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
摘 要:本文聚焦應用型現代舞課程的名與實,從對名的分析著手,從實用性、實踐性、實際性三個維度勾勒“應用型”之名在當下現代舞課程建設中的問題。由此,本文論述了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建設之實,提出在這三個維度之上的“應用型”新解讀。
關鍵詞: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名與實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1-00-02
應用型課程建設是當前國內民辦高校提升教學質量、走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1]已有較多研究就應用型課程建設的動因、方法、目標、原則等問題進行過闡述與分析,然而,在舞蹈專業,相關研究還有所滯后,主要表現在:第一,對應用型理論關注較多,但理論與具體課程的具體結合討論較少或較泛;第二,對傳統舞、民間舞等課程的應用型建設關注較多,但對現代舞等新興課程的討論較少。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型課程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間出現了一定脫節,傳統舞、民間舞與現代舞的課程建設間出現了一定脫節。鑒于此,本文試圖從“名”與“實”的角度切入,討論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到底是什么、該如何建設、為什么要這樣建設等問題。
一、應用型現代舞課程之名
“應用型”源自英文applied一詞,意在與理論相對,指明某種理念的實際運用及其成果。[2]以此觀之,應用型強調理論用于實踐,強調實際產出,強調達到實際效果的方法。這一認識在國內當前的應用型課程建設中相當普遍,各校(各專業)在對應用型的表述上盡管有所差異,但本質卻并無明顯不同。[3]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將某一課程冠以應用型之名,則至少有如下概念內涵:其一,實用性:課程目標上,著眼于培養實用性人才;其二,實踐性:課程內容上,有明確的實踐環節;其三,實際性:課程理念上,不十分看重學生的理論素養,而更為強調學生真實場景下的實際技能。按照這樣的思路,應用型現代舞課程有相應的特征:其一,培養具有現代舞技能的實用性人才;其二,教學中有清晰的實踐內容;其三,強調學生在真實場景(如競賽、表演)下的實際水平。這三個特征與應用型的內涵環環相扣,似乎可以概括應用型現代舞課程的全貌。然而,這一應用型現代舞課程之名是否反映了真實的情況?
首先,實用性人才這一提法與現代舞作為一種藝術門類的歷史不兼容。現代舞在西方國家的誕生,折射的是藝術與經濟社會現實漸進的磨合。[4]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在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模式等方面革命性的變化使“現代”的濫觴和蔓延成為可能,幾乎所有基于中世紀思想和規范的事與物都發生了悄然而深刻的變化。在舞蹈領域,對芭蕾的質疑和顛覆催生了現代舞及其背后的支撐性理念。親近自然、喚醒本能、與身體對話、與靈魂對話等概念的提出和踐行,使得現代舞難以用某種標準的、公認的、權威的評價體系來審視;同時,現代舞在技法和創作上也沒有金科玉律一般的限制或指南。這一歷史淵源意味著,所謂現代舞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創造力、感悟力、表達力、共情力的人才,而非在某一社會角色下“有用”或“能被用”的人才。其次,課程中的實踐內容本身就是舞蹈類課程的組成部分,冠以應用型并無必要性。就國內舞蹈院系的設置來看,實踐性內容早已是其題中必有之意,大量的實踐性教學環節貫穿課程始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舞蹈課程本身就是實踐性課程,現代舞課程自然不例外。那么,應用型之名就顯得冗余,甚至會對課程原有的實踐性內容產生負面作用。例如,如果將應用型解讀為“為某種市場短期需求而學”,教師和學生則有可能忽視實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而是專攻“當下看好的”或“被當下需要的”內容,其結果是教學質量的下降。再次,真實場景下的實際水平與應用型之名的聯系值得商榷。如上文所述,現代舞課程離不開其實踐性訴求,那么,實踐性與實際舞蹈水平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邏輯聯系。例如,以現代舞課程的考核為視角,學生得分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其臨場發揮的優劣;再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能不能編創好、能不能表演好,這是實實在在的硬標準。因此,無論有沒有應用型之名,當前的現代舞教學已經包含了對學生實際水平的關注。
二、應用型現代舞課程之實
上文的論述指出了應用型在現代舞課程建設中潛在的“名不符實”的問題。這可以引出如下兩個問題:(一)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建設的“實”是什么?(二)如何才能“名副其實”?
就問題(一)而論,其癥結是厘清應用型之于現代舞課程的具體內涵,而非將一般意義上的應用型含義生搬硬套于現代舞課程。換言之,本文并不否認應用型在實用性、實踐性和實際性上的關注,但主張應在深刻理解現代舞課程的基礎之上來理解應用型的意義。首先,現代舞是關乎創新性的藝術活動,其應用型應該指向學生有的放矢的創造力。“有的放矢”意味著課程的現實導向和問題導向,即,在當代語境中,現代舞可以對什么樣的社會現實和問題進行怎樣的思考和回應?為什么這種回應是有價值甚至必需的?例如,很多成功的現代舞表演聚焦諸如環境保護、男女平等、社會分裂等現實問題,在對現實關注或焦慮的驅使下去探索這些問題與文化制度、宗教習俗、社會結構等議題間隱秘的聯系,表現出獨有的視角和深度,逐漸成為當下現代舞發展的重要推力。[5]這種問題導向的創造力與現代舞的歷史淵源良好契合,與藝術活動的現實關注良好契合,可以成為現代舞課程的新的增長點。由此,應用型現代舞課程的實質可以表述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現實關切,把他們的藝術創造力和表演能力置于“現代舞應該怎樣有助于個體有意義地存在于現代世界”這一追問之上。如果這一點可以實現,那種泛化的實用性認識將得到升華:從實用于某一職業上升為實用于現代舞藝術與現代世界的相互觀照之中,從而有助于發掘現代舞的無用之用。其次,如果說在泛化的應用型之名下,現代舞的實踐性被理解為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那么,現代舞的具體內涵對該維度下應用型意義有何影響呢?一言蔽之,應用型現代舞課程的實踐性內容與“有的放矢”的創新性一脈相承,指的是將這種創新性理念引入實踐,而非對特定的動作技法進行實踐。例如,如果課程引入生態主義視角,教師要求學生審視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的關系、人類選擇與文化生態的關系等,學生此時所面臨的實踐任務就應該是,如何將他們的思考和發現用他們認為適宜的現代舞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實踐性內容走出了簡單的技能重復訓練的窠臼,強調知行合一、鼓勵大膽探索,有助于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在內容上的凝練。再次,在實際性維度,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建設不是要培養技術工人似的現代舞編創者和表演者,而是要在創新驅動和創新實踐的基礎上,激勵學生創新性地解決現代舞編創和表演的實際問題。以用現代舞講好中國故事這一主旨為例,當前有不少作品嘗試將戲劇元素、武術元素等移植于現代舞編創之中,有的精彩紛呈,有的卻乏善可陳。究其原因,主要問題在移植上,即,不成功的作品往往更像一個不倫不類的大雜燴,盡管各種元素都能在表演中覓得蹤跡,但它們的結合卻缺乏說服力,甚至缺乏必要性,給人以為了結合而結合的感覺。針對這樣的問題,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可以聚焦如何解決創新中的具體問題這一能力,給學生提供更寬闊的視角和更豐富的案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應變能力。
就問題(二)來講,要實現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建設的“名副其實”,重點在于抓住創新性這一核心關切。換言之,應用型現代舞課程的“應用”,是在尊重現代舞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的“應用”,這一“應用”以有的放矢的創造力為基石,以創新性理念運用于實踐為途徑,以解決創新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為落腳點,是更具學科品格和時代氣質的應用型訴求。鑒于此,在應用型現代舞課程的建設中,應該有三大考量:一是對現代舞具體內涵的動態考量;二是對現代舞與現代人和現代世界關系的動態考量;三是對現代舞學習者的創造力的激發的考量。
三、結束語
本文從應用型現代舞之名出發,探討了這一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名不符實”的問題。本文發現,之所以“名不符實”,主要原因在于對“應用型”理解的泛化以及對現代舞內涵把握的虛化。由此,本文提出了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建設的一種新解讀,這種解讀強調現代舞所蘊含的主體創造力、強調課程實踐內容對創造力的支撐、強調在創新過程中不斷解決問題的分析性能力。在這一方向指引下,未來研究應該有更多的實證環節和數據分析,以期為應用型現代舞課程建設提供扎實的方法論指南。
參考文獻:
[1]汪義軍.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4(03):79-80.
[2]劉翠蘭,征艷珂.民辦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3]夏季亭.論高水平應用型民辦大學的創建[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05):1-5.
[4]張健.現代舞的產生及其發展趨勢[J].戲劇叢刊,2012(02):84-85.
[5]檀鵬.現代舞編創演繹中的審美特質與文化包容性解讀[J].四川戲劇, 2016(04):39-42.