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
問題緣起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廣大中小學生的假期生活,也改變了學生們在家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學生居家學習成為了中國教育進入4.0時代的一次預演,也是學生步入未來學習的一次提前彩排。
“教育4.0”是曾受聘于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的劉濯源老師,在2015年舉辦的“亞太品牌教育模式發展高峰論壇”(APEF論壇)上提出的概念。它是以互聯網為信息載體及傳遞管道,以智能終端與移動智能終端為人機交互界面,以滿足學習者心智體驗及促進其心智發展為目標,以他組織(權威組織)結合自組織(學習社群)為組織形式的教育形態。
教育專家認為,隨著互聯網及智能終端設備的迅猛發展,人類文明從“機器工業文明”時代跨入“信息智能文明”時代,教育也即將從3.0時代邁進4.0時代。由于知識與技術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智本”將代替“知本”,“學力”將重于“學歷”,教育目標正從“傳遞知識”走向“發展心智”。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術在教育變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反觀這次疫情給教育帶來的“大版本號”的迭代,恰恰是“互聯網+”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前提、是基礎、是保障。
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在停課不停學期間,通過“北京數字學校”目前上傳了160余節微課,其中每一科、每一課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說信息技術讓各種因素從獨立走向聯合,虛實交融,共生共進,正在形成一個全新的生態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生態下,重知識的學習方式將會被重智慧的學習方式所取代,認同個人的學歷將會被認同個人的學習能力所取代。經過實踐,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網絡微課是在特殊時期,學校開展教育教學至關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與傳統的學校學習不同,它更具開放性,讓知識失去了邊界,借助流動性更強、連通性更高、互動性更好的互聯網,每個人都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無障礙的學習、互動、溝通和交流。教育正在“世界是平的”和“世界是開放”的新形勢下重構。
那么,什么樣的微課才是一節好課呢?問題看似簡單,但又值得深思。
趣味引樂學
題目引興趣? 微課作品的題目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心情和效率,同時也會影響這節微課的點擊率。現在很多的人都是碎片化學習,如果微課的題目不能在學生看到的第一時間就想去一探究竟,那學生就很可能就會把這節課放到自己學習列表的最后去觀看了。因此,對于微課題目的類型有以下幾種可供參考:提出疑問型、自問自答型、呈現主題型、系列課程型、個人系列型、聯系實際型。
包裝引興趣? 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師自身層面,都不可能僅僅是錄制一兩節微課就到此為止,應該通過不斷的摸索與實踐,將微課資源一點點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體系的建立起來。這就需要我們為自己的微課進行適當的包裝,彰顯出課程的品質和制作人的用心。一是可以在每節微課的開頭和結尾加入統一的開場白或結束語。二是微課中所展示的幻燈片盡量保持風格一致,至少也要在一個系列主題中保持一致。此外,幻燈片風格的顏色最好與主題一致。
方法助善學
設計有方法? 《論語》中有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在開始錄制微課前,要先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如何組織和安排課程的架構。只有前期的準備足夠充分,后期的錄制才會事半功倍。對此,我總結出以下兩種微課的設計模式:一是提出問題——知識點講解——學生動手練習,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模式,多用在理科類微課。教師可以在微課開始時,通過或拋出一個時下的熱門新聞,或說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呈現一段有意思的視頻等方式來引出本課要解決的問題。二是按照事件的脈絡融會貫通,這也是一種常見的模式,多用在文科類微課,教師根據書籍或文章的脈絡按圖索驥,逐步展開。
錄制有方法? 在錄制微課的時候,一些小技巧往往會給我們的微課增色不少。
一是語言生動,除專有詞句外,盡量以口語交談的方式,也可以適當使用網絡用語,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二是在微課教學時適當引導學生做些動作,通過活動身體緩解學生的疲勞。三是在某些情境中可以適當加入背景音樂,音量適當,切不可蓋過教師授課的聲音。四是微課中的幻燈片內容盡量采用直接呈現的方式,非必要不使用動畫效果,防止學生的思路被帶跑。五是在配有手寫板的情況下,可以在空白頁面直接書寫板書或解題思路,讓學生直觀看到每一步的過程,有助于他們的思考。六是在授課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嗯、那個、就是”等詞語。七是要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學會、掌握、了解一個方面知識或技能,微課的時長一般在10-15分鐘,時間過長會導致學生無法全程集中注意力。
另外,要想做出一節讓大家喜聞樂見微課,除了自己盡心琢磨以外,還可以在各視頻平臺觀看其他教育網紅媒體人的課。學習他們的講課方式、語氣語調、幻燈片的設計等。
總而言之,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注重開放、協作、分享與合作。不管是現在環境下的網絡教育,還是之后會恢復的非網絡教育,它們最終將融合到一起。今天我們的教育是開放式、場景式與體驗式的教育,突出的表征是跨界及融合,學習不僅發生在有形的校園,教學過程也將融入更多的社會元素。總之,教育不僅僅是能學到什么,而且是怎么學,學了能改變什么。
(作者單位: 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