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明
摘要:從“產出/投入”關系式中考察項目投資效益,可采取: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追求投入最小化,以此指導國企的項目投資活動。從中所具化出的投入最小化目標的實現途徑便是根據投資項目的資本有機構成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并在資源集約化配置中提升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
關鍵詞:項目;國企;投資;效益
在國企改革背景下需要不斷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其中提高國企項目投資效益成為重要途徑之一。從“產出/投入”關系式中考察項目投資效益,理論上可采取兩個途徑:1.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追求投入最小化;2.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追求產出最大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下,以及基于我國實體經濟目前的發展狀況,應以第一個途徑來指導國企的項目投資活動。從國企組織資源視角認知“投入”,其主要由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構成,且財力資源是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之間的潤滑劑,從中所具化出的投入最小化目標的實現途徑便是根據投資項目的資本有機構成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并在資源集約化配置中提升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由此便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一、框架分析
(一)價值構成
在經濟學層面可以將項目的價值構成定義為c+v+m,其中c為不變資本v為可變資本m為經濟剩余。不變資本為國企用于采購生產資料時的資本,在項目中可以具化為專用性設備、原材料、能源等;可變資本為國企用于購買勞動力時的資本,在項目中可以具化為工程技術人員、施工人員的薪酬。在項目價值一定的情形下,則需要從項目投資利潤率(P'=m/(c+v))中評價項目投資效益。為獲得滿意的項目投資效益,在P'的表達式中應努力壓縮項目資金在c和v中的投入,此時就需要進一步從資本有機構成中把握c與v的合理比例。
(二)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的資本的價值構成,表達式為c/v,需要在歷史視域下認知國企項目的資本有機構成變化趨勢。在“互聯網+制造”的新型制造體系中,信息化、智能化成為國企項目建設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智能化極大節約了勞動力的投入,所以使c/v有逐步提高的趨勢。從這一經濟原理出發,在項目建設中的人工成本具有較大的壓縮空間,但此時又對項目建設人員的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P'=m/(c+v)的分子分母同除以v,分子構成了剩余價值率m'=m/v,分母構成了c/v+1,這就意味著在項目資本有機構成保持不變的情形下,需要提高m'以提升投資效益,而提高m'的途徑之一便是通過提高員工的崗位能力從而提升其勞動時的緊張度。
(三)資本循環
資本循環為國企項目投資效益評價提供了動態視角,這里將引入資本循環公式G-W…P…W'-G'。根據資本循環原理,項目資金在時間維度上將先后經歷采購環節、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同時,項目資金在空間維度上還需按比例分別處于采購環節、生產環節、銷售環節。由于國企諸多投資項目存在建設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的特征,所以資金在生產環節停留的時間較長,且處于生產環節的資金量也最大。顯然,生產環節影響著資本的循環速度,直接制約了國企項目投資的資金效益。
二、制約國企項目投資效益的因素
(一)不變資本投入方面
反映為投入在專用性資產、原材料等物化勞動中的不變資本,占國企項目投資金額的60%左右。因此,在不變資本投入中實現精準發力將增大項目投資利潤率。然而,在實踐中企業難以做到精準發力。拋開由行為失范造成的不變資本投入虛高,因勞動力成本上漲而導致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成為影響國企項目投資效益的因素之一。另外,對項目建設方案的論證不夠充分,導致企業未能充分預見項目的建設規模和建設周期,也將因追加不變資本投入而影響項目投資效益。不變資本所物化的各類生產資料在使用和配置中也時常出現不經濟的現象,這也將制約企業項目投資效益的提升。
(二)可變資本投入方面
國企項目建設所需的人力資源一般包含兩類,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屬于國企專職人員,一線施工人員則屬于勞務輸出公司。由項目的資本有機構成c/v所決定,需要在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間形成合理的量值配比,而反映在項目建設實際中則可能存在技術組織架構偏離項目資本有機構成所規定的標準技術組織架構。其中,未能對一線施工人員實施集約化管理和配置,將極大侵蝕企業項目投資收益。同時,在社會倫理道德和勞動保障法規的約束下,將使可變資本投入出現虛高的問題。
(三)投資項目選擇方面
這里需要從國企整體的資本循環中考察項目投資效益問題,即國企項目因存在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的特征,所以決定了國企項目資金將長期停滯在生產環節,這就對國企整體的資本循環產生了影響。若國企各投資項目之間存在合理的竣工時差,那么A項目的采購環節資金便能夠由B項目竣工的結款來補充。然而,當前國企在項目制管理模式下,較為忽略從財務管理視角統籌項目投資活動,這就使國企項目資金存在時松時緊的局面,前者將降低國企項目投資的資金效益,后者則將使國企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三、提高國企項目投資效益的策略
(一)全面完成對目標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論證
全面完成可行性分析和論證的關鍵在于增大財務決策所占的權重,并在綜合決策分析中能夠行使“一票否決”權。具體的實施辦法如下:1.國企財務部門與項目投資形成業務對接,財務部門委派專員全程參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論證;2.國企財務部門開展項目投資效益分析,并根據已有項目的運作情況和計劃竣工時間,在資本循環分析視域下對目標項目提出決策意見和建議;3.應規避歷史傳統項目、政策規制項目,以提升國企項目投資的戰略性。
(二)統籌項目生產資料調配,整合不變資本投入
國企在主營業務范圍內完成項目建設,項目所需的專用性資產和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通用性。本文建議,國企應組建項目計劃管理部門,在企業管理層的授權下統籌項目生產資料的調配,這樣就能在不變資本投入中防止出現重復采購和增大持貨成本的現象。國企項目通常分布在國內和國外各地,在國內若存在調配難度和不經濟現象,則可以尋求金融租賃的方式向項目投入可變資本。
(三)根據項目建設模塊滾動計劃可變資本投入
國企工程技術人員主要完成項目方案設計、項目監理、竣工驗收等工作事宜,所以項目中的不變資本將主要投放于一線施工人員的工資中。本文建議,由于項目建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所以可以事先將項目按功能模塊分割為若干個獨立模塊,并按照項目建設的技術流程引入滾動計劃法,在階段性驗收的基礎上對一線施工班組進行考核,并對下一階段的施工模塊組建施工班組,這樣既能確保施工班組按質按量完成任務,又能彈性化配置人力資源。
(四)優化項目建設模式,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壓縮工期
企業在項目投資中需要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壓縮工期,這就需要從優化項目建設的模式入手。本文建議:1.國企與勞務公司之間應形成戰略合作關系,實現一線施工人員的跨項目、跨區域轉換,并專項完成具體的施工模塊,以提高單位工效;2.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過程管理,通過提高原材料成材率和節約耗材使用,提高物化勞動對活勞動的吸收效率,進而在工期一定的情況下增大項目經濟價值。
四、結語
本文認為,從“產出/投入”關系式中考察項目投資效益,理論上可采取兩個途徑:1.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追求投入最小化;2.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追求產出最大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下,以及基于我國實體經濟目前的發展狀況,應以第一個途徑來指導國企的項目投資活動。
參考文獻:
[1]韓崗峰.政府投資項目如何做好代建管理才能達到投資管控的要求[J].科研,2016(6):110.
[2]李璐.公司制項目投資的風控機制分析及應用[J].商,2015(43):176.
[3]程秀力.關于政府項目投資影響因素分析及提高投資綜合效益的思考[J].中國工程咨詢,2020(6):83-86.
[4]那鋒,孔慶東.基于財務價值和業務價值的集團客戶項目投資效益前評估模型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20,18(3):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