相關能力的培訓,實踐證明醫學生積極參與,熱情高漲,部分學生脫穎而出,承擔起科普講解的任務,并有不俗表現,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
(3)對高校教師的意義。本次研學活動給高校教師如何進行課程研發提供了新思路與實踐經驗,為高校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不一樣的平臺。激發了教師的情懷,擔當,責任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