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玲玲
摘要: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促進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專業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體現。專業認證可以有力促進工科院校辦學理念的轉變,促進專業內涵式發展,促進教學督導模式的轉型和質量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專業認證;工程教育;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提升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影響我國工程教育發展與變革的關鍵環節。近代以來,我國教育理論先后向蘇聯、德國、日本、美國等國看齊,簡單移植雖然可以暫緩我國教育理論的缺失,但是長期的拿來主義傾向卻也助長了研究者的思維一隋性,使得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隔膜日趨嚴重,進而成為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理論發展的阻力。因此,為了應對舶來教育理論的侵襲,有必要逐步提升文化自信與教育自信,反思我國優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建構出本土化的教學評價理論。以評價教師“教”為中心的經驗式傳統教學評價及教學督導模式未能良好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并沒有促進教學質量的質的改變,有時甚至產生消極作用,而依托專業認證的工程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可促進專業內涵式發展。
一、教學評價研究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今,關于教學評價理論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積累階段和發展階段。早期的課堂教學評價大量依賴實踐經驗,缺乏理論指導。以普渡大學的新人職教師課堂教學準入標準為例,包括“1.講課有激情,精神飽滿”;“2.講課有感染力,能吸引學生注意力”;“3.對問題的闡述深入淺出,有啟發性”;“4.對問題的闡述簡練準確,重點突出,思路清晰”;“5.熟悉內容,運用自如”;“6.講述內容充實,信息量大”;“7.教學內容能反映或聯系學科發展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成果”;“8.能給予學生思考、聯想、創新的啟迪”;“9.能調動學生情緒,教學互動,課堂氣氛活躍”;“10.能有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10項指標,研究發現,普渡大學的指標存在重復、邏輯混亂問題,比如“1.講課有激情,精神飽滿”與“2.講課有感染力,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本質上是一個意思,而指標5.6.7都是關于教學內容的,重復、交叉,缺乏可度量,缺乏邏輯,有著經驗主義傾向。
目前,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基于國外教育理論的多元智能評價體系或教學質量管理系統平臺搭建,而工具的智能并不能彌補舶來教育理論與我國現實實踐之間的“鴻溝“,這些評價數據也是不科學的。所以,教學評價指標的建構并非是否有理論基礎,或有數據支撐,而是要看所建構的理論是否適合,是否實踐可行。
二、工程教育教學評價指標建構
依托專業認證的工程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是以成果為導向,融入學校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全過程中。首先,專業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企業人才需求及學生未來發展修訂人才培養目標。其次,加速“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教學設計與實施緊密圍繞促進學生達到學習成果來進行,隨之帶來的是項目式、探究式、研討式等課堂模式的普及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最后,促進傳統督導體系的變革和質量文化的形成,教學督導從簡單的聽課和跟蹤教師授課技能轉向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達成的人才培養全過程評價,“重視持續改進提升,實現質量管理體系閉環”將成為教師的共識。
三、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課程系統
依托專業認證核心理念促進專業的交叉融合。認證要求專業“有公開的、符合學校定位的、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定期評價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并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評價與修訂過程有行業和企業專家參與,推動專業面向產業需求開展建設。強化成果導向理念,促進課程體系建設。一體化設計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是專業認證的一個明顯特征,要求課程體系與人才發展形成整體,驅動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和課程內容的迭代更新。注重學生能力培養,解決“工程問題”是專業認證體系對專業人才培養的能力要求,帶動了從知識出發到強調能力的轉變,能力要求作為重要內容納入課堂大綱,教師摒棄以往知識記憶型和知識灌輸型的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考核。
畢業生質量調查顯示,學生在校期間得到了關于職業規范、社會責任感方面的良好培養,進入企業后能夠自覺理解并遵守相應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履行責任,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強化了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強調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企業對此高度認同。
四、結論
實踐證明,專業認證能夠有效強化當前的工程教育水平,促進專業內涵式發展,促進教學督導模式的轉型和質量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促進專業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該評價體系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蔣敏蘭,張長江,沈建國,等,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大學教育,2020(0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