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靜



一、學校教學改革背景
在全國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自主地位已成為教師的共識,追求課堂高效已成為教學導向。“自主”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堅持以學為主、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評教的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白灾鳌笔恰拔鍖W”課堂的靈魂。“高效”是最終目的,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價值追求。
據此,本校創造性地提出了“5+3” 自主高效教學模式。
該教學改革在本校已經實行了四年。自從該模式在各個科目中推廣開來,學生們的自學能力、研學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二、“五學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的探索
筆者以本校的“五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作為標準,不斷探索在物理課堂中的實際應用,把理論和實際教學過程相結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以高中物理選修3-1中的《3.4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為例,對“五學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的探索思路進行說明:
(一)第一環節:啟學——啟發學習欲望,啟動學習任務
新課部分(第一課時),既要把基礎內容教到位,更要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后續的內容打下好的學習基礎。設定了以下五點作為本課的學習目標:
1.了解“電磁炮”的秘密;
2.認識“安培力”;
3.會用左手定則確定安培力的方向;
4.熟練掌握勻強磁場中安培力的大小的計算;
5.制作一個迷你直流電動機。
五個學習目標,邏輯鮮明、層層遞進。先由電磁炮引入新課,結合本班“日語火箭班”的特點,拋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日漫《某科學的電磁炮》中的女主角擁有著把子彈變成電磁炮的超能力,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到電磁炮的威力,并由問題“是什么力推動了炮彈的發射?”導出了新概念——安培力。但為了更加清晰把目標展示出來,把學習目標縮略到僅剩兩點,給學生做出提醒:這節課的學習就是要把這個知識網絡豐富起來。
1.了解“電磁炮”的秘密;
2.認識“安培力”。
(二)第二環節:探學——探究學習任務,探討學習重點
把學習的權利充分還給學生,要求學生獨立探究學習任務。之后,小組合作探討學習重難點,發揮“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作用,以學促學。同時,要求教師走進小組進行指導,及時掌握學情。
安培力的方向和大小是本節重點,弄清安培力、電流、磁感應強度三者方向的空間關系是本節難點。在2個探學環節的教學設計中,必須緊緊圍繞著這兩個中心。
1.探學1
在探究安培力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改變傳統的方法:“做出四次實驗,讓學生歸納出規律,再告知左手定則”或者“直接用三維立體動圖表達左手定則”。為把F、B、I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決定動手制作立體模型。
從第一個實驗現象出發,先把三維立體模型制作出來:用不同顏色的箭頭代表三個不同的物理量,插在表示通電導體的塑料泡沫上,展示出第一個實驗結果。
在利用控制變量法做出第二、第三、第四個實驗現象后,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發現:只要把該模型做出一定的旋轉,就能滿足實驗結果。此時,向學生拋出問題:能否把該模型時刻帶在身上?由此順理成章地推出“左手定則”。
這個探學環節,師生一起攜手完成了這個探究,相信學生能對左手定則有很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2.探學2
在探究安培力的大小計算公式時,因為已有本章第二節的知識內容作鋪墊,這部分就可以完全讓學生實現自主探究了。按照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路研究,只要學生能結合磁場與通電導線垂直、磁場與通電導線平行這兩種特殊情況,想到磁感應強度是一個矢量(能進行合成與分解),學生是完全能獨立把安培力大小的計算方法推導出來的。教師只需在學生進行推導后,進行適當地點撥,提出等效替代的科學思維方法,以及通電導線的有效長度等,使學生對該問題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第三環節:賞學——賞析學習成果,賞識學習伙伴
此環節首先對各學習主體(下轉第27版)(上接第26版)的探學的成果(知識結構、創新發現、解法思路)進行展示賞析。賞析范圍可以是小組內,也可班內。其次是賞優,師生要善于發現各學習主體在探學和賞學過程中表現出的優點、亮點,并及時進行激勵欣賞或引導學生賞識和學習同學優點。
本節課設計了兩個賞學的環節,是與后面的評學環節聯系起來的,第一個是“熟練運用左手定則判斷安培力的方向”,第二個是“熟練掌握安培力大小的計算方法”,分別對應著本節課的兩個重難點。都是由學生分組上臺展示他們的風采。
(四)第四環節:評學——評述知識結構,評點主體表現
此環節倡導師生使用思維導圖,即可學生評點,也可老師評述。生評重總結、重歸納,是自悟;師評重思路、重方法、重規律,是他悟。
在結合本節學習目標的前提下,使用思維導圖對本節所有知識點進行總結,知識的脈絡、結構借由一個清晰的圖像呈現在學生面前,帶動學生主動整理知識,是對本節課內容的整理和升華,并要求學生課后復習時畫出思維導圖,建立屬于他們自身的知識網絡。
(五)第五環節:拓學——拓寬知識體系,拓宇主體能力
此環節旨在實現從課內到課外,從知識到能力的有效延伸,使學生從“懂”到“會”,從“會”到“用”,最終提高學生素養,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筆者設計了三個小實驗作為拓學環節的活動:
1.制作小型的直流電動機
作為班主任,借著臨近感恩節的契機,筆者把該實驗做了個小小的包裝,用兩根導線分別圍成心型,取成品名為“心心相印”,讓學生制作好之后拿回家送給父母做小禮物,并向父母解釋說明實驗的原理。既是一個動手操作的練習,更是一個要學生學會常懷感恩之心、用行動表達心意的機會,把學習融入到生活中,把愛用科學表達出來。
2.通電導線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結合本章第一節的內容,除了磁體能產生磁場,奧斯特的實驗證明了通電導線也能產生磁場。由此教師推出問題:通電導線之間是否存在作用力?學生經過思考,并觀察演示實驗,能得出肯定的答案。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實驗結果,如何去進行分析,需要通過這個拓學的訓練。先讓學生思考、作圖、討論,再由教師進行講解、提煉,把學生的思路理清,為其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3.旋轉的液體
讓學生通過“猜一猜、做一做、說一說”三個環節,激發他們學習更多知識的興趣。本實驗的具體解釋說明涉及到“力矩”的知識,這是高中課本上沒有涉及的。通過該實驗,引導學生去通過翻閱課外書、上網查資料等自學的形式,了解更多物理知識。物理的世界是很廣闊的,只有靠學生自發性地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才能在科學研究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四)課后練習,緊扣“三清·三練”
“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要求學生做到 “課堂上能解決的不留到課后”“本周能解決的不留到下周”“本月能解決的不留到下月”,及時清理學生疑難,鞏固學習成果。
“三練”即“早練、晚練、周練”。要求學生充分利用“三余”時間(早晨、晚上和周末),進行適當的基礎題熱身訓練。這一措施有利于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品質,及時檢查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打好學習基礎。
三、教學反思
“五學課堂”的模式在物理教學中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無論是課前的準備、課堂的學習、課后的拓展,都能拉近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物理學習中來。啟發式的探學環節若能在更多的學科課堂中長期使用,相信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其良好的科學素養。這個模式有其突出的優勢,但也需要一線教師更多地去摸索、去實踐,繼續完善這個模式,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