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鋒 蘇小華
縣域高中與大城市的高中相比,在教學理念、師資水平、生源和教學資源上有著明顯差距。在當前差距無法有效縮小的情況下,構建縣域高中與高校有機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教師專業提升、課程合作開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開展聯合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建立訪學制度 提升“縣中”管理與教師教學水平
實施學校管理能力提升計劃。借助高校管理優勢,開展學校德育與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課程教學與教務管理、社團建設與管理、學生宿舍管理等精準培訓與專題交流,多維度、全方位地整體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以一流的管理創建一流的學校。
實施教師業務能力培養與提升計劃。借助各高校學科、師資資源開展新教師上崗培訓,從入口加強教師業務能力培養,為學校建立高水平師資隊伍奠基;結合學校師資隊伍現狀,逐步組建訂單式在職研究生班,制定專項規劃有針對性地對骨干教師的業務能力進行引領與提升,以一流的師資創建一流的學校。
實施教師專業發展引領計劃。在提升教師教書育人業務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科教師教研能力的培養與引領,依靠各高校的學科、科研資源平臺,在課題立項、論文發表、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條件。
實施優秀學科團隊培育計劃。對接和依托高校各專業學院的學科資源,緊緊圍繞課程研發、課程資源建設、教學能力建設等核心問題加強學科科任教師的隊伍建設,將普通的學科教研組打造成為一支優秀、高水平的專業團隊。
借助高校科研優勢 合作開發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
增加校本課程門類。與高校共建研究性實驗室、實踐基地等,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積極開發創客、實驗類、藝術類、語言類、體育類課程,使學生人人掌握一門藝術技能、具有一項體育特長、受過一項科技訓練。
開設特長能力課程。實行導師制,聘請高校教師擔任指導教師,范圍涉及寫作、數理化生信息學五科競賽、機器人、創新發明等。
開設大學先修課程。依托高校和學校的骨干教師資源,為創新班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培養學生對相關學科的濃厚興趣,了解大學的學科知識和學習方法。
開設名師導學課程。聘請高校專家定期為學生舉辦講座,讓學生了解大學的學術環境、學習氣氛,幫助學生制定人生規劃,明確發展方向,使學生人人在學校和高校有導師。
開發實踐類課程。組織學生走進高校圖書館、實驗室,開展具有專業特點和創新特色的科普講座、夏令營等活動,請高校對高中活動課程、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給予指導,提升課程層次。
發揮高校學科集群優勢 為高校培養創新型優質人才
對接大學各個專業學院,為高校培養多樣優質生源。對接大學各藝術學院,培養藝術特長生,低學段以培養藝術素養為主旨,高學段除藝術素養外,還要注重培養高水平藝術特長生;對接大學體育學院,培養不同類別的體育專門人才,謀求學校的特色發展;對接大學留學服務中心,在培養優秀的外國語人才并暢通學生申請出國留學渠道的同時,推進學校國際化教育進程。
成立高校培養基地班,通過個性化拓展課程,為學生報考強基計劃做好準備。邀請高校專家列出高中三年必讀和選讀書目,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升寫作水平,提升綜合素養;依托高校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初步的生涯規劃,通過雙向選擇,為每個學生配備高校導師,共同確定研究課題,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每年到高校參與一項與生涯規劃、職業規劃相關的志愿活動,加深對職業的體驗理解,形成相對穩定的職業奮斗目標;每年組織一次高校游學活動,感受高校氛圍,與高校名師、優秀學生近距離接觸,在實踐中不斷拓寬視野,明確個人發展方向。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