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勝 胡春華

編者按:生命在于運動。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青少年健康問題時說:“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還有身體的健康程度,由于體育鍛煉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
在足球之鄉梅州市,有這樣一位體育老師,一生熱愛體育,孜孜不倦。他叫李應聰,是梅縣區華僑中學辦公室主任廣東省首批正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嘉應學院兼職教授、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施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先進工作者、廣東省優秀班主任、廣東省優秀團干部、梅州市首屆嘉應名師、廣東省李應聰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獲廣東省體育教學比賽特等獎、廣東省體育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最高獎)、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個人先進事跡多次被《梅州日報》、梅縣區電視臺專題報道。
您認為的體育精神是什么?貴工作室在此精神下又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體育精神是一種堅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我一直遵循這種精神;作為工作室的主持人,我更希望工作室的團隊人員也能遵循體育精神,團結一致,共同努力。2017年,工作室成立,一切都是未知數,我當時的第一想法是“篳路藍縷,砥礪前行”。于是,我帶領工作室團隊人員積極開展了中青年教師的研修培訓工作,努力讓團隊人員成為當地的骨干教師、名師,并逐步成為卓越教師、省級名師、省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長路漫漫,道阻且長。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工作室制定了四個方面的原則。
第一,揚長補短。幫助工作室團隊人員及時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發展自己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短處。
第二,多方引領。制定長遠和近期目標,有意識地引引領團隊人員一步一步實現目標;布置不同的任務,進行任務引領;主持人和專家現場教學進行示范引領;舉辦專項培訓與研討活動,進行培訓引領;實施課題研究與理論學習,進行創新引領;開展比賽與實踐結合的系列活動,進行實用引領等等。
第三,積極進取。培養團隊人員勤奮、積極,上進的習慣,踐行“名需苦中來,利要勤中獲”的思想。無私地幫助學員成長并找到合適的路,提高培養效率。
第四,創新提高。教育要重視從創新中下功夫,要求團隊人員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提出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創新型方法,找到事物的內在聯系和必然規律并積極實踐和應用這些方法。
經過這幾年的培訓與學習,工作室團隊人員在迅速成長。體育專業雖然是小眾學科,但無論什么學科,經過自己的努力探索與實踐,小學科也能大出彩。因此,我建議教師們找到自己擅長的或有興趣的方向,在此基礎上保持勤奮刻苦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多看、多學習、多鉆研,多實踐。
據了解,工作室多次舉行研修、培訓、“送教下鄉”等活動,請問您當時舉行這些活動的初衷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下活動取得的成果?
人員進行研修、培訓、“送教下鄉”等,都是源于工作室的理念與目標。目標與理念是工作室發展的動力。目標我前面已經說過,理念是“求是、創新、付出、情懷”。
“求是”是要從實際出發,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碰到問題要多調查研究,及時找出問題的關鍵,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創新”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付出”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積極地付出行動;“情懷”是要熱愛教育、關愛學生,保持教學激情,多方面了解學生、欣賞學生。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抱著這樣的信念,工作室的研修培訓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省內與省外相結合,自主與合作相結合,專家指導與創新發展相結合的有效方法。比如,工作室每年組織培養對象開展集中研修活動15天以上,組織網絡學員開展網絡活動5次以上。2019年,工作室組織培養對象到浙江省嘉興市教育學院集中研修7天,為300名師生上了6次體育教學專題講座;組織網絡學員進行“中小學生排舞”的培訓;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均為梅州市梅縣區華僑中學的380多位教職工舉辦“中小學生排舞”校本培訓等。
多次到肇慶市、四會市、梅州市、梅縣區、平遠縣、興寧市等地進行“送教下鄉”活動,此外,還帶領工作室人員去嘉興市的中學送教交流,這些活動受到了當地學校老師和領導的一致好評。
每次活動結束后,工作室團隊人員會和當地參與單位積極地進行評課及教研交流活動。我作為工作室“送教下鄉”的帶頭人,極力倡導工作室的老師在工作崗位上高標準地要求自身,上好每一節課,珍惜每一次鍛煉的機會,也要為下一次送教做好準備。還要重視集體備課與磨課,這是上好一節課最基本的條件,同時名師的指導也不可或缺?!按u連磚成墻,瓦連瓦成房”,工作室集體的力量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成就更多體育名師。
您有30多年千人操(或舞)訓練的一線經驗,出版過29萬字的《中學生排舞》專著,雖然千人的中小學生排舞難度大,但您的排舞卻很成功,請談談您對排舞的感想,并分享一下訓練方法。
一個學校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每個學生的體育基礎、體質、個性和品質等都不相同。因此,排好一個舞,關鍵是要了解學生,尤其是學生心理。
比如說要排一個千人舞,要達到很好的效果,但學生各方面存在差異,不能要求學生身體協調性、心理等一致,就必須要求這個項目具有包容性,能適合不同性別、年齡、基礎、體質的學生參與運動。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創作和編排舞蹈時可以強調手腳動作的一致性,但也要允許臀、腰和軀干動作的差異性。這意味著基礎不好的學生,著重訓練好手腳動作,基礎好的學生則可增加頂髖、扭腰的動作,追求身體的“S”形曲線美與舞姿本身的美。通過這種平衡差異性的方法,基礎好的學生能“吃得飽”,基礎不好的學生可以“吃得消”。
關于訓練,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方法,我分享幾種我常與工作室團隊人員探討并付諸實踐的方法。
(1)動作到位訓練法,這種方法需要訓練學生抓準每一個節拍。教師可以先通過口令訓練,口令要短促,學生動作要快速。再通過音樂進行動作訓練,在音樂環節,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跳,同時提示動作,可以改善一些學生想跳不敢跳或者害怕出錯的心理,也利于排舞動作的整齊與位置的迅速確立。
(2)鼓勵欣賞訓練法。教師在排舞訓練中要多鼓勵、欣賞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訓練,切忌批評或者打擊學生。
(3)教師激情訓練法?!爸腔圩畲蟮某删?,也許要歸于激情”,教師要保持樂觀,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因為學生對老師的情緒與行動會耳濡目染。所以,在訓練時,老師要充滿激情,以此吸引、帶動、感染學生,從而集中學生精力,提高訓練效果。
(4)基本動作訓練法。在排舞訓練中,經常出現手腳或者其他部位不協調的問題,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專門對手、腳、頂髖等基本動作集中訓練。
當然,除了這些方法還有微笑參訓法、節拍分解法、打點訓練法等,工作室已有多名人員能合理運用這些排舞方法。無論用何種方法,千萬不能為了完成目標,不注意休息時間,導致學生身心疲勞。教師要有非常清晰的學生立場和學生觀,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定,調整教學方法。
提升老師的專業水平一直是您的追求,請您談談近年來貴工作室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您的心得。
工作室這三年確實進步很大,得益于團隊人員的共同努力。我也十分榮幸能和高校專家、教授、院長杜光寧,市教研員、高級教師黃昆鵬,區技術專家陳光明,助手、高級教師郭藹梅,助手郭艷蘋老師等一起為工作室出謀劃策,推動工作室的發展。
人才培養方面。2018年至2020年,工作室培養了正高級教師2人(網絡學員),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2人,梅州市優秀教師2人;省級培養對象10人,市級骨干教師85人;出版專著1部(網絡學員),出版市級培訓教材2部;培訓了2000多人次的教師(干部);網絡工作室有學員170人,網絡工作室有資源400多份,微課40多節,點擊量達5萬人次。
課題研究方面。工作室有省級課題3個,市級課題6個。工作室的成員和培養對象均主持或參與省市級體育科研課題的研究,取得了梅州市內有較大影響的成果。2019年,工作室成員的教學成果獲得廣東省一等獎;2018年,工作室的教學成果獲得廣東省二等獎,12月獲得廣東省創新成果三等獎。
教學研究方面。我們積極開展體育教研活動,獲得省市級獎勵。2018年6月,2人獲得廣東省體育教學技能大賽廣東省一等獎,5人獲得廣東省二等獎;8月,2人(學生)獲得廣東省運動會冠軍,3人獲得廣東省運動會獎;2018年8月,2人獲得廣東省論文二等獎;2019年省報刊發表體育論文11篇。近三年每年組織培養對象開展縣級以上匯報課活動。
我一直相信天道酬勤,正因為“勤”,工作室才能在四年內成為名師工作室,取得一定的成績。著名科學家、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一次演講中說:“很多人會謙虛地說‘我的成功完全是機遇,但你千萬不要相信。任何人不付出時間,一定不會成功。”教師專業成長應該有方向,有目標,有計劃,有反思。專業的教師與普通的教師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總想超越曾經的自己。今后,我們依然會攜手共進,繼續堅持“求是、創新、付出、情懷”的理念,培養出更多能為學校、社會、國家作貢獻的體育人才,打造更高一級的體育名師工作室。
作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您覺得工作室的意義是什么?您對自己的成長與思考是什么?
名師工作室是一群有成長意愿的教師群體,是因為共同愿景集結而成的學習共同體。工作室內部有寬松而民主的彈性管理,團隊人員之間相互學習的需求在工作室活動中能得到滿足,在各自成長的同時,也能逐漸實現團隊的共同愿景。
我從教34年,我的專業成長之路告訴我:教育需要藍天的澄凈,大海的廣博,更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自己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還要經常思考,善于發現學生的優缺點,在實踐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用更積極的態度,更真誠的付出,更科學的技術去面對日常工作。最重要的是善于用更高的站位,更寬闊的胸懷,更廣博的視野去理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