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榮
【摘要】通過對低年級古詩教學現狀的分析,探究低年級古詩教學中隨詩識字、圖畫古詩的方法。
【關鍵詞】古詩;識字;詩畫
中國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化最優美的篇章。作為一名小學老師,理應有責任、有義務給學生們傳授、熏陶中國古代詩歌。
一、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現狀分析
根據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教學只要學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讀”即可,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培養和大量誦讀上。那么,在低年級古詩文教學中,如何讓剛剛學會一些字詞的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美,讓他們對古詩學習感興趣,且主動積極地去積累誦讀?這對于低年級語文老師是一個挑戰。通過多次聽課及總結之前自己的教學經驗,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識字與古詩脫離
每篇古詩課文后面會安排一些“我會認”和“我會寫”的生字,這些生字是與在詩中的出現順序對應的,生字的意思與詩中所體現的意境與情感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但我們很多老師是單獨地把生字摳取出來,純粹地講生字,離開了詩句教識字。
2. 為了背而背
古詩教學只片面強調了學生單純的朗讀、背誦,忽視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發現和體驗,教學目標就只停留在了“背誦古詩”的層面,“為了背而背”。
3.教學目標有待商榷
“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成了空話。雖然老師們備課時都會寫上“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等等,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真的培養學生們對古詩的興趣了嗎?
二、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方法探究
1.隨詩識字,字里“明”詩
識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低年級學習的古詩相對淺顯易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詩句中識字,找出詩中的生字,由生字所在的特定的詩句,大致能理解字意和詩意。如學習《靜夜思》一詩時,要求識字“舉”“望”“低”“思”“鄉”。在初讀古詩、隨詩正音后,把“舉”“望”放進詩句“舉頭望明月”中,配上動作,勿需逐字逐句講解,學生馬上就能知道“舉”就是“抬起”的意思,“舉頭”就是“抬起頭來”?!巴本褪恰翱?,向遠處看”,“望明月”就是“看著天空中的明月”。再讀后半句“低頭思老鄉”,結合前半句,馬上識字“低”是“舉”的反義詞,而識完“思”“鄉”后,更能體會詩人此時的心情。這樣邊學古詩,邊識字,結合語言環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境理解字的意思,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讀懂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情感,抓字眼品詩了。
2.詩畫結合,體驗情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閱讀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古人云:“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中國傳統藝術很早就有“詩畫同源”之說,蘇軾曾論唐朝詩畫家王維畫作《藍田煙雨圖》上的題跋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王維筆下,詩和畫是相通相融的。豈止王維的詩如此,觀小學低段所接觸的古詩,多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意。讀著古詩,展開想象,腦海里浮現畫面,借助文中插圖,更能體會到詩中意境、作者情感。如一年級上冊的《江南》,這是一首漢代樂府詩,讀著“蓮葉何田田”,由腦中想象蓮葉挨挨擠擠、迎風招展的樣子,然后和學生們把這個樣子畫到黑板上,突出蓮葉的茂盛。讀著“魚戲蓮葉間”,抓住這個“間”字,及后面的“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們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畫幾條歡快的魚兒,于是小魚在蓮葉下嬉戲玩耍的情境馬上就出來了,在我們眼前又大又圓的蓮葉下,小魚一會兒游到東邊,忽然一會兒又游到西邊,我們摸不準它到底是在東邊還是西邊,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呢。反過來,看著畫讀詩,在畫中找到對應的詩句也一樣有趣。所以,在我們低年級古詩教學中,學詩離不開畫,看著畫也就能想到相應的詩句了。不管是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還是自己想象而畫,不管是山水畫,還是故事畫,都會給學生們強烈的視覺沖擊及代入情境感,因此在低年級的古詩教學過程中,詩“畫”結合,都會給學生帶給更真切的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既避免了死記硬背,又培養了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對古詩的領悟力,何樂而不為呢。
3.詩中地圖,拓寬視野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著古詩,我們不難發現,古詩中往往藏著些地名。坐上時光列車,就可以穿梭在古詩的時光地圖里,前往詩人拜訪過的地方,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如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一詩,讀到題目,就想知道廬山到底在哪兒呢?那里真的有李白寫的那樣情景嗎?這樣寫出了李白在怎樣的心情呢?我們不由得想打開中國地圖,查找廬山的位置,同時也了解了關于這里的地理知識,關于這個地方更多的人文故事、傳說等等,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這也正好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學生綜合性學習方面的要求:“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這樣的古詩有很多,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在實際教學中,低年級古詩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如角色扮演、講故事等等。不管怎樣,低年級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真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本文系暨南大學中小學教育科研項目(2019ZXY15)】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語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玉良.藏在地圖里的古詩詞[M].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