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穎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藝術教育越來越重視,舞蹈人才培養也越來越成為職業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在舞蹈表演人才培養中,舞蹈基本功是一門重要的、必要的基礎核心課程,簡稱為“基訓課”,一直貫穿著中專至本科的舞蹈教學,所占學時最長,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對整個舞蹈人才培養體系都有重大影響。鑒于中專學員的特點,基訓課的合理設置和精湛的教學對學員的培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國舞蹈;表演專業;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2
我校自1960年開設舞蹈專業以來,中專中國舞教學便一直是極度重視和嚴苛把關的教學環節,始終將基訓課視為中專中國舞教學主干課程,是其他實踐課程的基礎和鋪墊。隨著舞蹈教學生態的不斷優化,我校中專中國舞教學理念和方法也進一步改良和創新。研究提升舞蹈表演人才教學效果的方法,能夠使我校中專中國舞教學理論的構建得到進一步完善,從而促進中專中國舞學員培養質量的提升,有利于中專中國舞專業更好的發展。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提高中專中國舞基訓課程的教學效果,以中專低年級段課程進行理論和實踐的革新。
一、中國舞課程教學現狀
我校自建校60周年以來,中專中國舞基訓課一直采用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多年的教學實踐,形成獨特的浙藝教學模式:低年級段一、二年級以芭蕾訓練教材進行基訓課訓練,三年級開始轉入中國古典舞基訓課。幾十年間,在傳統的浙藝教學模式下我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舞蹈人才,但是在時間長河中和實踐檢驗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學問題,我們必須緊跟時代變化的潮流,立足實際,不斷學習反思,不斷改革創新。
(一)教學理念保守
在以往的中國舞教學中我校一直秉承“以芭蕾打基礎”為教學理念,認為對于一年級初入門的新生而言,芭蕾課程能更好地訓練學員身體的開繃直立,尤其能更好地解決學員下身髖胯、大腿、膝關節、小腿以及踝關節和腳趾尖的穩定性、外開靈活、肌肉控制力和末梢知覺等問題。因而,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一二年級教授芭蕾基訓,優先解決學員體態、肌肉運動知覺、核心穩定等基礎問題。
但在此理念指導下進行教學而引發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古典舞知識普及缺失。對于中國舞專業低年齡段的學員而言,課程以解決身體基本素質為主要任務,主要有基訓課、軟度課、毯功課和民族民間舞課,其中基訓課為芭蕾教學,占比最多,在兩學年的學習中完全沒有接觸過中國古典舞課程,學員思想上對于古典舞的認知極度缺乏,身體上對古典舞運動方式也沒有直接體驗,對于之后進入古典舞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其次,舞種風格轉變困難。每個舞種的審美和運動方式存在差異,因此產生的舞種風格也各不相同,芭蕾追求極致的向上、直立、外開的身體美感,中國舞更喜歡身體運動時的圓曲,講究欲上先下、欲前先后,體現婉轉含蓄的古典美和民族美。舞蹈藝術是身體的藝術,需要學員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使身體形成深刻的肌肉記憶才能不斷提升舞蹈技藝,而兩種截然不同的舞種風格,對于中專學員而言,想要完美的實現無縫轉換比較困難。
(二)課程模式缺乏創新
課程模式的合理設定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方面,直接關系到每一學年、每一學期、每一階段、每一堂課的教學安排和教學目標。我校注重學員的基礎訓練,只有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日后的舞蹈學習中才能走得更長遠,并且認為芭蕾能夠科學、系統、有效的解決學員身體基本能力,因此幾十年來低年級段的基訓課都以芭蕾打基礎,三年級開始進入古典舞風格性基礎訓練。但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年級教學任務交接時,芭蕾轉古典舞風格、審美等轉換融合困難,耽誤訓練進度,對中國舞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的提升產生了阻礙。
具體的教學困難表現在:第一,由于一二年級學習芭蕾基訓,沒有接觸過古典舞基本功的技術技巧,導致在三年級要重新學習古典舞技術技巧,出現開法兒晚、進入晚的狀況。第二,中專學員正是身體迅速發育的年齡,身體柔韌性需盡早解決和不斷加強才能保證進入高年級后不為軟度問題所累。但在一、二年級芭蕾基訓的訓練中,由于芭蕾身體運動和舞姿造型的特點,在整個課程安排中軟度運用的較少,不能夠持續加強學員的柔韌性,相比古典舞基礎訓練柔韌性的開發要弱一些。第三,在一、二年級學員學習芭蕾基訓的同時沒有任何古典舞的學習,導致學員古典舞身法韻律的嚴重缺失,也是同樣面臨古典舞身韻從0開始的問題。以上問題導致學員在高年級參加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時,大課展示部分完成困難。因此為了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和擴大,必須對中專低年級段的基本功課程進行改革調整。
二、中國舞教學改革創新
針對現階段我校中專中國舞基訓課程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轉變教學思路,抓漏補漏,改革創新,改變這一局面。延續以往教學中的優勢、長處,優化劣勢、短處,取長補短,將低年級段的基礎教學調整好、銜接好,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理念改革創新
為了避免年級交接課程時,學員出現舞種風格轉換難、技術技巧重開法兒等問題,我們在原有“以芭蕾打基礎”的指導方針下將低年級段的基訓課程做了適當調整。我們依然堅持芭蕾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將芭蕾基訓課作為中專學員打基礎的核心課程,同時融入中國古典舞的教學內容,讓學員既能有效訓練到身體機能,又能掌握古典舞的風格,學習簡單的古典舞舞姿和技巧。
由于低年級段學員年齡較小,理解力和認知力有限,再加上芭蕾舞和古典舞的風格韻律相差甚大,這對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為了更有效地提高新模式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不斷加強芭蕾基本功老師和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老師,在專業教學中的相互學習、交流合作,共同探討研究如何根據我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更有效的提升中專中國舞的專業教學水平。
創新的教學理念是在延續“芭蕾打基礎”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古典舞基本功的穿插訓練,有效的解決了以往出現的斷層問題。首先,加入古典舞的訓練課,讓學員對于中國古典舞的審美、風格、運動方式等都有了基礎的了解。其次,古典舞基訓課的融入,讓學員提早進入古典舞技巧的學習,對于之后的課程能夠順利地延續。第三,古典舞行云流水的韻律正好彌補了低年級學員學習芭蕾容易出現僵直的問題,在教學中既能訓練出學員干凈利落的下肢,也能增加學員的舞蹈韻律。[1]
(二)教學模式升級革新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中專中國舞專業低年級段的教學中,在原有的芭蕾基訓課的基礎上,加入中國古典舞的訓練。教學模式從原有的低年級段基訓課完全學習芭蕾的單一模式,升級到現在一年芭蕾基訓教學,一年芭蕾和古典舞相結合的復合模式。新模式的升級革新主要在二年級的課程設置上進行調整,一年級還是保持原有純芭蕾打基礎的課程安排。
教學模式革新具體表現在:第一,二年級第一學期,加入2課時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內容。學習簡單的古典舞基本手位、腳位,讓學員清晰的區別芭蕾手位腳位和古典舞手位腳位的發力方式和動作要領。古典舞基訓課中加強前、旁、后腿的柔韌度,通過單一形式的壓、耗、搬,加上組合的強化,極大提高了學員軟度運用能力。為了彌補以往古典舞技巧開法兒晚、開法兒難的問題,在二年級第一學期的古典舞基訓課中就開始進入踏步翻身的技巧開法兒,踏步翻身是其他高難度翻身技巧的基礎,掌握要領較難,讓學員盡早學習踏步翻身,一方面有足夠時間練習糾錯,為之后的翻身技巧做好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也為后續其他技巧訓練預留出更多時間,能夠保證學員在高年級基本掌握古典舞技巧。第二,二年級第二學期完全進入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內容。在經過第一學期循序漸進的過渡后,第二學期能更順利銜接古典舞基訓課,從而避免了以往交接課程時出現的斷崖式轉換。[2]
在此次中國舞教學改革中,以17級中國舞女班和18級中國舞女班為示例班級,根據改革指導方針,對每個班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嚴格按照新模式的教學步驟進行教學。在實驗期間不斷探索芭蕾基本功和古典舞基本功如和更好的結合訓練,不斷調整修改,提升教學效果,教授學員專業技能,同時也培養學員的思考能力。兩個班級的教學反饋,在沒有影響完成芭蕾基本我院 中國古典基功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學員在軟開度、肌肉能力及技巧學習上掌握上都有顯著提高,同時學員也能更加理解芭蕾審美和古典舞審美的異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培養優秀舞蹈人才的道路上,我們肩負重任,建校60周年以來教研組不斷鉆研思考,建立起獨特的浙藝教學模式,教學成果得到其他專業院校的認可,培養的舞蹈人才畢業后輸送頂尖院校和全國各大院團,也獲得不少省級、國家級的重大獎項。在不斷適應舞蹈教學生態的變化和不斷獲取最前沿的舞蹈教學動態下,我校中國古典基訓課程將不斷改革創新,使芭蕾基本功能更好地為中國舞人才培養打好堅實的基礎,芭蕾基本功和古典舞基本功在教學上互為補充、相互作用、取長補短,全面推進學員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發展,同時將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舞蹈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梅麗娟.探析舞蹈教育中舞蹈藝術表演[J].藝術評鑒,2019(06):123-124.
[2]王瑩.理念與機制:體育舞蹈表演舞課程內容的構建——以武漢體育學院為個案[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16):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