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錫連
【摘要】“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泵分菔形迦A縣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山多石多,花木蔥蘢。為促使幼兒園成為鄉土化特色幼兒園,就得圍繞鄉土資源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游戲活動等,讓幼兒全方位、多渠道感受到家鄉的特色,擴展幼兒的視野,提高幼兒的能力和審美趣味,激發幼兒對故鄉的感情,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也更添生動性、趣味性,幼兒園的特色文化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日積月累,特色幼兒園便形成。
【關鍵詞】鄉土資源;教學模式;特色幼兒園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蔽迦A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山多石多,花木蔥蘢。幼兒園應怎樣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為幼兒教育添磚加瓦呢?幾經探討、實踐,在幼兒教育中,圍繞鄉土資源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游戲活動等,讓幼兒全方位、多渠道感受到家鄉的特色,擴展幼兒的視野,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趣味,從而激發幼兒對故鄉的感情,也為幼兒園的教育夯實了鄉土特色的內容與內涵,完善了鄉土文化特色的課程,從而創建鄉土化特色幼兒園。
一、利用鄉土資源,提高幼兒教育水平
“生活即教育?!贝笞匀惶N涵的資源豐富多彩,有石頭、竹子、稻草、泥沙等,是低成本、環保的“真”教科書。在幼兒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讓幼兒動手、動腳、動腦;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能豐富幼兒的視野、想象,發展幼兒的能力。幼兒的年紀一般在三到六歲,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為此可以開展一些符合幼兒認知規律的主題教育。如利用竹子資源,設置“家鄉的竹子”等主題活動,充分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體驗生活,我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竹子的樣子、成長,并把觀察到的拍下來或畫下來,然后把它張貼在主題墻上,讓幼兒加深理解、體驗。帶幼兒到農貿市場“考察”,幼兒認識了真實的蔬菜水果和其他食品,親身感知體驗在市場買賣的內容、買賣交往的方法等,充分讓幼兒在大自然中感性地理解大自然,從而提高他們的探索能力。
平時,我重視幼兒園的建設,設置養殖區、玩沙池、戲水區等。不同的季節,我帶領幼兒觀察當地植物的生長過程。在植物成熟后,讓幼兒親身體驗采摘植物的辛苦,從實際活動中,讓幼兒明白食物的來之不易,使他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也增加了其中的樂趣,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這樣幼兒更容易獲得知識,提高自身能力,開發了幼兒的智力。
二、利用鄉土資源,豐富幼兒游戲活動
“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幼兒園的教學模式。 可見,游戲在幼兒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于是,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收集鄉土材料,根據游戲內容整合鄉土材料,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教育價值,開展具有融活動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為一體的鄉土游戲,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參加,感受鄉土游戲帶來無限的樂趣,領略到鄉土的“味道”,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如:稻草、木樁、竹竿、竹筒、樹葉、玉米棒、沙石等等,都是戶外游戲玩具的好材料。我們把收集來的材料經過清洗、消毒、整理,與老師們共同商討,根據內容,緊扣“有趣”特點,制作了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動作發展所需的游戲器械。如:用稻草編織草球,在《打怪獸》游戲中練習投擲,草繩進行跳繩等等,利用玉米秸稈或竹竿搭成小河,讓幼兒玩《過小河》進行跳的練習,初步感知立定跳遠的概念等。這些豐富的鄉土材料很好地激發了幼兒游戲的興趣,身心愉快地投入到有趣的游戲活動中,從多形式、多方面獲得知識,促進幼兒科學成長和發展。
戶外活動在幼兒教育中必不可少,幼兒整天被關在校園中,思維得不到發展,讓幼兒在戶外環境中成長,使其能夠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春天可以帶幼兒去周圍的公園、田間,感受自然的氣息。幼兒教育中,一些小小的成就,他們就會獲得滿足,教師帶幼兒游玩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小溝壑、小水流以及土坡作為一道難關,教師帶領幼兒跨過,這樣既能讓他們鍛煉身體,又能樹立他們克服困難的意志。采一些植物或拾一些小石頭等,回去制作一些有趣的玩具,再讓幼兒回歸大自然。
開展親子游戲,教師舉辦一些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活動。給他們設置一些游戲任務,例如在野外尋找一些游戲的材料。這樣,家長就有時間與孩子玩耍,與孩子進行交流,既可以使感情升溫,又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家長與孩子可以利用收集到的紙盒食品,制作一些聽筒,用紙張制作一些簡單的紙類家具。在與孩子的游戲中,既利用本地豐富的資源,又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五華是一個文化之鄉,具有一些民間藝術,舞龍舞獅、竹馬舞、提線木偶等。家長帶領幼兒去參觀認識、學習,感受民間豐富的有特色的文化。
三、依托鄉土資源,創建特色教學模式
(一)利用鄉土資源進行特色教學
幼兒園具備自己鄉土的辦園特色,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園的聲譽,又能夠讓師幼感受鄉土的氣息。例如,在園內和教室的布置,應具有當地的特色。五華縣有山有水,布置幼兒園的環境,就以五華的資源為主,凸顯當地特色。將本地的民間游戲和藝術融入到孩子的游戲活動中,讓孩子既感受本地的文化,又培養孩子和教師之間的感情。
(二)利用鄉土資源實現區域游戲
我們還充分發揮活動區的教育功能,提供各種自然材料及廢舊物品,營造具有鄉土氛圍的區域游戲。例如:在投擲區為幼兒提供帶玉米皮的玉米骨,供幼兒投擲鍛煉手臂力量;在奔跑區提供用圓木頭和竹片制作的手推車,鍛煉幼兒的奔跑能力;在平衡區提供用高低不一的竹筒做成的小高蹺、小竹梯等,鍛煉幼兒的平衡協調能力;在力量區中,利用竹竿做成拉力器、廢舊油桶做成的水桶,玩“大力士”的游戲,鍛煉手臂肌肉的力量;在投擲區,我們用廢舊報紙做成了“五彩球”,通過拋球、投球、你拋我接或自拋自接等不同方式玩紙球;我們還利用玉米葉子編織成一個個大小合適的飛盤,既美觀又實用;利用稻草和麥秸編織成“小尾巴”,幼兒可以玩“捉尾巴”的游戲。在散發本土氣息的區域活動,幼兒既鍛煉了身體,又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本土文化的熏陶,萌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利用鄉土資源鍛煉孩子能力
小孩子充滿著好奇,樂于表現。所以教師一定要為幼兒創造表現的機會,充分讓幼兒說、做、演、擺、拼等。于是,我根據鄉土資源的特性和幼兒的自身發展能力,認真搜集有關鄉土資源,引領幼兒在愉悅的環境下多聽、多看、多說、多做,幼兒便會無拘無束地參與活動,各方面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高。如,在開展“家鄉的變化”活動中,我讓幼兒通過觀察、感受爺爺奶奶所講的家鄉故事?;顒訒r,我為他們提供一些材料,充分讓幼兒使用。讓幼兒在材料中進行探索和制作,然后和幼兒們一起制作展示臺,讓他們學會分享自己的成功與快樂。我還邀請孩子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創辦我縣傳統的 “竹馬舞” 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們進行簡單的符合“竹馬舞”的裝扮,一起表演,一起學唱歌曲,增加了孩子們的興趣、培養了孩子們的各種能力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鄉土資源是“活教材”,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幼兒發展的特征,積極挖掘、開發家鄉的資源和地域優勢,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將幼兒的素質教育提高,為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更添生動性、趣味性,幼兒園的特色文化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日積月累,特色幼兒園便形成。
【參考文獻】
[1]陳坤妹.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具有園本特色的幼兒園主題活動[J].當代教研論叢,2016(4):132-133.
[2]應星星.合理利用鄉土資源,創設農村幼兒園區域特色活動[J].新課程(小學),2016(9).
[3]史瑞峰.活用鄉土資源促進幼兒情智發展[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