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當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五十二號公布,自明年9月1日起施行,現行的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承受的單位和個人為契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規定繳納契稅。這是我國稅制改革、地方稅改革和房地產稅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計劃項目之一。
起源于東晉時期的“估稅”
我國契稅起源于東晉時期的“估稅”,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當時規定,凡買賣田宅、奴婢、牛馬,立有契據者,每一萬錢交易額官府征收四百錢即稅率為4%,其中賣方繳納3%,買方繳納1%。
據《隋書·食貨志》記載,“晉自過江,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也就是說,當時的契稅——散估,稅率為4%,賣家承擔3%,買家承擔1%,和現在契稅實行3%~5%的幅度稅率非常接近。跟今天的契稅相比,東晉“散估”征收對象有些不一樣:“散估”既針對不動產,也針對大項動產,今天的契稅則只針對不動產;納稅人也不一樣:“散估”是買主攤一份,賣主攤三份,今天的契稅則要求買主單獨繳納。除此之外,它們沒有任何區別,譬如都是以財產價格作為計稅依據,都是按比例稅率征收。
北宋開始以保障產權為由征收
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開始征收印契錢(性質上是稅,只是名稱為錢)。這時契稅不再由買賣雙方分攤,而是由買方繳納了。同時,北宋規定:繳納期限為兩個月。從此開始以保障產權為由征收契稅。以后歷代封建王朝對土地、房屋的買賣、典當等產權變動都征收契稅,但稅率和征收范圍不完全相同。比如,隋唐稅率是5%,宋代為4%,元明清三朝以3%為主。不過這只是大致的情況,一旦朝廷錢不夠花了,就會增加稅率。
以宋朝為例,北宋初年,契稅是按2%征收,到了宋朝中期則翻了一番,變成4%,后來跟金國開戰,增加到6%……南宋則更厲害,宋孝宗在位時,“人戶合納牙契稅錢,每交易一十貫,納正稅錢一貫”。花十貫交一貫,說明稅率漲到了10%。有必要說明的是,這10%還只是“正稅”,如果你想在南宋合法地買一套房,要交的稅費還應包括“契紙本錢、勘合錢、朱墨頭子錢、用印錢……”南宋初年官員洪邁曾說:“官所取過多,并郡邑導行之費,蓋百分用其十五六。”可見稅款大概相當于購房款的15%。
另外,不按規定繳納契稅,是會被罰的。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傳教士利瑪竇在順承門(今宣武門)附近買下一所大房子,修建禮拜堂,但他沒有去有關部門繳納契稅。根據《大明律》:“凡典買田宅不稅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一半價錢入官。”好在利瑪竇與明朝王室成員、朝廷各級官員交情不錯,最終,他利用戶部官吏的關系,繳了一筆可觀的滯納金了事。
中華民國時期的契稅條例
中華民國成立后,于1914年頒布契稅條例。規定稅率為:買契9%,典契6%。另外,還有一些免稅規定:官方、自治團體和具有公益性的法人在買賣、典當土地房屋時免納契稅。1917年,北洋政府將稅率改為買契6%,典契3%,各省征收附加稅,但以不超過正稅的1/3為限。
1927年國民政府公布驗契暫行條例及章程,將契稅劃歸地方收入。在1934年國民政府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上,通過了《契稅辦法四項》,要求各省整理契稅,規定買契6%,典契3%為稅率高限,附加稅以不超過正稅的一半為原則。至此,契稅稅率在全國統一起來。1940年,國民政府公布《契稅暫行條例》,將稅率改為買契5%,典契3%。1942年修改《契稅暫行條例》,將稅目擴大為買賣、典當、贈與和交換,后又增加了分割和占有兩個稅目。由于契稅是以保障產權的名義征收的,長期以來都是納稅人自覺向政府申報投稅,請求驗印或發給契證。因此,契稅在群眾中影響較深,素有“地憑文契官憑印”、“買地不稅契,訴訟沒憑據”的諺語。
“七十年磨一劍”
新中國成立后,政務院于1950年發布《契稅暫行條例》,規定對土地、房屋的買賣、典當、贈與和交換征收契稅。1954年6月11日,財政部奉“政務院 (54) 政財習字第48號批示的(54)財農范字第58號通知”對條例進行修改。該條例適用范圍是:鄉村以完成土地改革地區為限,城市全國通用。條例規定的納稅人是土地房屋買賣、典當、贈與或交換契約的承受人。征收機關為土地房屋所在地的縣(市) 及相當于縣(市) 的人民政府。契稅稅率是:買契稅,按買價征收6%;典契稅,按典價征收3%;贈與契稅,按現值價格征收6%。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土地禁止買賣和轉讓,征收土地契稅也就自然停止了。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國契稅征收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
改革開放后,國家重新調整了土地、房屋管理方面的有關政策,房地產市場逐步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為適應形勢的要求,從1990年開始,全國契稅征管工作全面恢復。恢復征收后,契稅收入連年大幅度增加,從1990年的1.34億元增加到1997年的36億元,成為地方稅收中最具增長潛力的稅種。但由于《契稅暫行條例》立法年代久遠,很多規定與當前的實際情況相脫節,實際工作中難以操作和執行。從1990年起,國家著手開始了《契稅暫行條例》的修訂工作。其間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數易其稿。1997年7月7日,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契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2019年3月2日,國務院曾對該條例略作文字修改。2019年12月23日,契稅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