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是二十世紀尼泊爾文學中最豐富的體裁,也是尼泊爾文人志士最熱衷的文學媒介之一。尼泊爾現代詩歌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古典主義階段、浪漫進步主義階段、實用主義階段、當代階段,本文從歷史評論與對比研究視角從這四個階段探究尼泊爾現代詩歌的發展歷程及各階段的詩風特點。
關鍵詞:尼泊爾;詩歌;發展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尼泊爾語詩歌作品始于1769年。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尼泊爾的學者們對尼泊爾詩歌的發展過程與時間階段有著很多不同的劃分方式,但通常認為,尼泊爾詩歌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時代,即初期詩歌(1769-1883)、中期詩歌(1884-1917)與現代詩歌(1918至今)。尼泊爾現當代詩歌興起于1918年,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尼泊爾詩歌的“黃金發展時期”。在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發展,尼泊爾詩歌的趨勢與潮流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根據詩歌的時代特點與風格趨勢,可將尼泊爾當代詩歌的發展歷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即古典主義階段、浪漫與進步主義階段、實驗主義階段和當代階段。
一、古典主義階段(1918-1933)
古典主義詩歌是當代尼泊爾詩歌的第一個階段,它的出現是伴隨著尼泊爾詩歌中期1908年出版商拉姆瑪尼·阿迪的“去哈蘭特 ”運動開始的。古典主義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詩人當屬來卡納特·鮑德爾,他也被認為是尼泊爾古典主義詩歌的開創者。來卡納特·鮑德爾于1885年出生在尼泊爾西部卡斯基縣的一個小村莊,是第一位現代尼泊爾詩人,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尼泊爾現代詩歌文學的奠基人。鮑德爾是在家里接受基礎教育的,大約在他15歲時來到加德滿都開始學習梵文,并在隨后前往在印度圣城瓦拉納西繼續學習梵語文學。鮑德爾堅持使用古老的梵文詩學的傳統規則進行創作,他的詩風偏于古典,較為正式,這是尼泊爾初期與中期的大多數作品所缺乏的。來卡納特抵制中期(1884年至1917年)盛行的艷情主義詩歌,他推崇應在嚴謹語法規則的基礎上,建立宗教性的、精神性的、正統的詩歌文風。1917年,在《蘇卡提森圖》出版后,來卡納特立即對其進行了激烈的社會批判,與此同時,他號召復興印度教傳統文化傳統與精神,點亮了尼泊爾現代詩歌之光。1918年,旦尼達爾·柯伊拉臘帶著“覺醒吧,覺醒吧”的口號唱響了覺醒之歌; 1919年發生了“玉米日”這一歷史事件,隨后哈姆拉吉的《錢德拉卡》語法書問世。在不同的歷史事件的驅動下,尼泊爾古典主義詩歌應運而生,它的出現也標志了尼泊爾詩歌的發展階段從中期詩歌步入到當代詩歌。
在這一階段,來卡納特對詩歌語言風格,修辭方法,敘述過程,篇章結構,表達方式和韻律等進行了規范,這為提高詩歌之美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規范語言的同時,他的詩歌里開始提及當代社會和政治問題。《籠中的鸚鵡》便是是其最受歡迎及流傳度最廣的詩歌之一。詩歌中的“鸚鵡”通常被解釋為靈魂被困在身體里的狀態,但另一方面看,實際上指的是詩人本人,詩人將自己受雇于比姆·沙姆謝爾的命運比作為鸚鵡的牢籠。這首詩在尼泊爾影響很大,因為它是最早批評統治這個國家的拉納家族[1]的例子之一。
二、浪漫與進步主義階段(1934-1959)
現代尼泊爾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最初是受英國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啟發和影響的。1934年文學家里提巴哈杜爾馬拉編輯出版了《沙拉達》的文學月刊,這也是加德滿都的第一部文學月刊。《沙拉達》的出版開啟一個尼泊爾語文學對外開放的新時代。偉大詩人拉克希米·普拉薩德·德夫柯塔與西提查蘭·斯雷什塔正是通過《沙拉達》開啟了尼泊爾現代詩歌的浪漫主義階段。他們的詩歌中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情感、美感與強烈的樂感,通過自由的表達方式,闡述著對古老理想的信仰,對人類的尊重以及對詩歌藝術的推崇。在浪漫主義詩歌出現后,古典主義詩歌便在尼泊爾文壇中漸行漸遠,在拉克希米·普拉薩德·德夫柯塔于1959去世之前,浪漫主義詩風幾乎完全影響了整個尼泊爾詩壇。德夫柯塔領導著整個尼泊爾的詩歌創作,即便是最優秀的詩人也似乎無法避免被他影響。拉克希米·普拉薩德·德夫柯塔在尼泊爾文學中被尊稱為“偉大的詩人”,也被稱為“金心詩人”,同時還是劇作家、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他被認為是尼泊爾最多才、最偉大的文學巨匠。
在浪漫與進步主義階段的前半部分,即在1934到1947年前,尼泊爾的詩歌風格可以被稱為純粹的浪漫主義,而在1947年以后的現代尼泊爾詩歌中,開始逐漸出現了進步的聲音與革命的情感,進步主義也正式進入到了現代尼泊爾詩歌中。1947年的印度獨立戰爭的成功也喚醒了尼泊爾人民心中的反抗意識,革命意識逐漸在尼泊爾青年心中萌芽。與此同時,拉納政權的暴政達到了頂峰。1947年是徳夫柯塔生活發生轉折的一年, 也是他詩歌創作發生轉向的一年。由于當時尼泊爾復雜的政治局勢,徳夫柯塔被迫移居印度的瓦拉納西,并在那里擔任《時代之聲》雜志編輯。他開始在浪漫主義主流中融入進步的革命情緒來創作詩歌,其他詩人也開始轉向進步思想。因此,在浪漫主義內部融合了進步主義之后,純粹的浪漫主義者流變成了浪漫與進步主義。
三、實驗主義階段(1960-1972)
偉大詩人拉克希米·普拉薩德·德夫柯塔的逝世也宣告了尼泊爾現代詩歌的前半葉的結束。在1960年以后的詩歌中涌現出了很多新的思想,詩歌風格也有很多新的嘗試,這些變化使得尼泊爾現代詩歌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詩人莫漢·柯伊拉臘于1960年在《魯普萊卡》文學雜志上發表了《受傷的時代》這首詩,正式開啟了尼泊爾現代詩歌的實驗主義的階段。莫漢·柯伊拉臘1926年出生于加德滿都。他被認為是現代尼泊爾文學中最偉大、最經久不衰的詩人之一。柯伊拉臘的詩歌內容與形式較為豐富,并一直追求著變化,采用新的風格,表達新的主題。評論家依索爾·巴拉拉曾評論:“他可能不是第一個將新的詩歌思想引入尼泊爾文學中的人,但他為這一傳統的延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鼎盛時期逐漸消退,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差異主義和存在主義等不同詩風在尼泊爾詩歌中逐漸開始興盛。這一階段涌現出的詩人們的哲學觀與他們的前輩有較大的差異,他們不僅熟悉自己國家的文學,也學習了外國哲學和文學。他們的詩歌中充滿了晦澀的神話典故以及對社會的悲觀情緒和社會疏離感,芭妮拉·吉里與帕里加塔的詩歌是這一特征的代表。在這一階段的寫作風格較為多樣,詩人們開始嘗試創作具有反差、超現實以及象征含義的抽象詩歌。這些詩歌往往表意較深、內容復雜、風格多變、晦澀難懂,令讀者很難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也正是因為這些在當時看來突破常規且不入主流的特點使得這個階段的詩歌頗受爭議。柯伊拉臘也因此受到過批評。但他為自己辯解道:“我一直在努力提升現代詩歌的風格,為古詩注入新的韻味,只有時間才能證明我是否成功”。
四、當代階段(1973-)
實驗主義階段詩歌晦澀難懂,為詩人與讀者之間的制造了較大的溝通障礙,因此它的影響只持續了十幾年便逐漸消退了。為了將詩歌從晦澀中拯救出來,新一代的有意識的青年詩人們發起了各種文學運動,他們將詩歌的交流性作為詩歌創作的首要考慮因素,號召重建新近進步主義流和新現實主義。這一階段稱為當代階段,也是現代尼泊爾詩歌的第四階段,這階段的詩人們放棄了韻律,開始創作非格律散文詩,也被稱為自由體詩。這一階段的尼泊爾詩歌逐漸脫離了梵語詩學的傳統,詩歌語言中的梵語詞匯漸隱退,多使用純粹的尼泊爾語。
當代階段的尼泊爾詩歌逐漸摒棄了早期的朦朧與晦澀,用更為直接的語言來表達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這一階段的詩人強調通過放棄想象、感性和抽象來直面人類生活的客觀現實。這也正是拉克希米·普拉薩德·徳夫柯塔所向往的,他曾寫道,“我們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要求我們在精神與風格上作出改變,我們必須與時代對話。政客和煽動家們用了錯誤的方式——通過機械的揚聲器。而我們的聲音應該是迅敏的心靈發出的平靜而微弱的聲音。我們太窮了,不能馬上提升國家的教育水平,也不可能消除時間因素。但是,我們可以而且必須做一件更偉大的事情,為了今天,為了當下的一代人。如果我們讀過民眾內心深處的想法,就能讓他們來讀懂我們。”
參考文獻:
[1]Michael James Hutt. Himalayan Voices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Nepali Literature.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2]Parsamani Bhandari. Nepali kabita kavyaM, Kathamdnu:Students Bookstore Press, 2006
[3]Padma Devkota. Contemporary Nepali Poems, Kathmandu:Royal Nepal Academy, 2000
[4]何朝榮.尼泊爾浪漫主義詩人德瓦科達及其詩歌創作.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J]. 2002 年第 6 期.
[5]魯正華.尼泊爾文學概述[J].國外文學. 1987年02期
作者簡介:
童夢瑤(1990—),女,漢族,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西藏民族大學外語學院任尼泊爾語,助教,研究方向:尼泊爾語言教學研究、南亞國別區域研究。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9西藏自治區高等院校教師專業實踐實戰能力提高計劃項目“尼泊爾語教學能力提升”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