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華良
美國著名課程理論學者休伯納提醒我們說:“教師是一種天職……天職是一種呼喚。”作為教師,應傾聽三種聲音的呼喚,即來自學生的呼喚、來自教育內容的呼喚和來自制度的呼喚。回應學生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愛,回應教育內容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真理,回應制度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正義。
醫者仁心,師者愛心。道理人人懂,但要在一所學校讓這非凡愛心落到每一位教師身上,卻不是一件易事。我們的探索路徑在于個性化實施教師師德培育的三項機制。
實施班級協同的育人機制。在筆者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鳳凰小學,每一間教室后面都設有一個特別區域,我們稱之為“教學協同區”。在這個區域里,總有教師在忙碌著,他們或對學生進行個別化學習指導,或給學生面批訂正,或在此辦公,或在此聽課,協助新教師管理組織課堂。
除了這樣的特設空間,學校還創造性地提出了班班制定“三年班級發展規劃”的舉措,既緊緊圍繞學校育人目標的共性,又凸顯每個班級團隊建設的個性。“三年班級發展規劃”讓協同育人有目標、有抓手、有落點,從基礎考核項目、特色考核項目兩個維度進行科學設計、實踐探索和綜合考評,堅持全人教育的理念,不僅關注學生學業達標情況,更關注學生近視率、肥胖率、身心健康等綠色健康指標。
此外,學校還開展項目化學習,使協同育人融合不同學科;采用正副班主任雙向聘任制,讓協同有保障;建立協同機制,讓教師之愛聚焦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實施普特融合的全納機制。學校倡導每位教師都要擁有兩樣東西: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希望之燈;一扇常開的窗——接納之窗。面對“遲發的種子”——特殊兒童,我們敞開接納之窗,包容和順應他們,點燃希望之燈,讓他們在悅納、融合中健康成長。2016年,學校創生了“衛星班”,這是浙江省第一個設在公辦中小學的普特融合實驗班級,配有一名特殊教育專任教師擔任全科教師。全班共五名學生,是來自學校2~6年級的隨班就讀學生,他們一周中有四個半天進入“衛星班”上課,教師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課表和課程。五人的“衛星班”配有兩間大教室,活動區、教學區、體驗區、統感訓練區等一應俱全。
在這個特殊的“衛星班”里,不僅有專任教師全程跟進,學校的其他教師也輪流進班去授課、聽課,共同研究。“衛星班”成了學校開展普特融合全納教育的試驗田,也成了培植教師非凡愛心的實踐基地。于融合教育中加強普特教師的合作,于融合教育中加強普特學生的互動,于融合教育中加強家校之間的協同,為“遲發的種子”賦能。
實施師愛無痕的持續活動機制。學校的師德培育離不開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但在為數不少的學校,往往存在“熱一陣、冷一陣,有一陣、沒一陣”的現象,缺乏持續性。針對這一現象,學校設計開展了“紅五月”關愛系列活動和“鳳凰年度愛心教師”評選活動,每年堅持,從不間斷。
“紅五月”關愛系列活動中,學校組織開展了“百人千戶大走訪”“黨團員教師與困難學生結對幫扶”“兒童社會與情感技能公益講座”“四年級爸爸家長會”等活動,教師用愛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以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突破口。
“鳳凰年度愛心教師”在一年一度的教師迎新晚會上揭曉評選結果,很多平日里默默無聞、用愛心耕耘教育熱土的教師光榮上榜。同年級的教師、搭班教師一字一句為獲獎教師寫下真切而感人的頒獎辭。
學校年輕教師還積極發揮所長成立教師才藝坊,在放學后為家長接送有困難的學生開設“四點半課程”,詩詞楹聯坊、創意科技坊、奇跡籃球社、風云足球社等10余個教師才藝坊供學生選擇。
“在付出中感受快樂,于平凡中創造非凡。”學校教師始終秉承著這種樸素的精神,鑄就自己的非凡愛心,潛心育人,靜心教書。愛的教育可以栽種出一棵棵高大茂盛的梧桐樹,哺育出一只只展翅高飛的“金鳳凰”。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鳳凰小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