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怡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與精神命脈,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繼承中發展,在傳統中創新,繼承前人們所創造的傳統舞蹈文化精髓,立足于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積淀之上。面對全球文化大發展、大交流的今天,我們要帶著強烈的“根性”意識去追尋并探究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魅力,創作出有傳統審美與精神內核的民族民間舞蹈。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間舞;“根性”意識;傳統舞蹈文化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5-00-03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 舞蹈工作者們從戰火紛飛的年代,過渡到和平發展的時代, 舞蹈藝術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進步,但同時也帶有新問題、新疑惑。在全球語境下,中國舞蹈藝術需要發展、創新,以此來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于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視角,但是我們決不能忘本,要堅定繼承前人們所創造的舞蹈文化精髓。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意識
明文軍曾直言不諱地說到,中國民族民間舞,不是原始意義上的民間舞,因為它已同原生形態的民俗舞大相徑庭了。但它還是民間舞,它所呈現的和它擁有的,依然沒有剝離掉那些民俗、民間、民族獨有的屬性。不可否認,無論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創作或是表演,都離不開其“根性”意識,其發展必須立足于民族民間舞蹈屬性的基礎之上,立足于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積淀之上。那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意識是什么?它是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的完整回歸和深刻理解。這個回歸與理解不是支離破碎、掐頭去尾, 更不是斷章取義、任意裁剪的為我所用, 而是在完整、深刻了解其文化淵源的基礎之上,帶著“根性”意識對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再認識、再理解和再構建。將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作為舞蹈發展的源頭活水,將樹立“根性”意識作為舞蹈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1]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根性”意識的堅守
(一)“根性”意識堅守的啟示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毛澤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些自然形成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的、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他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指出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要到群眾中去汲取營養。此后,大批的文藝工作者紛紛走進群眾、走入民間,因為任何一個民族的舞蹈都是“一方水土”孕育而成的精神文化結晶,其形成都離不開該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服飾飲食,也離不開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思想潮流、經濟政治等,但無論如何,我們絕不能從傳統文化中脫離出來、一味求新求變,而是必須向傳統文化汲取養分、尋根溯源,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永遠保持著那份生生不息的中國精神與民間味道,使民間舞永遠姓“民”。[2]
1946年,“邊疆音樂舞蹈大會”在重慶成功舉辦,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臺晚會就是戴愛蓮先生的一次“尋根”實踐,走進群眾、走入民間來尋找民族民間舞蹈的“根”。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民間舞蹈原有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內涵,盡可能地保留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形式和內容,將民族民間舞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舞臺上。戴愛蓮先生從小出生并生活在西方,系統、全面的學習過芭蕾舞、現代舞,很早接觸世界舞蹈的前沿知識與舞蹈理論,但她卻沒有選擇傳播她擅長、了解的西方舞蹈,而是選擇了中國的傳統民族民間舞蹈。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最深沉的精神文化追求,是我們文化得以發展的基石,由此她堅定地找到了中國舞蹈的發展道路——“尋根”。
北京舞蹈學院老一輩舞蹈家都曾深入民間學習,并將動態和文字資料采集整理,進行吸收消化,梳理編寫成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并在課堂上進行教授。不僅如此,他們還將這種原生型的民間舞蹈轉化為舞蹈作品創作的素材,如果沒有深入民間進行“尋根”,沒有“根性”意識,那他們編創出來的民間舞蹈作品就不會如此具有民間特有的味道與內涵。
(二)“根性”意識的持續發展
1.田野工作的深入
1942年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新秧歌運動以及邊疆音樂舞蹈大會,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早期,民族民間舞蹈的田野工作名叫“采風”,主要是學習當時進行采風的舞蹈工作者認為好看、有特點的動作,大量當時被認為不好看、不獨特的動作以及文化層面的內容就被忽略、遺漏了。隨著舞蹈藝術工作者“根性”意識的不斷覺醒,并借助于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不斷完善“采風”實踐,田野工作的含義、方法與價值不斷清晰,通過田野工作吸取民間的養料。田野工作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表演、創作實踐優質完成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習、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的方式,因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屬性決定了它必須要進行田野工作,讓至今還“活”在民間的民族民間舞蹈得以有另一種方式傳承延續。只有深入民間生活,才能得到最真實的文化信息,親證最質樸的身體動態與最強烈的生命體驗。目前,全國各個舞蹈院校教學課程的開展、舞蹈工作者課題研究、作品編創都離不開田野工作,他們必須走進民間,走進生活,帶個這份“根性”意識,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不要走偏。[3]
2.傳統典型組合的傳授
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統組合不是憑空的天才創造,它是來自于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真實的生活,發軔于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成就與立足科學化傳承的正確選擇。[4]戴愛蓮先生曾在《關于舞蹈人類學和舞蹈民族學——對20世紀80、90年代后的中國文化的看法》一文中提出:“沒有根,文化發展就沒有后勁......今天的中國,一定要有中國特色的精神,中國特色的文化,中國特色的藝術。”中國民族民間舞始終堅持對“根”的關注、把握和堅持,課堂教學更是植根于本體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中,不斷汲取營養。課堂教學中傳統組合的呈現正是這種“根性”意識的體現,而這種“根性”意識的堅守也是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的前提保障。
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統組合是由老一輩舞蹈專家們深入民間,向民間藝人學習,與當地人民共同生活,感受當地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后整理而來的。老師們在傳授傳統組合時會流露出當時同藝人學習的狀態,保留幾分那個藝人的獨特舞蹈風格,結合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立體。傳統組合的寶貴資料是我們的財富,使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保持它的“生命力”,時刻拉近課堂與民間的距離。引導學生在此后的學習不僅僅是簡單的動態復制,更要不斷挖掘動態背后更為深層的文化內涵,打開民間舞蹈文化世界的寶藏。
3.傳統樂舞《沉香》系列活動的開展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傳統樂舞《沉香》系列晚會以“繼承”為出發原點,將最珍貴、最有價值、最有分量的傳統舞蹈文化的血脈和基因延續。舞者盡可能真實、純粹地將那些至今仍在“活”在民間的傳統樂舞保持其原貌地呈現在舞臺上。雖然舞蹈的人變了,舞蹈的地點變了,但民間舞人本著尊重其文化性、風格性的初心,將從藝人身上學到的舞蹈盡可能地不對其進行拆解、重組、創新,原封不動或者只是進行簡單的加工,呈現在舞臺之上。通過田野工作的方式、借助于專業舞蹈學生的身體,將那些瀕臨滅絕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記錄下來。以《沉香》系列晚會為標志,不斷向中國民族民間傳統舞蹈文化尋根溯源、汲取養分,繼承傳統、致敬傳統,身體力行地將“根性”意識付諸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弘揚傳統民族舞蹈文化,在傳統舞蹈文化的滋潤下,發展有中國精神、中國特色的藝術。
三、全球語境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
(一)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的第二層含義說到,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5]民間舞作為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文化產物,不僅包含著人民的生活,也承載著社會的發展。在發展民族民間舞蹈的之前,舞蹈工作者必須學習它、了解它,帶著強烈的“尋根”意識去追尋并探究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魅力,創作出有傳統審美與精神內核的民族民間舞蹈。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傳統舞蹈文化既面臨嚴峻挑戰,又迎來巨大機遇。中國人民文化自覺的“根性”意識在今天尤顯重要。我們必須堅持文明互鑒、開放包容的方針,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適應于現代人的審美視角與思維方式,但是我們決不能忘本,要堅定繼承前人們所創造的舞蹈文化精髓。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五十六個民族、上萬多種民族民間舞蹈,這些優秀、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是我們最珍貴且最有價值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難以預估的文化資本。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不僅使我們對傳統舞蹈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決心。
(二)從文化繼承到文化發展
傳統民間舞可能是冗長的、單一的,但民族民間舞走入課堂,走上舞臺,需要變化來適應教學目的以及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與審美情趣。單純自娛的載歌載舞逐漸向娛己娛人的舞蹈藝術作品過渡,將民族民間舞蹈上升到能夠反映群眾生活、思想、民族精神的層面。舞蹈工作者必須向傳統文化尋根溯源,否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獨特性,就會在世界舞蹈文化發展的浪潮中銷聲匿跡。
創新和發展是文化發展的本質規律,也是全球語境下中國民族民間舞所實際面臨的問題。中國民族民間舞在承繼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外部形態、表現形式、精神內涵的同時,也要緊隨時代的氣息與審美的變遷,進行創造性轉變、創新性發展,向優秀的民間舞蹈文化汲取養分,樹立“根性”意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使其成為一種民族藝術,甚至能代表國家的典范藝術。
四、結束語
面對全球文化不斷交流發展的今天,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工作者必須樹立“尋根”意識,只有向傳統文化汲取養分、尋根溯源,繼承傳統、致敬傳統,身體力行地將“根性”意識付諸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才能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浪潮中永遠保持著那份生生不息的中國精神與民間味道。
參考文獻:
[1]巫允明.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2]張政武.民族民間舞多元文化及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4]明文軍.從民間自然形態走向科學化傳承之自覺[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
[5]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