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摘 要:近年來,受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影響,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及、傳播載體、節目內容及題材選擇等方面內容出現全新的發展性特征,例如:題材選擇平民化、節目內容碎片化、傳播方式互動化及傳播載體多樣化等,而上述特征對紀錄片的拍攝模式的創新及傳播途徑的改革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以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紀錄片為切入點,分析其表現形式,進一步提出具體的發展性特征,旨在為相關從業人員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新媒體;紀錄片;發展性特征
中圖分類號:J9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2-00-02
紀錄片指利用全面展現真實事件完整過程及真人實際生活形態引發受眾思考的電影或電視節目形態,而制作精良優秀的紀錄片能引導普羅大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我國中央電視臺及各個地方臺均開設相應的紀錄片專題欄目,尤其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明確發文要求“各個電視臺上星綜合頻道全年晚間國產紀錄片播出總時長不得低于7小時”,一定程度上均拉動紀錄片的市場需求,為國產紀錄片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進一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1]。同時,紀錄片制作以記錄真實美學特征為前提條件,不得脫離時代發展潮流,尤其是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擴大紀錄片節目受眾群體。鑒于此,本文針對“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紀錄片發展性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一、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分析
(一)統一性
無論何種類型紀錄片均存在紀實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特征,換而言之紀錄片的紀實性與哲理表現呈現相統一的特征。傳統影視紀錄片中相統一的特征集中體現于真實拍攝的鏡頭畫面及解說詞之中,例如:畫面表現或聲音表現等,尤其是鏡頭畫面表現占據著傳統紀錄片表現形式的主體地位,不止明確要求鏡頭中包括攝影人在場的事實,更需要仔細記錄拍攝過程,不得存在影響鏡頭真實性的風險因素[2]。同時,傳統紀錄片中所有影像往往由膠片錄制而成,多數影像內容均來源于真實事件或人物,說明其情景再現目標的實現難度較低,但是無法滿足即時加工新變化的要求。
同時,解說詞作為極其重要的紀錄片表現形式,其填寫水平直接決定紀錄片中主題升華、情感抒發、情節敘述、背景交代、氣氛渲染、意境烘托及畫面銜接的質量,意味著解說詞填寫越優美生動越能幫助廣大受眾切身體會畫面及語言無法傳遞的信息及情感意境,尤其是注入濃烈情感及挖掘深度大的解說詞,能充分表達創作者的個人感悟及審美情懷[3]。同時,富有哲理且意味深長的解說詞能向受眾揭示出超出現實的內在意義及價值觀點,進一步深化受眾對日常生活的感悟及思考,真正意義上做到深度思考人生理性及深度洞察社會百態,極大程度上提升紀錄片的觀賞價值。
(二)個性化
當今時代下新媒體技術步入全新發展階段,促使傳統媒體利用網絡電子閱讀器、網絡廣播及網絡電視等途徑渠道,實現將紀錄片電視節目向全新媒介平臺轉移的目標,而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紀錄片節目,能突出新媒體交互功能強大、信息處理發布實時、拓展受眾選擇面及尊重個體個性的應用優勢,最大限度上刷新紀錄片節目的影像清晰度[4]。同時,新媒體技術給予紀錄片節目影像全新的特質特點,例如:以紀錄片表現形式為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說明紀錄片攝制人員能將蒙太奇手法與解說詞相結合,創新其制作模式,彌補傳統膠片攝制模式的不足,有助于傳遞出主創人員更多的情感內容及思想認知。
(三)互動性
按形式類型,新媒體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可劃分為虛擬現實及互動影像。其中,互動影像表現形式不僅僅支持機器與人、人與人間自由互動,更允許受眾自立于影像中自行添加評注內容,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受眾需求,例如:以網絡直播為例,是互動影像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虛擬現實表現形式往往需要以現實為基礎,以虛擬環境為載體,方可擺脫空間局限,促使受眾借助技術及設備立足于觸覺、聽覺及視覺等角度感知及支配虛擬空間,形成身臨其境的客觀感受。由此可見,互動影像與虛擬現實等表現形式為紀錄片攝制提供更多的思路,能充分發揮主創人員的想象力。
二、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紀錄片的發展性特征分析
(一)傳播載體多樣化
以往紀錄片節目播出時廣大受眾往往于電視機前或電影屏幕前等固定場所獲取相應的影像信息,而新媒體技術應運而生后,極大程度上豐富紀錄片影像傳播載體的類型及途徑,提倡受眾立足于自身需求選擇適宜的播放載體,方可實現隨時隨地收聽或觀看紀錄片的目標[5]。同時,新媒體時代下,以騰訊、優酷、愛奇藝、微信及微博為典型代表的新媒體客戶端發布平臺成為紀錄片節目主創人員的首要選擇,不止能拓展受眾群體范圍,更有助于樹立主創單位的品牌及知名度,最大程度上發揮其個人價值。此外,近幾年來受手機應用程序日趨多樣的影響,智能手機早已納入傳播紀錄片影像的載體范疇。
(二)傳播方式互動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互動性傳播方式是新媒體技術對影視行業所產生最為深遠的影響,換而言之將互動媒體與傳播影像信息相結合早已成為紀錄片節目傳播領域不可阻擋的主流發展趨勢。同時,互動傳播模式主張融合各種新型技術手段且搭配不同的傳播途徑及傳播渠道,極大程度上拓展受眾反饋及節目參與的空間,不止能幫助受眾由紀錄片影像傳播中獲取更為豐富多彩的視聽效果,更能促使紀錄片主創人員成為影像信息的接收方,實現節目主持或節目主創利用信息發布平臺或聊天軟件無時空限制雙向交流的目標,甚至結合受眾反饋信息及時調整節目播出內容,滿足深入挖掘紀錄片蘊含價值的要求。
(三)節目內容碎片化
如今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社會大眾早已習慣利用生活瑣碎時間或間隙時間獲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反而一定程度上壓縮其集中觀看視頻或閱讀接收信息的時間。有統計數據顯示,千萬觀看量級別的優質短視頻節目普遍總時長不超過5分鐘,并且多數為移動端短視頻。由此可見,信息內容豐富且符合現代的短視頻即將成為潮流趨勢。自2019年我國廣電總局公布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所生成的收視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來,發現收視率穩定的高水平央視頻道包括記錄頻道、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及綜合頻道等,其所播出的每集紀錄片平均收視率約為0.216%。
同時,該統計數據來源為6月至8月央視及所有地方衛視的紀錄片節目收看監測情況,并且以上所有頻道所播放的紀錄片中始終保持收視率領先地位的是兼顧播出時間及敘事節奏的紀錄片節目類型,具有敘事節奏緊湊及播放時間短暫等鮮明特點,能給予受眾強烈的視覺感官沖擊。例如:《手創中國》及《瞬間中國》等,其頻道收視率分別為第二及第三,而此類紀錄片節目播出時長相對短暫,平均約為90秒,符合紀錄片節目攝制主動迎合碎片化信息傳播時代特點的要求。總而言之,符合社會大眾生活規律且內容碎片化的短小型紀錄片節目即將成為主流。
三、結束語
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新媒體技術發展勢頭迅猛,促使紀錄片節目呈現出發展性特征,甚至逐漸改變廣大受眾的審美標準。為了吸引更多的節目受眾,增強節目價值及擴大自身影響力,紀錄片節目制作團隊必須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突出其應用優勢,創新節目制作模式,例如:通過組建新媒體宣傳平臺等方法,傳播及推廣節目的信息點,有助于拉近與受眾間距離,獲取更多的青睞。同時,不得脫離新媒體技術特點,創設切實有效的節目評價機制,實現客觀自由評價節目的目標,進一步提升節目總體制作水平及制作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邦春.融媒體大環境下紀錄片的涅槃之路[J].記者搖籃,2020(03):140-141.
[2]王晶.消費文化視域紀錄片創作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5):124.
[3]張樹鋒.全媒網絡化生態下的電視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策略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0(04):150-151.
[4]曾國沖.探析新媒體環境下微紀錄片的發展[J].傳媒論壇,2020,3(04):42-43.
[5]武曉雪.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微紀錄片的創新性發展——以《早餐中國》為例[J].視聽,2020(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