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芳 張巖松
摘 要:當代藝術家蘇菲·卡勒的攝影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攝影作品敘事性結構及不同的敘事效果,論證她在攝影敘事創作方面的多元性和獨特性。
關鍵詞:當代攝影;敘事結構;個人敘事
中圖分類號:J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02
20世紀80年代之后,視覺藝術中的敘事性又重新被重視。敘事,簡單說也就是講故事,向觀眾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古老時候洞穴繪畫發展到當下各種形式的視覺敘事。攝影一直是記錄、理解和解釋世界的媒介。約翰·伯格認為攝影是強有力的敘事手段,并不會因為照片師斷裂的碎片具有歧義和含義的缺失而否定攝影敘事的價值。反而是它我們的解讀提供了一種想象的空間可能,這也正是攝影不同于其他敘事的媒介的獨特性所在。
當代攝影敘事隨著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影響,其題材從宏大敘事轉向了個人敘事,攝影藝術家們更加關注個人的生活經驗。藝術家從多元的視角出發,運用多種藝術語言展現心里圖景。攝影作為視覺敘事,不僅存在著敘事形式,也存在著敘事結構。我們解釋照片的方式不僅受攝影師意圖的影響,還受圖片的編輯和傳播方式的影響。在探討個人敘事攝影時,蘇菲·卡勒是一位不可逾越的大師。[1]
蘇菲·卡勒1953年出生,她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熱愛藝術,她受到很大的影響。她是當代法國觀念藝術家,有著敘事藝術家的標簽。她通過攝影、文字、視頻等創作方式在個人敘事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卡勒曾經發表過一系列的作品《地址簿》《睡眠者》《大酒店》等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是為將個人私密性推向藝術高度的大師,其大量藝術項目先后在泰特美術館、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北美、亞洲全球范圍舉辦過個展。
一、攝影與文字結合敘事
圖片與文字的結合是當代攝影的敘事結構之一。約翰·伯格說“在書頁中照片和文字的關系中,照片懇求闡釋,文字則總是會為之提供。”另外任何一張照片都有多重意義,在對作品解讀的過程中,文字意義較容易被閱讀和理解,觀者對于照片的投射相對準確了一些,不會產生很大的歧義。因此文字可以激發照片的敘事潛力,文字和照片的結合可以使觀眾更好的解讀攝影師要敘述的故事。[2]
卡勒的所有創作中最鮮明的特征是圖像與文字的互動。她的圖像與文字并置的互文性藝術語言,在西方當代藝術創作領域史中具有開創性。因受父親的藝術收藏影響,蘇菲·卡勒以照片—文本進行攝影敘事,試圖探討攝影與文字之間的關系。蘇菲·卡勒表示她的文字精簡,不過分去彰顯自己的感情,而是憑借觀眾自己的經驗對作品進行投射與解讀。另外蘇菲·卡勒的照片更多的是觀念的紀實照片,不是傳統的紀實攝影,更多的加入主觀感受,甚至是一種行為藝術。會在呈現上更加的多元。[3]
西方20世紀80年代,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與行為藝術進行互動,攝影只是作為觀念性的工具。因此她的照片只是觀察事物進行表達的一個工具。
卡勒一直迷戀“跟蹤”“偷窺”,由此他的作品帶來很大的關注與反響。1981年,蘇菲·卡勒跟蹤一個陌生男人,用一臺徠卡相機進行跟蹤拍下他的大量照片:在威尼斯走過的路,住過的酒店等。為了體驗跟蹤,作者作為表演者身份,又請了私家偵探跟蹤她一天,提供相應的照片。蘇菲·卡勒分別體驗了跟蹤與被跟蹤,此時照片起到了信息跟蹤敘事的作用。最終攝影師按時間順序以圖像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創作了其作品,名字分別為《請跟隨我》和《陰影》。作品中的文字字里行間充滿著對跟蹤對象難以言喻的著迷,她寫道:“我覺得自己正處于迷宮的門口,已準備好迷失在這個城市和故事里。蘇菲·卡勒的老師讓·鮑德里亞,他曾對《請跟蹤我》進行了精妙的分析,“跟蹤一個人,其實在賦予他一種雙重生活,一種平行的存在。任何平淡無奇的存在都有可能會變得充滿光彩,而任何非同尋常的時候都會變得普通。”
二、攝影書籍
在當下,單幅的攝影作品創作方式不斷被削弱,條理化、項目化的攝影書籍的創作方式越來越受歡迎。照片是一種觀看的語法,攝影書籍可以通過照片精心的編排及各種材料綜合的利用,去進行多元復雜的敘事,而且書籍可以反復觀看更可記憶,滿足觀眾的多重觀看需要。蘇菲·卡勒的作品由于其中大部分既使用寫作又使用靜態攝影,因此適合作為書籍出版,還可以形成鮮活的互動。
蘇珊·桑塔格說遭受痛苦是一回事,與拍攝下來的痛苦的影像生活在一起又是另一回事,反復觀看影像會使人麻木。蘇菲·卡勒的名字總是和失戀掛在一起,蘇菲·卡勒在攝影集《極度疼痛》按時間順序為線索講故事,講述了15年前作者失戀痛苦的故事。該書籍記錄了以分手日為節點,倒數92天用和正數99天的生活。書頁從白到黑到灰,隨著作者的心情起伏變化在改變。封皮用紅色做成。痛代表整個故事的心情。作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她去赴約旅行的部分,書頁是白色紙張,用照片、信件、護照和文字等元素去展示了充滿希望的生活,像寫日記一樣用照片的形式表現在每個地點的所見。第二個部分是卡勒的心碎部分,用黑色紙張表示,當她收到分手信息后,后面有幾頁是全黑的就像她整個世界都黑了一樣,這是展覽做不到的。黑色頁面中旅館紅色的電話和日期反復出現引起強烈的感官刺激。第三部分是卡勒的痛苦經歷漸漸被治愈的部分,是灰色紙張,通過自己和朋友們講述一些極度痛苦的故事。每個作品都蓋著劇痛J-22,J-65,J-77......的紅色印章,灰色和白色交替,在卡勒的講述中隨著時間的變化,語氣、情緒越來越冷靜,重復他倆的約定句子越來越簡短,直到最后說:“夠了,我的痛苦消失了。”[4]
蘇菲·卡勒在《極度疼痛》中系列攝影照片蘇菲·卡勒敏銳地捕捉了這份情感,把痛苦表達地淋漓盡致。通過文本化的線性時間敘事與圖像的非線性空間敘事互為支撐,使內容具有更強的準確性。同時作品通過對一個具體觀點的不斷重復,來達到加強敘事的目的,讓觀眾更加迅速理解作者的敘事內容,更容易讓觀眾信服此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情,私人的感官經驗被無限放大,產生較為強烈的精神張力,激發觀眾他們處理人生中同樣的一部紅色電話的想象。[5]
三、記錄短片
在當代藝術領域,許多藝術家都采用記錄短片來完成作品,在形式上是紀錄片的特征,但在內涵上卻更強調觀念。記錄短片是有效的敘事手段,但是它藝術受到環境的影像需要觀眾完整的觀看。而拋開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來說,視頻藝術是呈現敘事的有效手段,它沒有凝固,沒有切斷允許時間介入,它借助那些串聯的動作去解釋每一個可能產生誤解的定格畫面。只要選擇適合作品表達的視頻敘事方式,就可以減少敘事在傳遞過程中所產生的誤差。
攝影只是她的創作方式之一,她的紀錄片影響也很大。蘇菲·卡勒的紀錄片經常模仿電影膠片,2007年,卡勒作為法國代表準備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恰好收到的一封戀愛分手信,這封信以 “你保重”結尾,于是創作了《保重》這個項目。正如蘇菲·卡勒說:我收到這封信不知如何回復,好像與我無關一樣。選擇了107個不同職業的女性根據她們的專業與視角去解讀分析這封分手信,這次展覽具有表演性質和現場性,為了方便威尼斯攝影展的翻譯問題,作者讓邀請來的每一個人運用非語言表演的形式去解讀,最后用錄像形式完整地記錄下來。其中有歌唱家在自己身上打著節拍,把這封分手信唱出來,法國性感女星拿著信,飾演一個絕望的主婦,印度舞蹈演員則用傳統印度舞的肢體語言來演繹。這些女性的不同解讀即是對這封信的回復。該項目呈現出情感與精神的真實空間,審視了人類情感的各種可能性,并沒有表現女人的脆弱,而是思考為了減輕痛苦可以做什么。
四、結束語
羅蘭·巴特曾說過,一張照片對應與私人的公共消費,身為女性的蘇菲·卡勒有敏銳的情感察覺力,她的大部分藝術作品與個人生活歷程密不可分,具有強烈的私人屬性。攝影成為一種觀察工具,藝術創作是用藝術語言來對生命經驗進行轉譯,好的轉譯語言決定作品的好壞。獨特的生命經驗可以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縱觀卡勒的創作,蘇菲·卡勒的作品敘事性一目了然,她的私人化的敘事很豐富,其敘事結構既有照片與文字互涉的形式、也有攝影書籍和紀錄片的形式。
時間是混亂的碎片,攝影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整理這些碎片以一種有意義的形式重新表述,使觀眾看到新的敘事目的。通過蘇菲·卡勒的作品分析,我們要積極運用多種材料和媒介對日常生活進行創作,充分利用個人主觀經驗的再現,喚醒人們的真情實感或是精神的狀態,引起觀者的共鳴。攝影就是為了觀看,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值得觀看。
參考文獻:
[1]王家豪.論再現的潛能:現實性、敘事與圖像[D].中國美術學院,2019.
[2]張文峰.“另一種講述”:約翰·伯格視覺敘事理論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9.
[3]趙曉燕.蘇菲·卡勒作品《痛》中的美學關系建構[D].中國美術學院,2018.
[4]王惠儀.川內倫子攝影作品的敘事結構及表現方法[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8,2(09):127-129.
[5][法]蘇菲·卡勒.痛[M].孔潛,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