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文獻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加強歷史文獻的整理保護及有效利用,能更好地挖掘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圖書館作為發掘、整理、保存歷史文獻的場所,如何做好歷史文獻的整理保護與開發利用,是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本文研究了一些歷史文獻的整理保護與利用方法,希望對圖書館工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圖書館;歷史文獻;整理保護;利用
1.引言
我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由此產生的歷史文獻數量也十分巨大,現如今有十萬種左右的資源存于世上。一般來說,由于歷史文獻具有較高的珍藏價值以及巨大的史料價值,很多收藏者會將他們珍藏起來,世人很難了解它們。進入新時代,我國的文化出版機構整理開發出許多的新版歷史文獻以支持科研人員的工作需求,同時兼顧了保護歷史文物。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圖書館里有些新版歷史文獻未能實現充分利用,讀者在利用有些珍貴歷史文獻時不可避免地使其產生磨損,無法保護好這些書籍。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中國人民的一些觀念與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意識到搶救保護和充分利用歷史文獻,文章將詳細研究新時期圖書館如何更好地利用與保護歷史文獻。
2.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與服務意識
圖書館蘊藏了海量的信息資源,而工作人員負責傳遞各類文獻信息,因此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高低、服務意識的優劣將會對利用歷史文獻產生直接的影響。歷史文獻的低利用率往往由圖書館工作人員不熟悉文獻檢索工具、不了解館藏情況、服務方式被動、服務意識淡薄等造成,所以圖書館工作人員在開展文獻服務工作時應努力學習歷史文獻知識,不斷增強自身的業務素質,充分了解各種載體、各個版本、不同時代的歷史文獻信息,挖掘讀者的利用目的及閱讀需求,給讀者帶來精準的文獻信息服務。館員應熟練掌握古籍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迅速為讀者發現需要的文獻,幫助讀者解決遇到的不同困難,使歷史文獻的利用率得以提升。
3.開發文獻信息,編制檢索工具
歷史文獻有著集成化、系統化、大規模的特點,而最近幾年出版的大套新版歷史文獻包括各類叢刊、叢書等具有內容豐富易檢索、涉獵范圍廣、文獻信息量大等優點,滿足了讀者在科研及教學上的需求,同時有助于延續珍貴歷史文獻。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歷史文獻時,應秉持“古為今用”的觀念,充分挖掘歷史文獻中包含的優秀歷史文化成果。若想有效利用與開發歷史文獻,就要讓讀者掌握獲取文獻的方法以及歷史文獻的內容。所以圖書館應將加工整序的優勢發揚光大,從歷史文獻的內容特征與形式特征出發,充分利用不同的檢索工具,為讀者介紹各類卓越的歷史文獻,為充分利用歷史文獻打好基礎。
4.歷史文獻的再生性保護
現如今,計算機技術以及縮微技術是圖書館歷史文獻再生性保護中經常用到的兩種方法。計算機技術即通過光盤、磁盤、磁帶等載體讓傳統文獻以電子文獻的形式出現。現如今圖書館應用光盤技術較多,即以光盤載體替換古舊文獻。縮微技術即通過專門的工藝、材料、設備將文獻資料的影像縮小后,在膠片上記錄拍攝下來,然后制作加工成縮微品以使用與保存的一項技術。可以說,縮微技術通過技術手段表達了膠片載體的文獻內容,替代了以往的紙質載體。這兩種技術各有特點,在保護歷史文獻時也各有優缺點。
4.1保存時間與安全性
實踐表明,縮微膠片具有上百年的保存功效,而現如今廣泛運用的滌綸片基膠片預計擁有五百年的保存壽命。光盤的絕對壽命往往在數十年左右,而光盤能正常使用的時間即為光盤的相對壽命,一般在幾年到十幾年的范圍。讀取光盤需要借助一定的軟件與設備,隨著軟件與設備的不斷發展,光盤中記錄的數據在不遠的未來可能無法通過恰當的軟件與設備讀取。在平常使用光盤制品的過程中,有時候它看起來保存的很完善,然而容易出現丟失數據的現象不能再讀取。借助一定的操作軟件,光盤能夠修改已經輸入的信息,記錄原件的真實性難以保障,因此就安全性來說縮微品比光盤好得多。
4.2技術的成熟與穩定性
公共圖書館中早已廣泛應用縮微技術,有將近20年的歷史,促進了保護與搶救歷史文獻工作的開展。現如今,許多圖書館已經擁有了緊密的關系網絡、規范的管理制度、合理的規劃體系、完善的質量標準、整齊的人才隊伍與完善的配套設施。總之,圖書館應用縮微技術已十分嫻熟,擁有穩定完善的運行體系、質量標準、材料設備,符合圖書館在現代化社會的需求。作為一類新興起的電子計算機技術,光盤技術發展歷史較短,在圖書館中也很少被應用。現如今光盤市場競爭激烈且光盤技術發展迅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光盤,標準不統一,不同廠家的光盤產品無法兼容,軟件設備很快就被下一代取代,光盤的記錄方式與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光盤技術很難短時間內形成同一穩定的標準體系以及成熟穩定的技術。
4.3傳遞與使用
縮微膠片的一大弊端在于使用不便,具有較慢的還原與查詢速度,人們不太能接受這一閱讀方式,因此遠距離信息傳輸難以實現,但信息的真實性與安全性、載體的壽命等存在優勢,而光盤技術的信息傳遞、檢索、使用等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整理保護與開發利用歷史文獻既相輔相成又相互矛盾,若是文獻不能得到完好的整理保存,也就不能充分利用;若是不將文獻潛在的使用價值挖掘出來,也就失去了保存的意義,因此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需合理應用光盤技術與縮微技術,更好地整理保護與開發利用歷史文獻。
5.設立歷史文獻專題閱覽室
盡可能地滿足讀者的不同閱讀需求是圖書館收藏各類文獻的根本目的,符合圖書館服務讀者的宗旨。新時代,許多圖書館秉持著“一切方便讀者”的辦館理念,不再受到收藏大于使用這一傳統觀念的束縛,實行藏閱合一、擴大開架的方法,讀者在閱讀歷史文獻時更加方便,從而大大提高了歷史文獻的利用效率。若想有效開發利用歷史文獻,可以采用設立歷史文獻專題閱覽室的方法,特別是那些具有悠遠歷史的大中型圖書館,擁有此類專題閱覽室后,既能夠讓讀者更好地利用歷史文獻,充分發揮圖書館各類藏書的利用價值,又能讓寶貴的歷史文獻“重見天日”,煥發出巨大的活力與生機。
6.增強圖書館間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已有上萬種富有影響力的新版古籍出版發行。許多圖書館往往由于人為因素、書的價格、經費等原因的限制,無法將海量的文獻資源收錄齊全。通過增強圖書館間的交流,各個圖書館向其他圖書館互相借閱有關的歷史文獻,盡可能地使每個圖書館都擁有豐富的文獻收藏數量,有助于珍貴歷史文獻的保護以及歷史文獻利用率的提高。
7.加強數字化建設,促進歷史文獻的保護與利用
現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館中應用網絡化服務與計算機管理已逐漸普及,文獻數字化技術也在不斷完善發展中。數字化歷史文獻具有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屏幕閱覽、下載打印方便、檢索途徑多樣、全文數據詳實等優點,使利用與保護歷史文獻的矛盾得以緩和,讀者有了更多的利用歷史文獻方法,從而讓每一讀者的閱讀需求都得到滿足。所以圖書館工作人員需深刻領會到,未來歷史文獻服務的方向在于網絡化服務與歷史文獻數字化,這也是圖書館邁向數字化發展的關鍵性步驟,保護繼承以及開發利用歷史文獻離不開數字化建設工作。計算機技術正在經歷巨大的改革與發展,相信在未來,整理保護與利用歷史文獻的過程中會用到各種新技術,不斷提升歷史文獻的利用率。
8.結語
綜上,本文詳細探討了幾種圖書館歷史文獻的整理保護與利用方法,包括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與服務意識、開發文獻信息與編制檢索工具、歷史文獻的再生性保護即靈活運用縮微技術與光盤技術等技術、設立歷史文獻專題閱覽室、增強圖書館間的交流并實現資源共享、加強數字化建設以促進歷史文獻的保護與利用等措施,希望能夠促進圖書館歷史文獻的整理保護與利用工作,提高歷史文獻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姚嘯華,賀晨芝,徐孝娟,全石峰.面向數字人文的圖書館眾包平臺構建研究——以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眾包平臺為例[J].圖書館雜志,2020,39(06):105-112.
[2]李浪,王渝.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整理及數字化信息組織[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10):152-154.
[3]董峰.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5):3+5.
[4]林輝.公共圖書館歷史文獻的整理保護與利用[J].傳媒論壇,2018,1(03):98.
作者簡介:
劉玉寒(1984-),女,漢,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長春師范大學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