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瑾南 李毛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達社會演變的影像,具有歷史感和時代感,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淮陽泥泥狗手工藝品,除造型古拙、怪誕帶來的欣賞性外,其裝飾的原始圖騰更承載了幾千年來永恒的生命印象。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互聯網的深入滲透,傳統工藝的泥泥狗逐漸被崇尚新潮流的現代人遺忘,走向沒落。立足新時代,利用“互聯網+”、建立數據庫等方式,通過開發服飾、旅游紀念品等文創產品形式,既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又能繼續見證史前人類發展的文明歷程。
關鍵詞:非遺;泥泥狗;傳承與創新;文創產品
中圖分類號:J5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2-0-0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是世界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國務院規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等特點形成,它主要依托人本身,用聲音、形象和技藝等作為表現手段,再憑借身口相傳的方式成為一種文化鏈延續下去。
當今社會已進入新時代,文創作為新興產業之一,能有效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需求。非遺文創最大的意義是讓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產品融入日常生活中,以達到更加簡潔的方式詮釋傳統文化的目的。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根據淮陽泥泥狗現狀進行分析,探索出一條保護和發展泥泥狗的最佳道路至關重要。
一、淮陽“泥泥狗”的原始傳說和藝術特征
太昊陵是華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伏羲氏位于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譽為“天下第一陵”。[1]“泥泥狗”是淮陽太昊陵小泥塑的統稱,“泥泥”二字,既點出泥泥狗的原料是膠泥,又是藝人們對泥泥狗親昵的稱呼。泥泥狗作為最古老的工藝品之一,因奇特的造型、豐富的色彩、抽象的點線符號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從泥泥狗制作工藝、造型、色彩、圖騰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形象特征完全符合了民間美術的設計構思和現代化風格的審美走向。
(一)制作工藝簡單而靈動
淮陽泥泥狗手工藝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十分復雜。每個都需揉捏按壓20多次,經過挖泥、打泥、過濾、捏塑、扎孔、晾曬、過黑、上色等工序。選材是采用龍湖北岸地表兩米以下四十到五十厘米厚的泥土,膠泥的質地細膩、可塑性好。泥泥狗的制作工序歸納為五步:打泥;搓坯;成型;染色;點花。
(二)造型抽象而富有神韻
泥泥狗的復合造型有200多種,主要以動物為基礎原型,如貓、龜、猴、馬等。其中“貓拉猴”中的“猴”代表人,“貓”代表老虎,這反映古人就已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圖騰紋樣種類繁多,如類籃紋、三角紋、太陽紋等,在原造型上繪制點、直線、曲線,構成豐富的圖案。
(三)色彩豐富且富有內涵
泥泥狗通體為黑色,蘊含三層含義。第一,黑色秉性剛直,象征炎黃子孫頑強的精神。第二,黑色深奧、具有神秘感,代表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第三,黑為“玄色”,反映伏羲氏族里面黑色最為尊貴。延續古代“尚黑”的傳統,在黑底的基礎上再用紅、黃、青、白進行繪畫裝飾,整體色彩統稱“五色”。《尚書》中曾提及“采者,青、黃、赤、白、黑也,言施于繒帛也”,由此可見色彩的五色觀在民族文明史上地位不可估量。
二、泥泥狗手工藝現狀
由于頻繁的地貌變遷、源遠的民間習俗,淮陽先民崇尚祭祀文化。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2014年11月11日,國務院以國發〔2014〕59號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淮陽泥泥狗”名列其中。泥泥狗傳承雖有好轉,但發展仍處于低速期。
泥泥狗傳統制作工藝復雜、過程煩瑣,但售賣價格低廉。能工巧匠們出于生存的考慮,很多人選擇了外出打工或其他高收入的職業,導致泥泥狗傳承者50-70歲居多,這嚴重地威脅到泥泥狗手工業的創新和發展。
三、泥泥狗文創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歷史記憶和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產品可以增強人民群眾對非遺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是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交流的開啟。普通的旅游紀念品的開發缺乏必要的設計手段,要想滿足消費者多樣的需要,還需創造性的開發。[2]
傳統工藝要在新時代繼續立足,就要具有為現代服務的功能。泥泥狗的發展要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根據泥泥狗本身造型、色彩及紋飾符號中點、線、面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解構、探索、重構、整合等,在繼承過去已有形式的同時,嘗試新的突破;二是在民間文化品牌的建立傳播方面創新,過去泥泥狗依托于傳統廟會,而現在需要深入融合到當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不僅要有精美的包裝、注冊商標、Logo設計,還要有宣傳的渠道和平臺;三是在藝術形態和形式方面不斷進行融合探索,借鑒陶瓷、雕塑以及各種現代藝術的精華,使這種傳統民間藝術能夠符合我們現代的審美需求。
(一)創新文化形式,促進文化傳承
泥泥狗手工藝沿襲至今,若材質、造型、色彩、圖騰仍然同時呈現在產品上,創新空間就過于局限。文化創意產業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創意和創新,[3]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新時代創新發展形式,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附加值、促進產品增值。
1.與文創形式相結合
泥泥狗傳統制作材料是龍湖邊沉淀數千年的泥膠,具有可塑性。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地方,打造如筆筒、彩繪石膏儲蓄罐等實用、美觀又具有人文氣息的文化產品,這既保留了泥的材質,又在美觀的基礎上附加使用價值。保留泥泥狗怪誕、古拙的造型,讓泥泥狗以另外一種形式為人類服務,如制作抱枕、剪紙、胸針。這不僅能傳承這份神秘的文化,還能作為一種新的形象帶到日常生活中來。
2.與包裝設計相結合
中國藝術極為強調“寫神”“神韻”。“神”是內在的本質特征,“神也者,妙萬物而言者也”。神似寫意,泥泥狗的圖騰及配色,以視覺沖擊為主要手段,應用到當代包裝設計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鐘連盛曾講道:“在保留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工藝設計理念可以隨著時代發展去創新,并將非遺技藝融入生活”。
(二)融合時代因素,為非遺文化護航
1.建立數字化信息庫
數字化是多媒體技術的基礎,運用數字、文字、圖像、語音等信息,將數字化技術與非遺有機結合,現代文明中非物質文化才能實現真正的活態傳承。建立泥泥狗數字化保護及其文化資源創新設計,從文化及資源價值方面研究,進行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分析,對泥泥狗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驗證。
2.非遺進校園
非遺進校園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泥泥狗從廟會逐漸走進周邊省市高校藝術院系中,不僅能完善教學體系,讓更多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更能增強文化自信。泥泥狗傳承人許述章先生曾這樣說:“非遺進校園主要是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通過這種形式讓新一代的年輕人了解它、認識它,以新的形式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的確,非遺進校園也要遵循合適、合理、適齡的原則,與新觀念合理地結合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3.媒體融合
淮陽泥泥狗產業早已盛行,但近幾年才與媒體融合。泥泥狗產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銷售途徑狹窄、形式過于單一。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利用電商機遇,從業人員通過學習互聯網相關理念,逐步開始與電商平臺合作。從加工、品牌推廣、銷售等環節進行互聯式的深度合作,從而突破泥泥狗傳統產業發展瓶頸。2020年是5G元年,泥泥狗銷售線上與線下結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及小程序等宣傳媒介,促進產業發展。互聯網+非遺文創產品,既抓住了非遺的文化特質,又利用了網絡平臺極強的推廣能力,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在文化物流的過程中也傳播了非遺文化,打響了非遺品牌。[4]
四、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思考方式、生活愿景,它們不僅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還表達出了各民族的智慧。泥泥狗具有的藝術特征將圖騰符號與文創產品融合,利用當代互聯網新形勢有利于拓寬銷售渠道,滿足消費者全方面、多層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讓泥泥狗走向國際化的同時保證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文化自信”是時代的主旋律,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傳播中國智慧的同時,也要深入貫徹國家政策,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5]
參考文獻:
[1]彭靜,李天道.中國美學之“化”范疇解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12):269-272.
[2]張新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談河南淮陽泥泥狗藝術[J].藝術教育,2007(10):14-15.
[3]武高飛.民間美術在旅游紀念品中的創造性轉化——以淮陽泥泥狗為例[J].裝飾,2013(05):137.
[4]張振鵬,王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及發展問題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6):564-566.
[5]劉文良,謝佳林.互聯網+文創:走出傳統非遺創新性發展的困境——以湖南木偶藝術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23(03):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