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玉
摘要:產業轉移是地區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途徑,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引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合理布局,逐步縮小地區經濟差異,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目前產業政策的區域化和區域政策的產業化,主要是通過產業轉移推動區域經濟協調來促進區域間的梯度轉移與橫向聯合。本文在分析產業轉移的趨勢和特征上,探討了產業轉移的問題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產業轉移;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各區域之間劃分明顯,區域間經濟發展存在明顯差異,主要表現為各區域之間產業結構分化較為明顯,產業轉移沒有跟上經濟發展步伐。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協調各區域的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視,為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區域之間的經濟協調發展指明了道路。因此,我國逐步推進國內產業轉移,特別是注重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這樣有利于將中西部的資源、勞動力以及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和東部地區的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資金等優勢,通過產業轉移的方法有效地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產業轉移是實現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國需要積極引導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使我國積極持續健康發展。
一、區域經濟面臨的困境
1.區域發展不平衡加劇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重視資源配置效益。由于沿海地區經濟效益高,投資見效快,導致沿海工業地帶迅速繁榮,進而拉動了全國的工業化進程。如今東部的沿海工業步入全國前列,其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完成,并且與國際接軌。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是中國發展最快的經濟圈,并且占全國經濟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西部大開發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發展戰略的實踐活動充分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這種傾斜式發展也造成了地區區域經濟比例失調,致使區域發展不平衡。
2.區域結構趨同嚴重
放權讓利,一方面充分調動了政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為了追求和保護地方利益,往往容易在附加值與利潤高、周期短的工業領域進行競爭,導致區域間無法形成明確分工,同時也出現了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再者,同一地區相似的企業較多,產品的種類大體相同。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企業的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產品出現滯銷。這些問題在很多區域都比較常見,有可能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
3.地方保護主義仍然比較嚴重
區域和地方政府更多注重本地區的發展建設,就業機會以及財政收入等,表現出較強的排他性,在向外爭取利益的同時又要防止肥水外流。因此,地方政府往往會采取一些手段,設置屏障和壁壘,對外來產品進行制裁;同時,對區域的人力、資源、技術以及商品的進出等,實行地方封鎖和地方壟斷。這就容易導致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區域之間難以進行經濟溝通和發展,甚至爭奪資源。
二、產業轉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承接地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西部大多數地區的基礎設施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但同時仍然存在運輸成本高、周期長等因素,這對地區吸引及承接產業轉移有一定的影響。再者,中西部地區還面臨許多軟環境方面的問題。例如,政府辦事效率不夠高,行政行為不夠規范;缺乏相關的服務體系;金融、財務、技術、咨詢、信息技術服務比較落后。因此,外來投資者很有可能面臨政府扶持有限、融資成本高以及企業后續發展資金不足等各類問題。另外,中西部地區高科技人才相對不足,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科技發展與自主創新力比較弱。
2.面臨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及限制
目前仍然存在地方政府用土地以及相對優惠的政策進行招商引資,并且把這種方法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最優選擇。但是,一些轉移出去的產業對承接地產生了新污染,不僅影響了當地的可持續發展,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長此以往,一些地區往往面臨資源枯竭、生態系統被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等狀況,以這些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是不可取的。目前從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出去的產業中,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一部分是因環境保護政策的限制而遷移出來。盡管當地政府一再強調要有選擇性地承接產業,但是在實際中,也存在著盲目選擇或者受政績觀影響的情況,承接了一些高污染的產業,對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不僅限制了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影響了全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推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1.科學統籌規劃產業轉移
推動產業轉移,需要明確了解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升級的要求以及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并將其有效結合,科學統籌和規劃。沿海發達地區需要把握好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在發展好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要做好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準備,形成現代化的服務體系。同時,中西部地區需要結合自身優勢與當地的產業基礎來承接產業轉移,充分發揮地區優勢,針對產業的具體情況適當放寬企業進入門檻,協同促進區域發展。
2.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因此,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需要向承接地轉移高新技術和人才等,做到人才與技術的引進和輸出相結合,通過承包、轉讓等多種方式,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的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地與國內外各企業進行交流和溝通,推進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轉移和區域協調發展。
3.積極營造有利于推動產業轉移的環境
國家需要積極營造有利于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主要做法有:1.制定和完善促進產業轉移的優惠政策;2.加強對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產業合作、轉移的政策的引導和支持;3.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相關的法律法規;4.加強環境監管力度和懲治力度,整治違法及污染企業,營造良好的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氛圍,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結語
近年來,區域間合作在不斷加強,市場的開發程度也越來越高,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與產業轉移的背景下,各方都需要做好準備,加快產業轉移,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文中未注明文獻引用位置):
[1]高新才.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研究問題框架——一個文獻梳理的總結[J].甘肅社會學科,2012(4).
[2]聶玉強.淺談如何推動國內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