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歡

〔內容提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其他形式改革存在明顯的差異,其更加注重全局性、綜合性與體系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基于改革發展理念的綜合性創新,促進了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理論框架的重新構建,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本文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邏輯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政治經濟學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思想的提出極大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的發展,并且對于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也產生著相應的積極影響。新時期,我國全面推進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的全新改革理念和改革發展思路,能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的現實基礎,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新時代背景下進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我國全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為實現經濟的高效增長和可持續增長,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效率和質量得到進一步增強,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的設定涉及到多方面的任務,即對經濟增長潛力和活力的有效釋放,促進資本、創新、勞動力等資源實現多元化供給的目標,從而促使資本、創新、勞動力等資源逐步達到充分發展狀態,實現對生產要素價值的層層轉化,在釋放經濟活力的前提下保障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市場主體的發展動能,增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綜合盈利能力。與此同時,重點進一步強化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發展高效性和共享性能得到顯著的增強,促使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在供給和需求得到有效匹配的情況下,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升級需求。在此基礎上,要認識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對生產結構實施科學化的調整,保障能激活產業發展活力,借助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發展效率和水平得到進一步增強,加快經濟、生態等的整體性發展水平,促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進入到全新的發展狀態。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協同創新
對于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進行分析,在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科學化發展不是對原有的制度和秩序進行完全的摒棄,而是在對原有制度進行改革創新的前提下,針對一些在改革發展方面形成的經濟問題或者經濟危機等實現關鍵性的制度調整和優化,按照需求側管理需求的變化對現有制度結構進行優化和創新,保障管理效能得到顯著的提升。在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要堅持中長期的發展目標,有效推動多種改革要素的有機協同,從而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效能。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發揮需求側管理方面的積極影響作用,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化發展;另一方面要按照需求側管理要求的變化制定全新的管理方案,從而形成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帶動作用。在拉動消費升級、促進供給創新的情況下,逐漸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遇到的問題,促進投資效率得到顯著的增強,對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短板性問題實施科學化的處理,從而為產品或者服務的創新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增強改革的穩定性和長效性,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生變量
按照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中應將要素供給作為內生變量,并以此為基礎使經濟發展獲得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尋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在具體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從生產、分配等環節踐行所有制思想、競爭體系建設,并從全局著眼,全面分析涉及到的問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的優化開展,從供給側內生變量角度制定建設措施,彰顯內生變量的作用,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發展效能。在工作實踐中,要將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為首要工作,結合勞動力資源要素、技術資源要素和資本資源要素的提升需求,夯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源泉,并以此為根本出發點開展各項工作,實現對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使社會生產方面勞動力的參與度、技術支持度以及資本的協調度都能有所提升,實現產業高端邁進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優化資源配置工作,改善傳統資源配置情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效果。在工作實踐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對資源的利用潛能進行充分的挖掘,實現對經濟發展活力的有效釋放,從而保持經濟發展的后勁動力。在組織實踐中,要將促進生產結構的調整、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等作為重要的措施,倒逼產能過剩企業改組和創新,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實現企業經營自主化,促進企業發展競爭力得到不斷的提升,為新時期企業建設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機制
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影響,我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將主要工作機制定位于尋求經濟運行效率的高效化發展。在具體工作實踐中,要重點結合制度保障和機制的運行進行分析,形成結構供給、制度供給和政策供給的全新發展模式,在資源要素供給充分和市場配置優化發展的前提下,使經濟運行效率保持持續穩定提升的發展態勢。
1.結構供給。借助結構性改革有效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對體制矛盾問題的合理化處理。結構的優化和創新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改革工作的科學化發展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全新的發展空間,消解經濟發展方面涉及到的主要矛盾,避免資源要素市場割裂、中國轉變發展方式進程緩慢、產業發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響,實現對資源要素價值的進一步釋放,從而有效推動資產供給和配置效率得到不斷的提升。
2.制度供給。即發揮制度作用促進政府職能的合理化轉變,突破市場束縛促進制度安排的貫徹落實。在工作中,要將資源要素有效供給市場制度以及資源要素有效配置市場制度進行完善,發揮市場經濟制度的支撐作用,提高市場經濟發展成效。
3.政策供給。即為了能實現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的合理化處理,應構建整體協調的政策體系,從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發揮政策支持作用,在科學財政政策、活力政策、產業發展結構引導政策、市場主體導向政策、政府公共服務政策、防范風險政策等的共同作用下,發揮政策供給的效能,推動政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取得顯著的成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發揮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發展,推動完善改革體系的構建,能夠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的總體成效。因此,要重點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思路進行準確的定位,并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系統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化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
責任編輯: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