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滿輝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創設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就需要在閱讀教學方面進行一定的改革。
現行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由于每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心理發展規律、閱讀能力、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等都存在著差異。因而,要想實現個性化閱讀教學,教師要提出個性化的閱讀目標,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體會。當學生的思考出現極端化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價值觀前進。但是反觀當前的閱讀教學,仍然是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教師按照傳統的閱讀方式,把閱讀知識完完整整地講述給學生。這時候,學生成了一臺“儲存機”,把教師的觀點原封不動地轉移到自己的大腦里。這是影響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致命點。
因而,筆者認為,要實現新課程標準下個性化閱讀教學,就必須重新梳理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提出要求和應對策略。
一、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錢理群認為:“語文教學的理想狀態是:自由的對話,自在的交流,心靈的溝通。作為共同的思想與文學的探討者,我們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不可以代替他們思考和選擇。”從中,我們可以明確知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可以自主地進行學習,探究各種問題,從而獲得一定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讓他們在閱讀中展示個性,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當他們的感受和理解背離了當代社會發展的主流時,教師要給予引導。
小學階段是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關鍵期。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孩子的個性發展,而不是抹殺他們。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試想一下,在講授《泊船瓜洲》時,“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字用得好不好,其實詩人一開始是用“到”“過”“入”“滿”,后來才改為“綠”,你覺得這樣改好不好?面對這一道問題時,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便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實現個性化發展的要求。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用模式化的解讀“綠字是最好的”,去代替學生的思考,勢必會抹殺學生的個性發展。
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使得新課程標準對于閱讀教學也不斷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現行課標下的個性化閱讀教學
無論是從語文學科的性質出發,還是從學生的角度著想,個性化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都尤為重要。梳理不同時期的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每個時期的閱讀教學要求都不相同。現行的新課標明確地提出了個性化的閱讀教學。這一觀點提出,對于閱讀教學而言是一大創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而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明確要求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現行課標要求學生們在實現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
三、應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首先,教師要設計出具有與文本所表達的人文思想保持一致性又可以體現個性化閱讀的內容。教師在反復鉆研閱讀文本的同時要結合每位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個性發展特點,從中設計出具有個性化閱讀的內容。但是教育者要明白所設計的內容并不是漫無目的地一味迎合學生的興趣,而是要與文本所表達的人文思想保持一致性。比如,在教學《成長》這篇課文時,教師請學生們按照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一讀,找出描寫小男孩約翰的句子,找出來后多讀幾遍,談談感受。這時候,學生們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邊讀邊寫下自己的感受,能夠基本上實現個性化閱讀的要求。之后再進行情境創設,問學生們:“如果你們是約翰,面對那兩根送來的香腸,你們會怎么做?”這時,學生們能夠積極地動腦思考并大膽主動地說出自己的體會、理解和看法。面對學生們的獨到見解,教育者要進行適當的引導,避免脫離文本。
為進一步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教師應該試著跳出文本,在課內外的討論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文本的深意。比如,在學習《小澤征爾的判斷》這篇課文時,教師進行閱讀延伸,出示了一篇《小澤征爾的一次下跪》文章來進一步地體會小澤征爾為什么能果敢地做出判斷,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切地體會到他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所以,要想實現個性化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集思廣益,設計出具有個性化閱讀的內容。
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差異,促使學生得到獨特的體驗,進行多元解讀。一般而言,對于文本的解讀,在學術界早有定論。但是,對于文本的解讀,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得到另一番體驗。比如,王君老師執教的《短文兩篇》中的《陋室銘》和《愛蓮說》,通過引導和探究,對這兩篇文章有了新的解讀。從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他們的相關詩句這一角度出發,可以得出了一個結論;周敦頤、劉禹錫等中國知識分子都把兼濟天下作為自己的生命追求。從王君老師的這個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善于把疑惑點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對關鍵的句子進行多元的解讀。
最后,個性化的閱讀教學要實現個性和共性的統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個性化閱讀教學的誤區是容易使學生們以為只要大膽地表達看法即可。其實個性化閱讀也要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比如說,有一位教師執教《項鏈》時,在總結環節提問:這是一篇關于( ? )的小說。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們討論得非常激烈。他們認為這是一篇關于追求的小說,這是一篇關于人性的小說,這是一篇關于追求夢想的小說,這是一篇關于命運被捉弄的小說……從學生的回答來看,他們都認為馬蒂爾德是一個無比虛榮的人,正是由于她的虛榮,她的錯誤的追求才導致一系列的悲劇。當學生們毫不猶豫地把錯誤的根源指向女主人公時,教師引導學生考慮當時的背景。最終,學生明白了原來是金錢至上的社會導致了女主人公的悲慘遭遇。
總之,為了實現個性化閱讀,教師要設計出具有與文本所表達的人文思想保持一致性又可以體現個性化閱讀的內容;尊重學生的差異,進行多元解讀;實現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君.青春課堂——王君與語文教學情境創設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錢理群.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