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振勝 許桂蘭
信息時代,網絡提供了大量速得型知識“套餐”和“小吃”,人們碰到不知道的事情上網去查,這無可厚非,但需警惕,豐富的、速得的、免費的知識美餐有可能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變成純粹的知識消費者,甚至寫作也變成了拼湊從網上下載的材料,漸漸忘卻了自主想象、自主探究、自主判斷、自主決策,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知識生產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旦失去,知識分析判斷的能力也會弱化,人就會為知識所俘虜,變成知識的奴隸。
智育應以高端思維的養成為核心
為免于淪為純知識消費者,建設知識生產大國、強國,智育再也不能止步于結論灌輸,應以高端思維的養成為核心。
以歷史教育為例,美國歷史學會將歷史教育的目標定位為:歷史學家利用自身技能從大量原始資料中選擇相關信息,并批判性地評估其可靠性、準確性、觀點以及與已收集的其他信息的可能聯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確立的教育目標是能夠評估原始資料、解釋證據和構建歷史論點。顯然,在這些目標中沒有結論記憶的位置,強調的是思維。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教育的思維轉向起步較晚,但也發生了一些明顯的、可喜的變化,如《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2019年修訂版)》在課程性質中提道:歷史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使學生逐步掌握歷史思維的方法,逐步形成實事求是、注重證據的意識,養成辯證地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也有多處強調了思維因素。如在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課程目標中要求: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各類考試中記憶題雖占比較大,但也出現了思維考題。如2019年全國Ⅱ卷歷史高考材料閱讀題:有史以來,人們試圖以各種方式認識歷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9和20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對此認識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要求:簡潔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思維教育尚處于萌芽狀態
課程標準及考題設計的改變,促進了教學實踐的改變,但由于多年的積習,再加之絕大多數教師沒有得到過系統的思維訓練,思維品格、知識、技能普遍欠缺,思維教育尚處于萌芽狀態,也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把提問混同于問題。
在課改浪潮下,許多教師不滿足于“滿堂灌”,一個顯著的標志是課堂提問明顯增加,甚至出現“滿堂問”。思維教育始于問題,但有助于思維的問題應該是高端問題,而不是低端問題。有的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立即快速翻書,在書本上找到標準答案后舉手回答。這些有現成標準答案的問題屬于低端問題,只能幫助學生記住課本中的現成結論,而這些結論的記憶價值會因知識更新的速度而越來越小,況且隨時可在網上查到。教師要努力設計出需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分析和綜合資料、評估資料、自主得出結論的高端問題。
如《重慶晨報》的一篇文章提到,重慶廣益中學的歷史教師和美國西部高中的歷史教師開展了一次“教學比拼”,內容是世界歷史“英國君主立憲制”。廣益中學的歷史教師在PPT上詳細羅列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事件,以年代為序,脈絡清晰。課堂討論的問題有:“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對于‘國王的存廢,英國人有過哪幾次不同的選擇?”“三次不同的選擇都是由同一機構作出的,是哪一機構?”“議會是個什么機構,在英國歷史上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美國教師講述的歷史很籠統,沒有細節,整堂課主要討論三個問題:“為什么英國公民想要議會來掌權,而不是國王呢?”“什么是權利法案,為什么需要它呢?”“為什么權利法案對英國如此重要,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可以借鑒嗎?”
筆者認為,僅就所提的問題而言,廣益中學歷史教師設計的問題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已有明確的標準答案,學生只要背過或找到相關的信息點就可回答。這樣的發問,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缺少助益。美國西部高中這位教師的問題針對的是“為什么”,這需要復雜思維,能夠鍛煉學生價值判斷和認知判斷的思維能力。
好問題有六個特征:有意義,值得探究;有新意;研究有可能完成;具體,不是大而空;不是封閉的、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表達清楚。問題教學法的問題應該符合這些特點。
第二,有證據要求,卻罕見對證據的分析評估。
近幾年的歷史高考材料題中,經常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提出證據。相對于課本結論的記憶,這是一種突破性的要求,但這種要求往往僅導致對證據的羅列,羅列證據多者得分高,忽略了對證據的分析評估。在歷史教學中,這是一種典型現象。如對目擊證據的提供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維度評估——
真實:目擊者真的在那里嗎?真的能感知到嗎?
時間:證據是在事件發生后多長時間提出的?是否會有記憶偏差?是否受到了外界影響?
全面:目擊者親歷了整個事件還是一部分?哪些情節可能被忽視、掩蓋、放大?
清晰:目擊者是否清楚說明了“五W”,即誰(Who)、什么(What)、在哪里(Where)、何時(When)、為什么(Why)?
成見:目擊者有什么樣的信仰、欲望或價值觀?這些因素是否影響了目擊者的描述和解釋?
第三,有論證的嘗試,但論證的精細化遠遠不夠。
好論證應該做到:理由真實、相關、充分;表達清晰、具體、準確;考慮其他觀點及其理由;對自己論證的隱含假設負責。
一般而言,知識教育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傳授結論,如“地球是圓的”;第二層次是給出得出結論的理由,如“站在海岸邊,遙望遠去的帆船,從船的下部開始,先看不見船身,最后消失的是帆尖。由此可以推斷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第三層次是辨認、評估推斷背后的隱含假設,如在上述推斷中,可以辨認出至少存在這樣一個隱含假設“人的視線是直的”。對該假設還要進行評估,人的視線果真是直的嗎?有沒有可能受到地球重力的影響發生彎曲?如果發生了彎曲,即使地球表面是平的,也會出現“從船的下部開始,逐漸看不見”的現象,如此一來,就不能必然得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這一結論。
如要把人培養成被動執行的工具,就僅僅進行第一層次的教育,如要培養具有科學判斷力、能自己做出科學決策、具有高端創新能力的人,則應把三個層次的知識教育融為一體。
那么,如何在智育中落實思維的核心地位呢?首先,需要整體覺悟,通過深入、廣泛的宣傳,轉變廣大教育管理者、考試出題者和閱卷者、招聘錄取者、教師、學生的思想。其次,需要整個教育鏈條協同改革,教育評價、考試、課本、上課方式、內容都需要聯動。關鍵點是兩個,一是在各級別考試題中增加思維題,二是在各門課程中貫穿思維訓練。
應大力推廣審辯式思維的教育
思維教育是中國教育的一大短板,為彌補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大力推廣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教育。審辯式思維源自古希臘蘇格拉底,喚醒歐洲近代科學研究的科學旗手弗蘭西斯·培根把這種思維運用于科學,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把這種思維推廣于教育,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審辯式思維的品格要求包括謙虛、勇氣、自主性、換位思考、誠實、堅持、理性、公正等。目前,審辯式思維教育雖已在我國教育界存在,但還未得到普及,絕大多數師范生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這導致中小學的思維教育不盡人意。理想的思維教育應該從小學到大學持續開展,以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思維規矩的狀態。
中國古代也有寶貴的思維理論和思維實踐。如:正面的要求有“博學之,明辨之,慎思之”;反面的要求有“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品格方面的要求有“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君子檢身,常若有過”;在教育方面要求“為學之道,必本于思”;在決策方面要求“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這些都可以成為今天進行思維教育的寶貴資料。
那么,如何把審辯式思維融入課程教學,或在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審辯式思維?筆者認為,一是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思維,二是讓學生評估自己和他人的思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提供原始素材,展示他人的思維過程,提出高端問題。美國威斯康星州歷史學會主持編寫了一套歷史教案可作參考——
題目:1673年,馬奎特和朱莉特探索密西西比河。
背景閱讀:《第一個歐洲人的到來》。
分析文件:《密西西比河上的顛簸與馬奎特之旅》。
學生活動:
1.在現代地圖上找到并注明圣勞倫斯河、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
2.馬奎特是怎么穿過威斯康星州的?
3.在沿著格林灣的海岸旅行開始的時候,梅諾米尼長老由于什么原因警告不要嘗試航行?馬奎特說他無論如何都要試試,他給出了什么理由?你認為誰的論點更好?為什么?
4.與馬奎特不同的是,法國官員為什么要進行這次旅行,有哪些不同于馬奎特的理由?
5.馬奎特說,如果發生了什么,一切都是值得的?還有什么,如果馬奎特相信,法國官員一定會相信嗎?
6.為什么馬奎特和喬利特在到達墨西哥灣之前掉頭回去?他們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是否應該繼續下去?你為什么這么想?
7.馬奎特和茱莉特花了30天的時間,從杜健草原到阿肯色州走了1273英里,但是他們花了將近兩倍的時間(54天)才回到920英里之外的芝加哥。他們平均每天在路上走多遠?回來的路上每天會遇到多少人?為什么他們回來的時候走得更慢?
8.在中國,人們說漢語;在索馬里,人們說索馬里語;在德國,人們說德語。解釋原因。
以上問題,有的是為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思維,有的是辨認、評估他人的思維,有的是了解簡單的事實,有的是尋找原因。這也提醒我們,雖然要重視思維教育,但并不是摒棄知識教育,需要二者兼顧。
網絡時代,普通知識拿來容易,但關鍵知識不易拿來。我們需要知識生產者,需要能烹制出“知識大餐”的杰出人才,為此,我們的“教育套餐”應加進審辯式思維,并作為主料。
(作者宮振勝系青島大學思維與創新教育研究所所長,許桂蘭系威海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高中歷史教研員)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