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2020年高考成績公布后,有部分南京一中學生家長聚集校門口,舉牌要求“校長下課”。姑且不去討論這一事件中校長是否該被質疑,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如今越來越多校長表示“校長難當”,自身專業發展難。校長是學校最高行政負責人,對外代表學校,對內全面領導學校教育教學、行政、后勤等各項工作。作為一個專門職業,校長如何實現其專業發展?當下校長專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是什么限制了校長的專業發展?
是什么在限制校長專業發展
有校長表示:“有時感覺像有幾座大山壓著,政府、教職工、學生、家長,所有的要求都指向學校,也指向校長。我們很想往前走,但是走不動。”
《教育家》:如今越來越多校長表示“校長難當”,不僅要平衡學校內外的各項工作,許多校長在自身專業發展道路上也存在瓶頸。在您看來,校長在自身專業發展上存在哪些困惑與瓶頸?
林樂光:我從一名基層中學校長的角度,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首先,校長難當的原因很多,同時這也是掣肘校長專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為工作多、責任大、成效慢——校長需要參加的會議很多,大事小情都要開會;學校中無論什么事,校長都是第一責任人,要承受方方面面的壓力;在學校,成效快的事情必然伴有形式主義的風險,而校長真正腳踏實地去做的基礎工作,一時半會又看不到成果。其次,于個體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校長在專業發展上的局限與其性格、教育背景和思維方式有關。
傅樹京:由于工作需要,我與中小學校長經常接觸,也因此萌生了研究校長專業發展的想法。校長們剛走上這一崗位時大多懷揣著理想抱負,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學校發展、教師成長,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然而走著走著,他們發現自己的管理知識、管理技術限制了自身專業發展。在為校長做專業培訓期間,有許多校長,曾就自身專業發展上的困惑與我交流過。一是發展視野與理論問題。許多校長迫切想在專業上有所發展,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就無法深入下去,感覺很吃力。有校長表示,“有時感覺像有幾座大山壓著,政府、教職工、學生、家長,所有的要求都指向學校,也指向校長。校長感到倦怠太正常了。我們很想往前走,但是走不動。我們想解釋很多問題,但是由于水平局限,對問題的認識與分析無法深入。”二是發展資源與文化問題。校長的發展受到綜合因素的影響,包括資源與文化,如果校長的發展平臺不高、發展文化不到位,就會影響他們的專業成長。有校長同我說:“我們這些人來參加校長班學習的最大體會就是又一次感受到資源對人發展的重要性。這里說的資源不僅僅指經費的投入,還包括發展平臺與文化。我們出去學習時會時刻有一種強烈的發展自己的緊迫感,但是回去后這種感覺就會慢慢變淡。”三是發展政策與制度問題。制度具有限制性,也具有支持性,二者應該處于平衡狀態,若限制性太多,就會制約校長的專業發展。有校長表達了他的真實感受:“我國制度很多,但目前限制性的制度太多,支持性的太少,讓基層校長很難發展。我們需要一點空間與自由度,在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中才能大步向前走,否則被束縛住了手腳,不可能發展得好。”
《教育家》:基于校長專業發展的培訓現狀如何?
傅樹京:目前的校長培訓呈現內卷化,即有投入、無發展、重復原有的路徑、處于“自我鎖定”狀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校長培訓投入大于產出。我國對校長培訓的投入有保障,但是效果不好,因為內在動機缺乏的培訓不可能有好的成效。二是校長培訓內容的自我鎖定性。例如培訓目標置換性,校長培訓的目的是促進他們專業發展,國家出臺政策是規范校長培訓,從而達到提升校長專業成長的目的。完成國家規定的培訓要求僅僅是達成培訓目的的手段,但現在卻變成了目的,出現了目標與手段相置換的現象。再如培訓內容雷同性,校長不同階段學習的課程存在相同性或相似性。又如培訓方式單調性,主要有集中面授、分散自學等。由于這些問題,使得校長被動參加培訓,熱情不高,自主性欠缺,培訓效果不佳。
為解決這些問題,一要賦予校長選擇培訓項目的權利,就是針對各培訓機構提供的內容,校長去哪個機構學習、去學習什么課程,應由校長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選擇。二是構建與校長專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培訓內容。根據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及我國校長任職時間,可以將校長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分為5個階段——前任期、初任期、中任期、后任期、終任期,對應這些時期的是擬任期校長、新任期校長、穩定期校長、成熟型校長和成功型校長。根據這一劃分,可以設計5個層級的校長培訓內容。三是設置理論導向校長實踐的培訓課程,選擇貼近校長實踐的理論課程,引導校長正確看待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
林樂光:很多校長都是在工作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并未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發展訓練。校長專業發展標準是幾年前才制定的,在實際工作中推進的力度也并不大。對校長的評價可能更多來源于學校知名度、學生學業成績等方面,并沒有形成全面系統的評價體系,或者說即便有體系,執行得也不盡如人意。而現在各地實行的校長職級制,在很大程度上仍較為關注校長的資歷。新時代的教育,其背景和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必須有一大批既懂教育又講規律還有遠見的校長,才能成就教育的未來。這些校長的成長,既需要實踐的積淀,也需要系統的培養。我參加過很多校長培訓活動,現在的培訓方式主要是專家講座、現場參觀、經驗交流等,效果總體還可以,但有時候會出現培訓內容和個體需求不符的情況。
校長專業發展,應發展什么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的校長管理走的是教師管理系列,而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專業人才,校長是學校管理的專業人才,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教育家》:校長的專業性體現在哪里?與教師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傅樹京:2013年2月和2015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和《普通高中校長專業標準》都明確提出,校長是履行學校領導與管理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建構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校長的六項專業職責——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明確了校長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此外,校長職級制的試行也表明了校長作為管理人才的專業發展道路。很長時間以來,我國的校長管理走的是教師管理系列,而教師是教育教學的專業人才,校長是學校管理的專業人才,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校長不僅僅要作為教育教學的專業人才持續發展自己,更要作為管理的專業人才持續發展自己。
林樂光:校長是學校發展的設計師,是教師發展的促進者,是學生成長的導師。校長和教師的最大區別是校長要站在大局、考慮長遠、協調當下,從整體上思考和推進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而教師更關注具體的目標、顯性的變化與眼前的進步。可以說,校長的專業性更多體現在學校文化的積淀、發展基礎的夯實和機制制度的建設上。這種專業性,牽涉的領域更多樣,學習的途徑更多元,評價的難度也更大。
基于此,我認為校長專業發展最需要發展校長的教育視野,要培養校長的遠見——對未來的人才需求有基本的判斷,這樣才能面向未來辦教育,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需要校長對歷史和現實有深入的調研,對未來的發展有深刻的思考,對人才的特征有清晰的認識。
從制度出發,破解校長專業發展難題
關于校長專業發展的制度體系,可以運用新制度主義的制度三要素理論來構建,即規制性制度、規范性制度和文化-認知性制度。
《教育家》:“校長專業發展難”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傅樹京:現實中校長專業發展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專業發展不到位、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方向不明、發展潛力蟄伏等。其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關于校長專業發展的制度存在問題。有些制度不再適合校長專業發展,甚至限制了校長的發展,有些應該具有的制度卻沒有。許多校長表示,在專業發展道路上,支持性的制度不多,約束性的制度較多,指導性的制度不充分。縱向上,校長“進入—在崗—退出”的各個環節都要有制度約束并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目前我國欠缺退出制度;橫向上,校長在每個階段都應該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制度存在,有負責制,就應該有問責制,目前我國在這方面比較欠缺;還欠缺校長的內在規約制度來約束與促進自身的發展,目前這種外在規制和內在規約協同運行的制度體系也不夠。
初步調查還表明,上述制度及制度體系中的問題,影響了一些校長專業發展的效果——由于事先沒有參加相應上崗培訓,一些人對校長崗位及其相應管理不熟悉,出現了不適應、挫敗感等;由于校長專業發展的支持性制度不夠、使能性不充分,使得一些校長由于欠缺資源而弱化了專業發展,或者他們不知道如何發展;由于目前欠缺校長問責制,導致現實中出現了權力膨脹、權力濫用等現象;由于沒有建立校長退出制度,導致一些不合格人員占據校長編制,也制約了校長的專業發展;由于沒有關注校長對制度的認可、內化、建構等問題,出現了許多形式上的發展,欠缺實質性發展。
《教育家》:據悉您的新書《校長專業發展制度體系研究》就如何構建合理的校長專業發展制度體系給出了一系列建議,能否分享一二?
傅樹京:基于多年與校長合作工作、對校長進行培訓的經歷,我萌生了研究校長專業發展制度體系的設想,希望通過校長專業發展制度的修改、完善與構建促進校長的有效發展。經過四五年的研究與探索,我整理成《校長專業發展制度體系研究》一書。
關于校長專業發展的制度體系,可以運用新制度主義的制度三要素理論來構建,即規制性制度、規范性制度和文化-認知性制度。校長專業發展的規制性制度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等體現出的要求對其進行規約的規則,具有清晰性與明確性。校長專業發展的規范性制度主要是社會期待中體現出來的要求對其進行規約的規則,規約了校長作為領導者應該具有的專業素質。校長專業發展的文化-認知性制度是校長在其專業發展中由于受文化環境影響而產生的認知。這種“內在的”認知是由“外在的”文化塑造的。校長在受到外部的文化刺激后,會與自己的機體進行反應,從而形成關于自己成長的系列符號,逐漸演變成個體認知圖示,對其專業發展素養進行塑造。這三大制度以相互獨立或相互強化的方式,構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制度體系,既可以獨立發揮作用,又可以共同作用、協同運行、相互促進,從而產生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