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 要] 專業群建設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所在,是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和重要抓手,是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本文旨在分析護理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厘清護理專業群組群邏輯,探究“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護理專業群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 雙高計劃;護理;專業群;策略
[作者簡介] 李 濤(1978—),男,湖北武漢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醫學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9-0358-02 ? ?[收稿日期] 2020-05-08
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要求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而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須同時完成2個專業群建設任務[1]。“雙高計劃”目的是支持基礎條件良好的高職院校和優勢專業優先發展,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雙高計劃”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所在,如何對標首批高水平專業群和推進高職護理專業群建設成了優質高職學校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明晰護理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對接健康產業需求
緊密對接“健康湖北”戰略,精準對接江漢平原基層醫療衛生、健康服務產業發展需求,科學組建護理專業群,培養護士(師)、助產士(師)、醫士(師)、康復治療師和影像技師,引領我省衛生職業教育服務地方和區域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我院護理專業群主要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質、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厘清高職護理專業群組群邏輯,完善內部治理體系
本專業群按照“服務對象相同、基礎人文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組群邏輯,以護理國家級骨干專業為支柱專業,臨床醫學省級品牌和康復治療技術省級特色專業為支撐,助產和醫學影像技術校級重點專業依附發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高水平護理專業群,群內專業邏輯性合理,具有建群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產業邏輯。學科領域同門。專業群內護理、臨床醫學、助產、康復治療技術及醫學影像技術5個專業同屬健康產業大類。培養護士(師)、助產士(師)、醫士(師)、康復治療師和影像技師,服務領域涵蓋臨床護理、老年護理、婦幼保健、康復護理、康復治療。對應基層醫藥衛生、臨床護理、健康服務和養老服務業。
(二)崗位邏輯。崗位相關協同。護理、助產專業在臨床護理、健康保健、養老服務體系中發揮支柱作用,提供基層群眾享有生命全周期、全方位的基本醫療服務;臨床醫學(含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全科等)等崗位主要承擔基層常見病、慢性病和突發事件的預防、醫療、保健、康復服務;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提供傳統和現代康復治療服務,服務人群康復理療;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提供醫學影像技術服務,支撐疾病診治。護理專業群內畢業生從事基層醫藥衛生、健康服務、養老服務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咨詢、專科護理、疾病康復、慢病預防、老年保健、健康教育以及優生優育等全方位健康人群服務。
(三)知識邏輯。課程內容相通。專業群內專業同屬醫藥衛生健康大類,各專業課程內容相近相通,可共享正常人體結構、正常人體機能、異常人體結構、藥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護理、助產專業中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科護理、兒科護理等專業核心課程與臨床醫學、康復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中的診斷基本技能、內科疾病診療、外科疾病診療、婦產科疾病診療、兒科疾病診療及臨床疾病概要等課程高度共享,并能在上述課程教學中共享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建立護理專業群有利于促進專業協作、同向發展,最大化發揮集聚效應和共享教學資源,提升專業群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合格醫藥衛生健康服務技術適宜人才。
三、探究高職護理專業群建設策略,促進學院內涵發展
(一)“醫教協同、定崗培養”,創新“育訓結合”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對接醫藥衛生行業和健康產業,優化調整護理專業群結構。深入開展基層醫療機構及健康服務崗位調研,對接職業崗位需求,科學研制共享型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深化專業群“現代學徒制”“訂單定向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深化醫教融合、行企協同,按照“平臺共享、模塊分設、方向互選、課證融通”的思路,系統構建“一平臺、多方向、四融合、模塊化”的專業群課程體系。一平臺是醫療行業領域內共同必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的護理專業群專業平臺課程;多方向是跟隨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開設護理、助產、康復治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等專業(專業方向)課程;四融合是課程教學標準、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競賽內容“課崗證賽”四融合;模塊化是按不同職業方向分流培養所構建的老年、康復、全科、影像等不同職業發展需求,開設相關專業(專業方向)等課程模塊。探索專業群內各專業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開展群內各專業X證書試點工作,促進書證融通。
(二)“內培外引、互兼互聘”,打造“雙師多能”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通過人才引進或內部培養省級以上“專業領軍人才”或“教學名師”等高層次專業人才成為專業群帶頭人,引領專業群穩步發展;依據專業群需要,教師突破專業限制,實行互兼互聘跨專業教學,打造專業群共享雙師型創新教學團隊。完善兼職教師庫,實行院校雙向互學機制,推進專業教師定期企業實踐,完善專業群教師培養培訓機制,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能力。[2]
(三)“校企合作、開放共享”,構建“虛實結合”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依托政府支持、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和學校投入,根據人才培養要求及職業功能定位,按照“真實環境、真實設備、真實工作過程”科學合理的分類規劃校內實訓基地。與上海夢之路科技股份公司、上海褚信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專業群魔課平臺、虛擬仿真平臺。依托湖北省標準化病人教學基地,建立專業群標準化病人隊伍,建設虛實結合、混合仿真,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實習就業為一體“虛實結合”的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依托湖北江漢醫學職教集團,進一步加強師資培訓、規范教學標準、完善教學設備,幫助合作醫院建立教學醫院、臨床醫院和專業群醫養聯合體。
(四)“醫教協同、產教融合”,搭建“名師名醫”工作室技術技能平臺。通過創建“教學名師、技能名師工作室”、臨床醫院設置“首席全科醫師診室、名醫工作室”,對接基層醫療機構適宜技術和人才需求,適應基層醫療崗位的新發展、新要求,積極開展基于基層醫療衛生需求的技術協同創新,積極引進或開發緊貼基層實際需要的臨床技術革新項目;與江蘇連云港長壽醫院進一步深入合作,醫教協同創設產業學院共同體,搭建產教融合技術技能合作平臺,進行康復、老年人輔具等產品研發和技術推廣。
(五)“實時改進、動態調整”,完善“自我診改”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在高質量完成省級診改復核基礎上,持續推進學院教學自我診斷與改進工作成效。成立護理專業群建設領導小組、工作組和質量保證診改組,明確組織機構及工作職責,負責專業群建設的統籌規劃與管理、組織實施與診改工作。健全項目建設管理制度,在政策扶持、經費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實施專業群項目質量保障和績效考核機制,以制度促進專業群建設。實施項目過程動態診斷與改進,實現目標考核管理,執行項目建設季度、年度報告、評審、診改制度,確保項目按計劃完成。嚴格執行學校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實行年初預算,分階段支付,年度審計,確保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基于知識關系的高職學校專業群建設策略探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7):92-96.
[2]劉云云.供給側視域下高職健康養老服務專業群發展路徑研究[J].船舶職業教育,2019(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